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清 李小霞



[摘 要] 采用個案研究和內容分析法,以《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志》《中華醫學會雜志(英文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刊文為例,了解國內外醫學期刊科學可視化設計的現狀與規律。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內外醫學期刊都注重數據可視化,強調可視化設計的具象表達。國外醫學期刊比國內醫學期刊可視化形式更多樣化,在醫學知識可視化設計與科普上積累了較多經驗。國內醫學期刊應重視科學可視化設計,提高可視化設計的審美性,探索豐富多樣的科學可視化表現形式;作者、期刊社可以加強與專業設計師或設計科系的合作,提升醫學研究與期刊的可視化設計能力,在科學可視化設計中探索與AR、VR等新技術融合出版形態。
[關鍵詞] 科學可視化 科普傳播 醫學期刊 期刊設計 融合出版
[中圖分類號] G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1) 04-0032-10
[Abstract] Using case study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taking The Lancet,JAMA,Chinese Medical Journal as examples,the authors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laws of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design of medical journal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y found that during the COVID-19 period,domestic and foreign medical journals emphasized data visualization and emphasized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of visual design. Foreign medical journals have more diversified forms of visualization,mor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desig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edical knowledge than domestic medical journals. Domestic medical journa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visual design,improve the aesthetics of visual design,and explore a variety of scientific visual expressions. The authors and journal offices can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professional designers or design departments to improve the visual design capabilities of journals. The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 and VR in scientific visual design should also be explored.
[Key words]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Medical journals Journal design Integrated publishing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新冠疫情相關信息成為關注的焦點,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傳播速度、傳播范圍、傳播影響力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然而在傳播與防疫相關的科學知識與研究成果方面,科技期刊的學術權威性與公信力對引導公眾科學認知突發事件、促進相關領域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萍计诳c學術性媒體平臺,在新冠疫情期間通過可視化的設計與傳播,為大眾提供了準確、及時的信息。視覺化的科學知識的傳播,無論對紙質科技期刊還是新媒體來說,都是重要的傳播形式,有助于相關專業領域研究人員的學術成果交流,幫助公眾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升危機應對能力??茖W可視化設計是近年來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對促進科學成果的學術交流,增強科學知識的普及,實現通過科學傳播引導輿論都具有積極意義?!蹲匀弧罚∟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等國際頂級科技期刊在科學可視化設計方面有較多探索,積累了較多的設計、傳播經驗。國內外研究者關注科學可視化設計與傳播,探討科學可視化的設計規律、實現路徑與傳播效果。醫學類科技期刊是專業性的學術媒體,是新冠肺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的主要媒體,研究成果的科學可視化對促進科學防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國內外對醫學類科技期刊的科學可視化設計研究并不多,本文以《柳葉刀》(The Lancet)、《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中華醫學會雜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為例,研究三種中外知名醫學期刊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的科學可視化設計實踐,分析醫學類期刊在科學可視化設計中的規律、優勢與不足,為國內醫學類期刊科學可視化發展提供參考。
1 科學可視化設計研究回顧
科學可視化的概念最初產生于計算機科學和技術領域,包括科學數據可視化、科學信息可視化及科學知識可視化等方向。埃德·弗格森提出科學可視化的多學科性,他揭示了科學可視化跨學科的本質,并肯定了科學可視化對科學數據、信息、知識規律等要素的洞察表現。目前“科學可視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科學計量方向,以某一學科文獻數據為研究對象建立該學科領域的知識圖譜。對于科學研究中數據、信息等科學內容可視化設計的研究數量不多,相關理論建構更少,其中蔡順興[1]提出了純化、達意、秩序、愉悅四個科技期刊信息圖設計的觀念維度,王國燕、湯書昆[2]從傳播學視角提出科學可視化5W要素的漂移與轉向。
科技期刊的科學可視化設計研究主要關注以下三個角度。
第一,科學計量視角下的期刊科學可視化研究。在中國知網中以“科學可視化”為主題檢索文獻,科學計量視角的相關文獻數量占比最多,這類研究多以某學科或研究領域為例,對其文獻進行統計并分析其知識圖譜,厘清其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把握其研究演進并預測研究趨勢。如劉瑩等使用CiteSpace對在中國知網上發表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領域的文獻進行數據統計,并結合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發現我國科技期刊的數字出版仍是目前主要研究方向[3]。對科學期刊文獻數據可視化分析的研究是科學可視化研究的一個方向,這類研究肯定了科學可視化在掌握學科領域研究現狀、發展進程與未來發展預測中的作用,但沒有涉及對科技期刊科學可視化設計方向的探討。
第二,對科技期刊封面及內容的可視化設計研究。這類研究以國際知名科技期刊為例,對其特定時間內的期刊封面及出版文獻進行分析解讀,總結其視覺設計特征與趨勢,為國內期刊提供參考建議,如王國燕等[4][5]、崔之進[6]、周華清[7]通過個案研究的方式,分別對《自然》《科學》《細胞》的封面可視化設計進行研究,強調科研成果封面可視化設計的重要性,總結封面科學可視化設計的特點與設計規律;葉江風等對國外科技期刊信息圖進行個案研究,提出我國科技期刊應重視信息圖的傳播作用與藝術性[8]。科技期刊的可視化設計研究主要以國外科技期刊封面為例,部分以國外科技期刊為研究對象,總結并分析國外科技期刊可視化設計的特征規律,并對我國科技期刊科學可視化設計提出建議,但較少涉及對國內科技期刊和醫學類期刊的可視化設計的分析與研究。
第三,醫學期刊的科學可視化研究。在中國知網以“醫學”和“醫學期刊”為關鍵詞,以“可視化”和“信息圖”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檢索到中文文獻32篇。主要包括醫學期刊科學計量可視化和醫學可視化系統應用的研究,例如范君等對2005年至2015年期間醫學期刊的研究文獻進行統計與可視化分析,發現醫學研究方向較為分散、團隊合作不多等問題[9];吳吉文對3D可視化解剖學系統在醫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認為3D可視化可促進精準醫學的發展[10]。與本研究相關的醫學期刊可視化設計研究僅3篇,歐陽驊對國內外航空航天醫學與應用生理類期刊的統計圖表數量進行了比較,發現國內期刊統計圖太少、統計表太多,與國外期刊差距較大[11];孫紅衛、趙培禎等統計了國內外各4種醫學期刊的統計圖,發現國外期刊統計圖使用頻率是國內的10倍[12];史強、包雅琳等以國外醫學期刊為例,對信息圖在醫學科技期刊中的表現形式與作用進行分析,提出信息圖對學術信息、手術操作等內容具象化呈現的重要作用[13]。我國醫學類期刊科學可視化設計的研究,主要針對中外醫學期刊的統計圖表進行統計分析與對比,發現國內醫學期刊統計圖應用不足的情況;或是以國外醫學期刊信息圖為研究對象,總結其信息圖特征并對國內醫學期刊信息圖的應用提出建議,但缺少以中外醫學期刊為例對其科學可視化設計進行比較的研究。
2 科技期刊可視化設計的必要性
2.1 圖像傳播的趨勢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斯坦丁1973年通過讓實驗對象記憶單詞、圖片及情節性的圖片三種內容來對比圖片與文字產生的不同記憶效果,發現相較于單詞文字,情節性圖片的記憶效果最佳,這一現象被稱為“圖優效應”(the pictorial superiority effect,PSE)。圖優效應說明視覺對人類知覺記憶非常重要,信息圖像輸入越生動越易于認知與記憶。隨著數字技術發展,大眾閱讀行為從紙質閱讀轉變為數字閱讀,從文字閱讀發展為讀圖,可視化內容在閱讀中占據的比重逐漸增大。研究顯示,如果一條消息以語言的方式傳遞出來,72小時之后人們只能記得信息的10%,而如果在語言傳輸的同時加上圖片,人們則能記住65%的內容[14]??茖W可視化設計的要意在于將抽象的科學數據與概念生成為視覺圖像,實現科學內容的可視化表達,幫助讀者對科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2.2 讀者的閱讀需求
醫學類期刊的主要閱讀人群是醫學專業的醫務工作者、學者、相關專業的師生。在數字時代,其閱讀需求從單一深閱讀需求發展為淺閱讀信息獲取與專業研究深閱讀并存的多元需求,其閱讀行為呈現淺層化、碎片性、快速獲取等特征??茖W可視化設計能使復雜枯燥的文字數據變得直觀、具象化,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接收與解讀,能夠有效滿足醫學類期刊讀者的淺閱讀需求。
從專業性角度來說,學科的深入發展使各學科間交流難度變大,同一學科下的不同方向也可能存在壁壘。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科學研究過程、最終成果、作用機理等內容能降低學科間相互交流的障礙,對科學成果的傳播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科學可視化能為專業讀者獲取學科動態、了解研究現狀與進展提供快速有效的路徑,有利于其獲取前沿醫學知識。例如2020年11月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上發表了一項關于人類肺部的細胞圖譜研究,并繪制了肺細胞圖,醫學工作者、研究者可通過這一圖譜深入了解人體肺部器官。2013年,國外建立了醫學圖片分享應用圖片1(Figure 1),這一應用僅支持醫生及醫學院學生使用,意在建立一個醫學圖片分享社區,圖片1已與《英國醫學雜志》(The BMJ)在內的諸多醫學專業機構合作,在應用內分享專業醫學圖像。目前圖片1的使用人數已超百萬,可見醫學專業各類人士具有醫學閱讀可視化的需求。
2.3 增強科學傳播效果
科學的傳播擴散針對的是兩類群體—專業人群與非專業的大眾群體。對于非專業的大眾群體,科學知識的普及具有一定難度,尤其醫學知識對公眾的理解具有較高的門檻??茖W可視化的直觀表述方式有助于實現知識分享與普及,醫學期刊進行科學可視化設計能在知識服務、知識普惠層面上實現更大價值。同時由于醫學期刊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來自醫學期刊的權威的可視化解讀,對于公眾了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原因、應對、治療等具有重要的價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謠言。新聞媒體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知識信息傳播上缺少相應醫學專業知識儲備,文字闡述又難以使大眾快速消化專業信息,醫學期刊則可以通過可視化設計為媒體知識信息傳播提供導向,發揮其專業能力實現知識的快速傳播與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媒體信息傳播的輿論引導。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方法
為了提升本研究的科學性與代表性,本文遴選中外知名醫學類科技期刊進行個案研究。案例選擇依據四點:第一,所選案例皆為同類型醫學核心期刊;第二,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三,重視可視化設計,并具有可視化實踐基礎;第四,研究樣本來自多個不同國家。據此,選出《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三種醫學期刊。三種期刊均被SCI收錄,影響因子分別為60.390、45.540、1.585 [15]?!读~刀》是英國知名醫學核心期刊,創刊于1823年,重視科學可視化設計,在其網站上設有可視化圖表專欄;《美國醫學會雜志》1883年創辦于美國芝加哥,是國際知名醫學雜志之一,有專業的醫學可視化設計人員;《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由中華醫學會主辦,是我國創辦歷史悠久的學術期刊之一,近年開始關注可視化設計。新冠疫情期間,三種期刊均開啟了快速出版通道,及時發布新冠疫情相關學術研究成果。本研究采取個案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對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三種醫學類期刊發表成果的科學可視化內容、形式、特點進行分析,發現其可視化設計的優勢與不足,總結醫學類期刊科學可視化設計規律與經驗,為國內醫學類期刊科學可視化發展提供參考。
3.2 研究樣本描述
本研究以《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中研究新冠疫情的相關論文為對象,不包括子刊刊發的論文。論文獲取渠道,《柳葉刀》與《美國醫學會雜志》為期刊出版社官方網站,《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為中國知網。本研究以“COVID-19”“Coronavirus”為主題進行檢索,時間范圍從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經過篩選,《柳葉刀》共發表476篇文章,《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276篇,《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共計37篇。為更好地進行可視化設計分析,本研究將以上檢索文章分為“觀點評述”“調查分析”“臨床研究”“新聞報道”四個類型,對不同類型文章的可視化設計圖表數量進行統計(見表1)。
4中外醫學類期刊可視化設計分析
4.1 國外醫學類期刊可視化形式更多樣
從三種期刊的對比來看,《柳葉刀》與《美國醫學會雜志》可視化類型更多,如表2所示,包括照片、表格、數據統計圖、流程圖、地圖/區域熱力圖、說明/示意圖、可視化摘要、層級圖、漫畫插圖、醫學影像以及生物細胞圖?!吨腥A醫學雜志(英文版)》可視化形式相對較少,主要是數據統計圖表,這可能與“觀點評述”類內容數量較少以及缺少“新聞報道”內容有關。
可視化設計形式的多樣性豐富了科學可視化的視覺表達,能有效化解單調呆板的科學印象,從而實現科學可視化的最大效用。《柳葉刀》與《美國醫學會雜志》在可視化設計上進行了較多的實踐探索,有意識地根據不同類型科學內容進行可視化設計,科學內容可視化表現形式多樣,這不僅豐富了科學內容的視覺表達、為讀者帶來多樣的閱讀體驗,也體現了國外醫學期刊對科學可視化的重視??茖W可視化不僅意味著科學數據的可視化,也是科學信息、科學知識的可視化,在可視化設計過程中要重視科學內容的類型,根據內容類別合理進行可視化設計,避免盲目進行可視化設計而導致科學內容的誤讀、缺失或違背閱讀習慣。
4.2 統計圖表是醫學類期刊可視化的主要形式
數據可視化是指通過計算機的圖形、圖像生成技術,將數據以圖形、圖像的形式呈現出來[16]。醫學研究由于其專業性質,在臨床研究當中常伴隨著大量臨床病例或實驗數據的出現,因此數據可視化是醫學期刊中不容忽視的可視化內容。如圖1所示,《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在“臨床研究”與“調查分析”兩類研究中均有大量表格與數據統計圖,總體來看表格數量與數據統計圖數量相差不大,數據可視化程度較高。醫學期刊中的數據可視化設計主要由表格和數據統計圖組成,表格表現形式較為單一,數據統計圖包括單式/復式長條圖、線圖、散點圖、餅圖等由計算機根據數據生成的圖形,主要用于直觀展示研究數據,有利于讀者快速對多組數據進行對比以及掌握單個數據的變化。
4.3 研究數據的可視化設計美感提升
抽象數據的可視化設計具備兩個顯要特點,一是科學數據的純化,二是設計圖的美觀。直觀性是數據可視化的重要特征,它將復雜的數據轉化為精簡恰當的圖形,使讀者能以快速明確的方式獲得數據內容??茖W數據純化在于數據的精煉濃縮與精確的數據表達,制作者要將龐雜的科學數據有條理性地進行分類、梳理,選擇出重要的數據進行可視化。數據可視化圖形主要由計算機生成,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失去審美性的表達。如圖2所示,《美國醫學會雜志》在統計新冠疫情期間美國部分地區7月死亡人數及原因時使用了面積圖,該圖充分運用了色彩的表現能力,使用兩種顏色區分兩個季節,再用兩種顏色的不同明度層次區分地區,在視覺上既產生了差異性又具有一定的秩序美感。又如圖3《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中對武漢疫情發展的階段性數據的描述,與多數研究中采用的條圖、線圖不同,其獨特的玫瑰圖形給人“眼前一亮”的感受。合規地應用色彩與圖形元素能提高讀者對信息的解讀效率,精煉、美觀的數據可視化圖形能使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起到加強內容記憶與理解、吸引讀者注意力的作用。
4.4 科學思維可視化設計的具象表達
由計算機領域誕生而來的科學可視化離不開邏輯思維的表述,無論是知識圖譜可視化還是數據可視化的數據精煉與提取,都需要縝密的邏輯性??梢暬O計不僅能做到數據層面的視覺表達,也能有邏輯地表述科學思維與敘事。根據統計發現,《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在“臨床研究”類文獻中較常使用流程圖,以表述實驗研究的流程與步驟,“觀點評述”類文獻中也存在少量流程圖,主要對文章所表述的觀點、概念進行解析(圖4)。流程圖由框圖與流程線構成,其設計要點在于科學信息的邏輯性敘述,將事件發展或研究過程清晰有條理地展現給讀者,使讀者快速了解事件或研究的經過。例如圖5《柳葉刀》在對馬德里病例進行觀察的實驗設計流程圖中,采用特殊的示意圖形取代常見的幾何框流程圖,用不同的代表性圖形示意研究中的各步驟節點,形成明顯的對比,相較于由單一幾何圖形與流程線構成的流程圖表達更具象化,更易于讀者區分信息。
《美國醫學會雜志》還專門設計了“可視化摘要”(Visual Abstract),如圖6所示,主要出現在“臨床研究”類的原創研究(Original Research)文獻中。這類摘要可視化設計的布局清晰,符合人們從左至右、由上至下的閱讀習慣,以相應的具象示意圖形表示部分關鍵信息,使實驗或研究內容能清晰明確地得到表達,在視覺表現上具有具象生動的優點。根據對醫務工作者閱讀習慣的調查,有65%的被調查者喜歡通過瀏覽文獻摘要中的信息來選擇文章進行深入閱讀[17],摘要的可視化設計正符合讀者快速獲取摘要信息并通過該信息了解文章主旨的需求。
科學思維的可視化便于讀者明確清楚地認知繁雜深奧的科學、實驗內容。這種敘事性的可視化設計除了流程圖,還有梳理事件發展的時間軸、表述事物關系的層級圖等形式。
4.5 可視化設計兼具專業性與科普性
《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都有醫學數據或影像的專業圖表,《柳葉刀》與《美國醫學會雜志》在此基礎上還插入少量醫學漫畫插圖與生物細胞圖,多在“觀點評述”與“新聞”類內容中。如圖7《美國醫學會雜志》在其“患者手冊”頁面中加入的醫學漫畫插圖,以漫畫的形式為讀者展現醫學建議與相關內容。
科學可視化設計中的說明/示意圖和醫學漫畫插圖具有極強的科普能力,是能使科學門檻降低并走入大眾視野的可視化形式。如《柳葉刀》為發病和轉歸發展機制繪制的示意圖(圖8),簡潔明晰地說明了病理機制。從學術交流角度看,這類示意圖對于醫學知識、病理、藥理機制的說明和展示,具有易于理解和高記憶度的特點,不僅為專業讀者提供了更好的閱讀、理解方式,也降低了醫學學科間的學術交流障礙,有利于推動科學研究的知識共享與普及。
不過在醫學學術期刊中,說明/示意、漫畫類可視化形式的運用并不多,這除了學術內容及篇幅的限制外,主要原因是可視化設計能力不足,相較于數據統計圖與流程圖,這類可視化設計需要更高的設計能力與審美能力。根據案例分析來看,國外醫學期刊在醫學漫畫與說明/示意類可視化設計的應用意識上要優于國內醫學期刊。
5 對我國醫學類期刊科學可視化設計的啟示
5.1 豐富科學可視化設計形式
從期刊出版層面看,可視化設計形式多樣化可以豐富醫學期刊的內容表現,提高醫學期刊出版的視覺性。從讀者層面看,既能加深專業讀者對研究成果的理解與記憶并有助于清除不同醫學學科之間的障礙,又能為非專業讀者理解醫學知識提供便利,從而達到科學普及與知識普惠的效果,使科研成果“破圈”,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并能借此擴大期刊與科學成果的公眾影響力。國內醫學期刊在可視化設計形式多樣化上還應做出更多探索,例如用示意圖展示藥物、病理機制,在治療指南、臨床研究等內容中加入流程圖等,此外在可視化圖形的色彩與圖形設計上也可進行更多創新。
5.2 注重可視化設計的審美愉悅性
根據“圖優效應”機制,越是生動、具有情節性的圖越能加強人們的注意力與記憶力,科學可視化的意義不僅在于圖形表述,其本質是為了加強讀者與作者的交流,為閱讀提供便利,達到引起注意、有效理解的目的??梢暬O計的審美愉悅性一是為了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吸引其閱讀注意力,增強閱讀效果;二是人具有追求美、欣賞美的愉悅本能,“讀圖時代”中具有審美性的可視化設計更符合讀者的閱讀需求,在科學的理性世界中增加一絲藝術審美感知。醫學期刊編輯與作者在進行科學可視化設計時應具備審美意識,適當進行藝術設計構思,尤其對于數據統計圖的藝術性設計,可以增強單調圖形的藝術性,使其具有審美性與高辨識度,實現實用性與美觀性的統一。
5.3 探索醫學與設計學科的合作機制
科學可視化是科學與藝術的跨學科融合與交流,對于醫學專業而言,醫學從業人員、科研人士在可視化設計上的能力是較為薄弱的,需要專業設計人士的助力。部分國外醫學期刊出版社有自己的專業設計團隊,例如《美國醫學會雜志》,這在醫學可視化設計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尤其在面對例如新冠疫情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情況下,通過部門間的協調合作,能更快速有效地實現應急出版的科學可視化設計。
國內醫學期刊出版社及科研人員應當給予醫學可視化設計相應的重視,可從多方面補齊短板,例如科研人員靈活運用學校教育資源,與設計學等美術學科合作進行可視化設計,出版社可以考慮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或者在人才培養上做出努力。人機交互的設計形式只是科學可視化設計的一部分,要實現更為靈活、優質的可視化設計仍然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合作,畢竟科學可視化是跨學科的產物。
5.4 醫學類期刊需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
數字出版技術使多媒介內容融合出版成為現實,不僅拓展了出版物形式,也延伸了內容深度。醫學可視化設計應充分利用融媒體出版的特性,與數字技術結合,實現研究內容多種形式的視覺呈現。如建構數字視覺圖像,通過超鏈接的形式放入文章中作為補充閱讀;利用二維碼呈現醫學VR、AR影像,例如微軟的MR(Mixed Reality)平臺,通過AR技術將患者的病變位置、組織或器官呈現出來,國內就曾有外科手術利用這一技術對患者進行分析;充分運用視覺網站資源,豐富可視化形式,如利用德克薩斯大學創辦的骨骼網站(Skeletons)豐富的人體骨骼解剖學圖像內容,充實刊物的可視化設計。
6 結 語
國外醫學期刊的科學可視化形式多樣,具有注重數據的可視化設計及其審美性、強調科學思維可視化的具象表達以及專業性與科普性并重的可視化設計特點。國內醫學期刊在醫學可視化設計的審美性與設計形式上要弱于國外期刊,在說明/示意圖、科普性醫學插畫等可視化設計上存在較大改善空間。國內醫學期刊在進行可視化設計時,應重視可視化形式的多樣性,注重可視化設計的審美性,醫學研究者與出版社應加強與專業設計人員或學科的聯系,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探索科學可視化的更多形式。我國醫學期刊科學可視化設計仍在探索中,但大部分研究學者與出版社已經具備科學可視化設計與傳播的意識,在不斷的研究與實踐中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注 釋
[1]蔡順興.純化、達意、秩序、愉悅:論科技期刊信息圖表設計的觀念維度[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4):336-342
[2]王國燕,湯書昆.傳播學視角下的科學可視化研究[J].科普研究,2013,8(6):20-26
[3]劉瑩,楊雯涵,陳凌云,等.基于CiteSpace的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出版領域相關研究分析[J].新媒體研究,2020,6(23):1-6
[4]王國燕,湯書昆.論科學成果的視覺表達:以Nature、Science、Cell為例[J].科學學研究,2013,31(10):1472-1476
[5]王國燕,姚雨婷.頂級科技期刊封面可視化及典型案例研究[J].出版科學,2015,23(2):46-50
[6]崔之進.世界頂級科技期刊封面藝術學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36-141
[7]周華清.科技期刊封面科學與人文融合設計:以Cell系列期刊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0):1028-1035
[8]葉江風,林俊良,周華清.科技期刊信息圖設計分析:以國際一流期刊COVID-19相關研究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2):1409-1416
[9]范君,張艷麗.基于CiteSpace的醫學期刊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4):88-92
[10]吳吉文.3D可視化解剖學系統在醫學中作用初探[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1):65-68
[11]歐陽驊.1995—1999年國內外同類期刊論文中圖表數量的比較[J].編輯學報,2001(3):145-146
[12]孫紅衛,趙培禎,張中文,等.國內外醫學期刊的統計圖應用情況比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15-917
[13]史強,包雅琳,姜永茂.信息圖在醫學科技期刊內容傳播中的應用及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592-596
[14]約翰·梅迪納;楊光,馮立巖譯.讓大腦自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263
[15]作者注:影響因子來源于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16]趙國慶,黃榮懷,陸志堅.知識可視化的理論與方法[J].開放教育研究,2005(1):23-27
[17]李曉.醫務工作者閱讀習慣的實證調查及期刊的發展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92-395
(收稿日期: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