張英 徐兆豐
寧波市委十三屆八次全體會議把“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作為寧波當好浙江建設“重要窗口”模范生必須加快形成的15項重大標志性成果之一。《寧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獨具魅力文化強市”。當前,隨著現代化濱海大都市目標的確立,也對港產城文的協調發展、融合發展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在這過程中,應當加快建設“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更好發揮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的引領性、支撐性作用。
要形成“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既要立足傳統,深挖區域特色,也要著眼當下,提煉文化發展亮點,還需面向未來,激發持續發展潛能。結合寧波實際,我們認為寧波魅力要素可體現于三個方面。
立足傳統,做好獨一無二的傳統特色文化,力爭“人無我有”
寧波文化強市的魅力首先要體現于特色化的發展。從總體上看,寧波尚缺乏基于文化底蘊的深度開發,海洋文化、陽明文化、藏書文化、商幫文化等大IP資源未得到深度挖掘和有效開發。要形成“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應深入挖掘寧波歷史地理文化資源,推動寧波特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擦亮寧波“海洋文化”金字招牌。寧波海洋文化遺產豐富,保存完整。井頭山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發軔之地,唐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寧波更成為中國沿海重要的商貿中心和對外貿易口岸。當前,應高起點構筑展示平臺,充分展示海洋文化的迷人魅力,在辦好現有中國開漁節、中國港口文化節等海洋節慶的基礎上,建議創辦中國(或國際)海洋文化節,提升寧波海洋文化品位,讓寧波的海洋文化充分展示迷人魅力。
打造寧波“陽明文化”心學圣地。寧波是王陽明的出生地、成長地和講學之地。近年來,寧波陸續修繕了王陽明故居等一批文化地標,連續多年舉辦了陽明文化日(周)活動,已經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陽明文化傳播陣地。下一步,寧波要深入實施陽明文化系列建設工程,圍繞王陽明故居、中天閣等遺跡保護開發,推進陽明故里、陽明小鎮項目建設,積極創作王陽明相關文藝作品,打造陽明心學文旅路線和研學基地,持續辦好“陽明文化周”活動,推廣“寧波小知”和王陽明等系列IP形象和文創產品,構筑國內外陽明文化高地。
推出寧波“藏書文化”拳頭產品。寧波是一座有著愛書、讀書基因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宋朝至民國時期就有藏書樓100余家,天一閣更是中國藏書讀書文化的典范。要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圍繞藏書文化,重點打造“天一閣·月湖景區”藏書文化品牌。加強圖書館建設,將寧波圖書館作為中心館,推進全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將寧波圖書館建設成為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城市文化地標。創新建設公共閱讀空間,推出席地而坐的讀書空間等特色亮點服務,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寧波“藏書文化”的直觀感受。
守護寧波“商幫文化”寶貴財富。寧波商幫作為近代中國最大的商幫,如今不僅實現了從傳統商幫向現代商人群體的轉型,而且在時代發展進程中,從商業到經濟、科教、文體等諸多領域都做出了杰出成就。要積極推進甬商“產業回歸、總部回歸、資本回歸、人才科技回歸”。圍繞“商幫文化”加強宣傳,開展專版、專題、專欄宣傳,拍攝反映甬商人文歷史的紀錄片精品,講好甬商故事,傳播甬商精彩,展現甬商精神。加強“企業家精神”打造,傳承包玉剛、王寬誠、安子介、董浩云、邵逸夫等老一輩“寧波幫”的做人原則和商業基因。
著眼當下,做強獨占鰲頭的當代文化名片,力爭“人有我優”
寧波文化強市的魅力還要體現于當代文化建設的亮點紛呈,在當代文化建設的實踐中,選取符合當代價值需求、契合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文化亮點,形成“人有我優”的文化名片,達到更具引領意義和標桿作用的發展高度,當好文化發展領域的“模范生”。
塑造以“四知精神”為內核的城市精神。2020年,寧波城市精神形成了新的時代表述——“四知精神”,體現了寧波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獨創性和辨識度,在全國眾多城市精神表述中獨樹一幟。寧波要以“四知精神”為內核,加強寧波城市“四知精神”形象塑造,強化城市精神文化形象品牌宣傳。
創建以“文明典范”為指向的全國文明城市。寧波要以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為基礎,推動形成更有魅力的城市風貌和城市形象,精心打造城市功能區塊,匠心雕琢城市細節,建成一批“席地可坐”的高標準保潔區域,塑造時尚大氣、美觀大方的城市形象。要高水平打造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升級版,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清廢“四大戰役”,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環境美、人文美相得益彰。
打造以“魅力鄉村”為亮點的公共文化服務。寧波的公共文化服務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了“一人一藝”“天天演”等文化品牌,近幾年,更是通過“藝術+”“音樂+”等活動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亮點——“魅力鄉村”建設。下一步要突出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圍繞哲學小村、生態美村、文化古村、藝術名村、旅游強村等多種模式形成特色,關鍵是留住鄉愁,以文潤村、以文化人,通過小鄉村講述大道理,通過老山村展現新魅力,力爭打造出一個鄉村文化建設的全國試點,成為全國樣板。
推動以“高質量”為前提的文化產業發展。寧波始終把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十三五”以來,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6.25%(寧波口徑),已成為寧波市國民經濟發展支柱產業之一。下一步,寧波要大力支持內容產品生產,依托和豐創意廣場等文創產業基地和寧波廣電集團、寧波日報報業集團、象山影視城等單位,重點扶持有潛力的影視、動漫、游戲、演藝、出版等文化內容產業。深化互聯網在文化用品制造領域的應用,培育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遠程智能服務,打響寧波文化用品智能制造品牌。打造“浙東唐詩之路”文化產業帶,加強挖掘研究和傳承,加快詩路文旅產業發展,推動森林溫泉、上林湖越窯遺址、河姆渡遺址公園建設成為“浙東唐詩之路”文旅產業基地。
面向未來,做精獨樹一幟的新興文化業態,力爭“人優我特”
寧波文化強市的魅力還要體現于謀長遠的戰略眼光,以快人一步的文化自覺激發寧波文化發展潛力,展現寧波文化的創新力和發展后勁,努力占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
著力將寧波打造成全球文化智造中心。文化制造業是當前寧波文化產業中的主體產業,其實現的增加值占總量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遠遠超過全國29.1%的平均水平,占據絕對優勢。但與此同時,寧波的數字文化產業卻是明顯短板。因此,寧波應著力促進文化制造與數字技術的融合,以數字技術促進文化制造轉型升級,以文化制造提供數字技術發展舞臺,積極打造全球文化智造中心。這不僅是寧波文化發展揚優勢、補短板的重要抓手,也是對寧波“246”產業發展要求的積極響應,更是對當前國家發展實體經濟在文化領域中的主動實踐。
著力將寧波打造成全國影視產業發展標桿。“影視寧波”是“文化寧波2020”的四個重要內容之一,寧波應以打造全國影視產業發展標桿城市為目標,以象山影視城、民和文化產業園、北侖博地影秀城、寧波文創港、溪口民國風情街等重點區塊為發展依托,引進和培育影視劇本、拍攝制作、發行放映、會展節慶、影視交易、影視體驗等產業鏈各環節主體,打造寧波全域、全產業鏈影視基地,形成“寧波影視”大IP。
著力將寧波打造成音樂文化名城。近年來,“音樂寧波2020”取得了良好進展,以寧波音樂港為主要依托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逐步推進,音樂港被列入浙江省打造文化產業萬億級產業重點項目,“新鄉村音樂”計劃的推進使寧波成為中國鄉村音樂的重要起源地,同時海絲國際音樂節、中國合唱節等眾多音樂節慶活動也進一步活躍了寧波的音樂文化氛圍。寧波應立足打造“海上絲綢之路音樂母港、中國新鄉村音樂發源地、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園區”的目標,持續提升寧波音樂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推進寧波音樂港建設、中國新鄉村音樂基地建設和音樂特色街區建設,扶持原創音樂,盡快推動寧波建成音樂功能完善、音樂人才集聚、音樂創作活躍、音樂產業發達、音樂活動豐富、音樂品牌凸顯、音樂消費旺盛的音樂文化名城。
著力將寧波打造成“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寧波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所擁有的非遺資源在副省級城市中也名列前茅,擁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是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七個主題之一。寧波應進一步深入挖掘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資源,整體規劃“非遺”產業化傳承發展計劃,豐富民間民俗特色文化活動載體,同時借鑒相關城市“申都”經驗,對標“申都”要求,實質性推進寧波申報“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打造寧波的世界級文化名片。
(作者單位:寧波市社科院)
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