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在西方,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經常用這句話來教育他的學生。在東方,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由此引申出另一句名言是:“人貴有自知之明。”
蘇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老子生活在大約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麥哲倫環球航行及人類地理大發現,已是公元十五、十六世紀,與蘇格拉底和老子生活的年代相差兩千多年。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在他們生活的年代,各大洲之間不僅沒有任何交流,甚至互相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他們不約而同地認識到了“認識自己”和“自知”的重要性,堪稱無問東西,所見略同。
一個人認識自己殊為不易,我有親身體驗。研究生畢業前夕,即將分別的同學戀戀不舍,在一起聚談。有同學出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主意,即由一個同學模仿某個同學的習慣性舉動,其他同學來猜被模仿者是誰。一位同學站起來,做出不斷用手指點擊一個豎面面板上按鍵的動作。這個同學重復幾下之后,大家都會心地笑出了聲,只有我一頭霧水:這是誰呢?模仿的同學說:“可能只有你還不知道。”我依然一臉懵懂。這位同學告訴我:“這個人就是你。”怎么可能?是我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就是你。”
此事讓我印象如此深刻,以致幾十年過去,當時的情形仍歷歷在目。那個人肯定是我。那時電視機尚屬少見,大顯像管面板按鍵式,研究生宿舍一個樓層只有一臺電視機,大家看電視就去活動室。我每每到活動室時,不顧同學們正在看什么,動手就按鍵換臺,而且幾乎總是要把幾個可憐的臺都“巡查”一遍。大家肯定都早已經煩我了,只是礙于面子沒有指出來。這才至于有同學一模仿,大家立即心領神會。而我自己,竟然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比別人多知道的一點,就是自己的無知。”然而,越是無知的人,越是不知道自己無知,甚至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兒子十一二歲時,患上了過敏性哮喘。哮喘是頑疾,所謂:內不治喘,外不治蘚。據說小孩哮喘必須在十四歲之前治斷根,否則終生不愈。我和妻子都很緊張。時間已經緊迫,如果不能及時治斷根,將影響兒子一生的生活質量!
受“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之說的影響,兒子又一次哮喘發病時,我們帶他到市中醫院的名醫門診,找到排名第一的治喘名醫求治。名醫果然“霸道”,一人把脈,兩人輔佐:一個負責寫病歷,一人負責記名醫口授的處方。名醫擲地有聲地令我們將其他一切藥物和治療全部停掉,專服他開出的湯藥。“一個星期保準見效。”名醫出言擲地有聲。我們如蒙圣訓,遵照執行。可是,一個星期過去,兒子的癥狀幾乎毫無減輕。第二次問診時,名醫又說:“有點嚴重,但再過一星期一定治愈。”又一個星期過去,兒子癥狀如舊。
我果斷決定換醫生。這是一個慈眉善目的奶奶,見到兒子后,她立即開了一個針劑,讓趕緊去拿藥現打。打完再去見她時,中醫奶奶說:“西醫消除癥狀見效快,中醫重在調理。”果然,按照她的方案,先消除癥狀,再吃一段時間中藥,兒子的哮喘癥狀很快消除。后雖發病,但時間間隔越來越長。發病之后,按照她中西結合、標本兼治的步驟治療,大概一年左右,兒子的哮喘就基本治愈了。
辯證法認為,凡事都有兩面。中醫不是講辨證論治嗎?什么陰陽、寒熱、正邪、表里等等,那么,作為一名中醫,也必須既知中醫之長,也知中醫之短。前一個名醫認為中醫無所不能、大包大攬,卻毫無效果;后一個中醫中西結合、取長補短,效果顯著。
如果說一個人年輕時易失于懵懂無知,那么,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年老時更容易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是,一個人如果不能終生學習和獨立思考,見識和能力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認識自己”是一個神諭,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