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打開微信,總有幾個“微友”每天堅持不懈發來一個問好的表情。我這人多少有點強迫癥,看到微信顯示有新消息,不管對方熟悉與否,都要點開看看是否有需要回復的內容。如此一來,這些毫無新意的“問早”信息便多少要耽誤幾秒鐘時間了。我這人又多少有點脾氣不好的毛病,次數多了,便忍不住回復一句:“本人不習慣這一套,以后還是有事直說、無事就別問早了吧,謝謝支持!”這么一說,有人便果然打住,不再自討沒趣,但也有人認真地告訴我:這是為了給生活增添“儀式感”,讓你我的友誼變得不一樣!
這樣的“儀式感”,也許制造者覺得很有意思、很有品位、很能體現自己的“人情味”,否則他也不至于如此孜孜不倦。這種做法,別人喜歡不喜歡,我無權干涉;但我覺得,不管什么“儀式感”,你還得找準對象,才能皆大歡喜、和諧持久。倘若面對的是我這等無趣的人,它就不僅沒法提升“品位”,還會成為別人的一種負累——說白了,在不對路者如我輩眼里,這就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形式主義。
日子每天都在過,您這樣每天堅持普發這種“拿來主義”的表情(注意兩個“關鍵詞”:一是“普發”,二是“拿來”),意義何在?說難聽點,指望這種偷懶的方法積攢豐厚的人情,天下恐怕也沒那么便宜的事吧!在我看來,如果兩個人熟到相當的程度,那是根本無需“鋪墊”就可以直接交心的;如果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只是普普通通,我更不相信你會選擇一個這種尋常交情的“微友”天天發表情秀感情。所以,這種“天女散花”式的發送,如果不是為了廣泛套近乎,那就只能說明你確實閑得無聊,而且還要拉著別人陪同你一起無聊。要是微信上的聯系人個個都有這般愛好,那你整天就坐下來刷手機好了,還想有時間干正經事?
這種“儀式感”,當然也不是現在才有的。記得多年前,還沒有微信時,流行手機短信拜年。大家或許都有印象,過年那幾天,手機嘀嘀響不停,但收到的可能八成以上是大同小異甚至一字不差的新春祝福語。開頭一兩年還好一點,時間一長,那些群發的信息,估計大家其實都沒往心里去,甚至難免有點厭煩,所以后來漸漸地拜年信息就少了。這個現象說明,這樣的事,到底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吧!大家的時間都寶貴,還是用來干點有意義的事吧,如果真有那份心意問候別人,也該說幾句點對點、個性化的有意義的話才對。
在這種生活瑣事上尋找“儀式感”的人,多數是出于對別人的不了解,一廂情愿,以為自己喜歡的事,就全世界人民都喜歡。他們當然是一番好意,除了認識上有點偏差,其他倒不好多批評。但也有極少數人,卻可能是別有用心,打著“儀式感”的幌子,其實在謀求達到某個擺不上臺面的目的。
講個故事給你聽。話說很多年前,某地有個年輕商人,為了和某位手握實權的領導拉上“天線”,想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點子。該商人在這位領導根本不認識他的前提下,每天準時跑到領導辦公室門口,和他打個招呼,每次只是自我介紹一句“我是某某某”,問候一句“領導辛苦了”,然后沒等領導回過神來便迅速閃人。如是者堅持了一段時間,該商人突然中斷了幾天不去見領導。然后,當他再次出現在領導面前時,領導便忍不住問道:“小伙子,怎么這幾天不見你啦?”就這樣,該商人成功進入領導視線,被領導不經意地記住了,為其往后承攬某些業務打下了基礎。
那個年代,交通不發達,通訊也不便,領導們走動的頻率遠不如現在,對于某些“有志者”來說,只要臉皮厚一點,用這種土辦法,接觸領導確實可能有效,只不過那時還沒冒出什么“儀式感”的說法而已。現在當然不一樣了,交通、通訊都便捷,領導常在外面辛苦,即使沒外出也是關著門辦公,可不是那么容易見得到了。但如果通過某個渠道獲得了聯系方式,大智若愚地來點四處撒網的“儀式感”,特別是針對某些人眼中的“潛力股”(成長中的“準領導”)下手,焉知會不會有所收獲?
倘若是出于這種目的,這種“儀式感”,就不僅讓人負累,更讓人后怕了。對多數人來說,當然碰不上這樣的事;但對某些特殊情況、關鍵崗位的人來說,倒也不妨對照上面這個故事,對某些突然之間大獻殷勤者多個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