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婕
那是發生在五一假期前,往往只會單排的T1中單選手Faker李相赫拿他慣用的賬號Hide on bush與可譯為“孫娜英”的韓文賬號開了匹配和自定義的對局。盡管是在休賽期內,但他的舉動很快就被人注意到了,開始有傳聞說“帶妹”。
放在那個語境里,“帶妹”并不是一個好詞,更像把人拉下馬的沾沾自喜。有意思的是,哪怕如此也沒有等來預想的腥風血雨,連他的粉絲都只是表示欣慰,打了8年職業、25歲的李相赫終于談戀愛了。
在他們的調侃后,在他們的祝福后,這件事情仿佛就過去了,可在三天前,他們發現了真相:李相赫還是單身,而“孫娜英”是一個患有髓母細胞癌的男生。其實,這是Make-A-Wish(許愿基金會)的公益活動,致力于幫助身患重病的孩子達成心愿。
只是比起鏖戰正酣的MSI季中賽,甚至李相赫自己過生日“白嫖”寶馬M550i,這樣的真相本身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
除了娛樂內容,電競觀眾向來更在意電競選手的操作,更在意他們得到多少冠軍,這是競技項目的共同追求。雖然那些得到冠軍的選手通常會是電競明星,但競技項目從來不會缺少冠軍,冠軍年年都有,不過是誰罷了。

不管行業發展多么迅猛,那些電競選手的薪水有多高,低素質的的標簽依然被貼在上面。盡管電競觀眾并不在意這樣的標簽,但應該在意的本來就不是他們。
我們總是能夠看到電競動輒上熱搜,一上三五條,從央視點名到電競入亞,再到哪支戰隊得了哪個冠軍,整個行業仍在努力扭轉外界的認知,希望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我們也總是能夠看到,哪位選手說了什么不當的話、做了什么不當的事,剛被捧起來就被曝出了丑聞。
電競并非缺少明星,而是缺少的是榜樣,并且是那種立于人性而非流量的榜樣。
選手、明星與榜樣,觀眾可能都會喜歡他們,可這是三個不一樣的概念。選手是謀生的職業,當選手在這一領域內具有影響力,無論是怎樣的影響力,都能勉強算上明星。明星也許能夠吸引眼球,也如流星一樣易逝,就像娛樂圈的明星一樣,“塌房”時常有之。榜樣則應該是足夠穩定、更低風險的形象的存在。
榜樣與明星之間,或許只要一個問題:面對站在那里的他們,你能否找到自己的方向?
S6全球總決賽的最終對決前,當時只有20歲的李相赫在親筆創作的文章《不死者》中寫道,“如果在未來,有孩子想成長為下一個Faker——我一定做到最好,成為榜樣。”
我們會認為榜樣是可遇不可求的,像BoxeR林耀煥,像SKY李曉峰,也像Faker李相赫,但榜樣終究是“成為”的。當我們說現在缺少榜樣,更準確地說是缺少那樣清醒的認知,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什么,或者知道應該鼓勵選手成為什么。
或許只是從最簡單的開始,放大那些向善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