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會林
自古以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樣子,就可以看到他長大之后的樣子;看一個人七歲時候的樣子,就可以看到他直至到老的樣子。換句話說,就是通過一個孩子在兒童時期的行為表現、性格特點,就可以預測到這個人未來的好壞,甚至一輩子的走向和成就。
這樣的推測預見靠譜嗎?值得商榷。不可否認,孩子小時候在天資、興趣、品行等方面的表現,對未來人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用,從小形成了良好的習慣,無疑將為日后的成長發展奠定好的基礎。這句話簡單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三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七歲孩子的身上,就能看到其中年以后的發展趨勢。但這僅僅是一種推斷式的預測,不免帶有一種簡單的經驗主義者的思維模式。因為人生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加上外界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日常行為等都會發生變化,克服缺點不易,而變壞卻是分分鐘鐘的事兒。因此,這樣的預測難免不靠譜。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四歲的孔融就懂得禮讓,且少有異才,能詩善文,極負捷辯口才,有“神童”之譽。孔融生活在群雄割據、戰事頻繁的東漢末年,以文學見長,卻有些恃才傲狂,缺乏實際指揮作戰本領,加上性情剛直,評議時政,言辭激烈,觸怒曹操,慘被曹操殺害。東晉葛洪剖析:“孔融文學邈俗,而并不達治務,所在敗績。”用太中大夫陳韙的話來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p>
同樣,小時愚鈍,大也未必不佳。據清代張爾岐在《蒿庵閑話》記載:葉奕繩生性遲鈍,記憶力極差,讀起書來如過眼煙云,前讀后忘。葉奕繩自己都怨恨自己愚笨。按此推斷,葉奕繩怎么還能取得成就呢。然而,葉奕繩沒有因天資差而沉淪。他發奮苦學,每讀一本書,看到喜歡的語句、段落就摘錄下來,認真朗誦十多遍,一張一張貼在墻上,再看上三五次,一定要達到爛熟、一字不遺的地步。貼滿了就拿下來,收到竹箱里,再把新摘錄的貼上去,隨時收隨時補,從不間斷。一年下來可以積累了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天道酬勤,葉奕繩最終成為著名的文學家。
“三歲看大”會走眼,就是“士別三日”,也當刮目相看,而不能帶著有色眼鏡,以老眼光看人。如果抱著固有的心態,以靜止僵化的思維去看待人,往往會出現錯謬。據《資治通鑒》載:呂蒙初不識文,后在孫權勸導下讀書學習,日積月累,讀的書超過了宿儒耆舊。魯肅是一代儒將,覺得呂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輕視他。一次,二人把酒縱論天下事,呂蒙一番真知灼見,讓魯肅聞聽大驚。
清末重臣曾國藩資質愚鈍,左宗棠說他“才太短”“欠才略”“才亦太缺”。曾國藩自己也不否認,直白地說:“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沉吟數時不能了。”有個故事說曾國藩在家讀書時,一個時辰過去都記不住,背不會,躲在柜后的小偷都背得如流。但曾國藩篤信勤能補拙,天資愚鈍靠勤奮,孜孜以求終大成。
俗語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三歲看大”與“三日刮目”中,我們認識到對每個人來說,成長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輩子的事,家長需要把握孩子的關鍵期,重視早期教育,及時幫助改正孩子身上的毛病,就是成年人也要活到老學到老、知行合一,不能放松世界觀的改造和思想修養,需要每日三省吾身,時時砥礪自己,改正缺點,修正錯誤,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不忘初心保持守正篤實,以積極有為的精神狀態走好漫長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