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文
何謂“大話”?《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浮夸的話。明代陸灼的《艾子后語》中有一個故事:趙國有一個方士好吹牛說大話,自稱見過伏羲、女媧、神農、蚩尤、倉頡、堯、舜、禹、湯、穆天子、瑤池圣母等等,以致“沈醉至今,尤未全醒,不知今日世上何甲子也”。趙王不慎墜馬折斷股骨,久治不愈,臥床不起。有醫者放言:“能醫趙王疾。”趙王問,如何醫?醫者拿出跌打藥,回趙王說,當以千年活人血調和此藥敷傷處,立愈。趙王說:“何其謬也,世間哪有千歲之人?”有好事者進言,邯鄲城里有某方士壽數千歲。趙王大喜,派人抓來方士,將殺之。這才嚇得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東鄰老姥攜酒為壽,臣飲至醉,不覺言詞過度,實不曾活千歲。”趙王叱而赦之。方士說大話,險些丟了性命,不知以后是否長了記性?
《伊索寓言》中說了一個故事:有五種競技的人,平時因為缺少勇氣,卻又愛吹牛說大話,因此被城里人所非難。于是他暫時外出旅行去了。過些日子回來又吹牛說大話,說自己在其它一些城市屢次英勇競賽。在羅陀斯那地方,曾跳得特別遠,沒有一個奧林匹克選手能比得上。他還說,那里在場的人都可以為他作證。當時,聽者中就有人喊道:“喂!朋友!假如這是真的,你也不要什么見證,因為這里就是羅陀斯,你跳好了!”當然,這個吹牛說大話的人絕不可能采取什么行動。但是,他已經露餡了,丟盡了臉面。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筆下有一個“王一貼”,他是天齊廟的一位當家道士,專在江湖上賣藥,“丸散膏丹,色色俱備”。王道士因好吹牛說大話,“言他膏藥靈驗,一貼病除”。于是得了個“王一貼”的混號。一日,賈寶玉問他,可有治療女人嫉妒的方子時,他竟隨口謅出一個“療妒湯”來,即“拿極好的秋梨一個,二錢冰糖,一錢陳皮,水三碗,梨熟為度”云云。王一貼胡謅亂砍吹大牛,是為混一口飯吃而已。上述幾例大概都是杜撰出來的故事,其目的是教育世人不可吹牛說大話,否則就會丟人現眼,甚至碰壁失敗。
其實,我們在說大話這方面的教訓實在不少,比如,“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畝產十萬斤”……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沉重。然而,某些人說大話的毛病并沒有改掉。在網絡上,常能見到“某國嚇尿了”之類的大話標題。這類文章多是神神叨叨,胡吹神侃,要么無限夸大,要么沒有實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瘋言瘋語。對此,黨媒曾發文痛批“嚇尿體”浮夸自大之風……可怕的是,個別執掌一定職權的人也沾染了好說大話的遺風。這些人喜歡出頭露臉,本來肚里沒貨,也要四處講話,于是便把功夫用在侃和吹上:他們或漫無邊際的東拉西扯,無綱無目,無筋無骨;或把沒有的說成有的,把小的說成大的,把計劃中的說成完成了的;或提出毫不切合實際不可能實現的宏大目標。他們想當然,不務實,好大喜功,形式主義思想作風在頭腦中作祟。
春秋時期的管仲說過:“言不可過其實,實不可過其名。”研究工作也好、制定計劃也好,如果沒有科學嚴謹的態度,不了解實際情況,不從實際出發,即便膽子再大、口號再響、目標再靚麗,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反倒會引起群眾的不滿,造成不良影響。俗語說:“天躁有雨,人躁有禍。”我們必須摒棄功利浮躁心理,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切不可腦袋“發熱”。如果沒有足夠的依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那么就不應該把話講絕了,否則只能淪為說“大話”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