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殿興
欲知“逾禮”之禮,先讀讀這個小故事吧:宋朝的集賢館修書、正三品官員、從小就是釣魚能手的彭乘,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和眾臣子一道陪仁宗去釣魚。少頃,彭乘的浮子晃了,魚兒上鉤了!欣喜萬分的彭乘正要舉竿,身旁的同僚指指仁宗,又指指其他大臣,壓低聲兒“提醒”他了:“汝欲逾禮乎?”彭乘立馬兒醒悟了,趕緊把魚竿放下去,壓了又壓,唯恐魚兒躍出水面。
很顯然,“逾禮”之禮,就是封建禮教、禮法、禮儀……其核心要義,就是上尊下卑,就是差等固化,就是“禮”至高無上:一切的時間、地點,一切的接人、待物,甭管公事、私事,娛樂、游玩……你都得如彭乘那樣識趣——不“逾禮”。有些禮,雖無明規,但為臣、為下者,心里得有“潛規”:凡地位比你高者,凡不合“禮”之事,任何時候,你都得敬著、讓著,都不能“逾禮”,不要“逞能”……否則,就沒你好果子吃了。
漢朝的太中大夫賈誼,絕對青年才俊了。在《漢文學史綱要》里,魯迅先生便有“《治安策》《過秦論》……皆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的贊語。文才之外,干才,亦非常人能比:“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賈誼)盡為之對……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如此“逾禮”——“功顯蓋僚”的“逾禮”,已讓同僚很不高興,漢文帝這時還要讓賈誼“任公卿之位”,令同僚很有些忍無可忍,反對聲浪迅猛而起了,連恩師張蒼(宰相)也擔心賈誼與己“平起平坐”,而“保持沉默”了!被眾臣扶上皇位不久的漢文帝見狀,只好將賈誼外放長沙侯國任太傅。不久,因梁王意外墜馬亡故,30出頭的賈誼,竟郁郁而終了。
清朝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因其中風的85歲老祖母時時念念叨叨孫子名字,終于被朝廷批準回鄉探親了。但他只能探望祖母,卻不敢探望母親。為啥?就因“孝子不養下堂(改嫁)母”的禮法、鄉俗!其母,因夫死——生活所迫而改嫁……如今,“與劉錦棠所居隔一條小河(改嫁鄰村)的母親不能過來看兒子,兒子礙于禮法也不能過河去探望母親,母子倆只能隔河相望”。(《家國與世情》,現代出版社出版,作者十年砍柴)唉,當年劉錦棠因作戰勇猛而官居巡撫,如今,卻沒有勇氣“逾禮”探母!這樣的“禮法”,這樣的“鄉俗”,您說厲害不厲害,可怕不可怕?
是的,封建社會,以“逾禮”之禮責人,確實很可怕、很嚴重——那些大大沖破“逾禮”范疇的改革如戊戌變法,遭到慈禧等頑固派的殺戮、鎮壓,就更可怕、更嚴重了。可盡管這樣,在史冊上留下光輝一頁的大勇大仁者,仍不乏其人,如“龍子龍孫也不饒”(宋朝)的包公,如敢于“罵皇帝”(明朝)的海瑞……還有,鼓勵臣下“監督”、沒那么多“逾禮”之禮的唐皇李世民(至少,在不短的時間內,是這樣的),亦值得大書一筆了:他不僅以勇于接受魏征的批評傳為千古佳話,更讓“貞觀之治”的盛世大唐名揚天下。
如今,早已換了人間。但“逾禮”之禮,不會隨舊時代滅亡而消亡。譬如,魯四老爺罵祥林嫂“可惡”,就因她“逾禮”不守婦道,出外“打工”了;譬如,趙太爺罵阿Q不配姓趙,也是基于“逾禮”之禮蹦出來的邪說……不夸張地說,現當代社會那些有形無形的“逾禮”之禮,有時候仍像魔鬼一樣纏住人們的靈魂,如繩子一樣困住人們的手腳,絕非個別、極個別現象。
所以呢,有些忍不住的我,在此要饒舌一句了:提出“逾禮”之禮,非為發“思古之幽情”——您對那些隱隱約約的“逾禮”之禮、之責,應取何種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