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節目類型:文化音樂競演真人秀
出品方: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市文物局
播出平臺:北京衛視
首播日期:7月3日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古代城市中軸線設計的頂峰,也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杰出的城市設計范例之一。對中軸線的傳承和保護早已成為社會共識,有關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也正在全面推進中。
在中軸線申遺的大背景下,一檔由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市文物局等聯合打造的國潮音綜《最美中軸線》應運而生。節目通過“用音樂追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的形式,讓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創意碰撞,以貼近年輕人的方式呈現出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將文化與音樂有機融合
怎樣才能讓觀眾更好地認識、了解中軸線及其背后的歷史,是創作團隊首要思考的問題。經過反復論證,《最美中軸線》確定開發“國潮音綜”進行主題創作。制片人郭暢表示節目受到《北京歡迎你》這首歌的啟發,希望用音樂這種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合,構建一場別樣的國潮盛宴,“當時由群星演唱的《北京歡迎你》在全球華人間興起一股熱潮,連許多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也被它優美動人的旋律所吸引。這檔節目的出發點肯定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音樂是無國界的,所以團隊認為文化加音樂的形式,可以將傳統文化具象化、視聽化,也更容易貼近觀眾?!?/p>
《最美中軸線》聚焦于北京中軸線,每期邀請三位才華橫溢的音樂人和一位文化大家組成“中軸拾音團”,他們將在中軸線景點及其周邊進行為期兩天的音樂采風,收集創作元素,為中軸線的景點創作出一首原創歌曲,并在每期節目最后進行音樂展演。節目播出后,幾組音樂人創作的音樂作品引發大眾關注,比如第一期為探討中軸線起源而創作的《生生之軸》,第二期的《鐘鼓樓》唱出時代變遷,第三期圍繞萬寧橋“一橋一水”而作的《我》等,“不光這些音樂作品,中軸線文化的意義也在潛移默化中留在觀眾心里?!?/p>
用音樂追溯歷史的浪漫
節目組在創作初期進行了長達半年多的調研工作,多次實地走訪中軸線沿線細致觀察。在郭暢看來,有了好的節目創意還遠遠不夠,如何將文化與音樂有機融合更是做好這檔節目的關鍵。歷史不僅僅是嚴肅的,它也是迷人的,包容著無數故事與篇章,充滿著浪漫氣息,“最難的是如何讓建筑的美、歷史的美,通過音樂人的視角展現出來,轉化成觀眾能理解的風格。這也是團隊一直在思索和突破的。”
《最美中軸線》對歷史的解讀深入淺出,且隨時穿插充滿趣味性的環節。比如,觀眾通過節目,可以得知忽必烈與劉秉忠第一次見面“漠北對話”的故事,忽必烈和劉秉忠雖然是距離現在十分久遠的古代人物,但他們當時也就二十幾歲。當節目講到兩個翩翩白衣少年指著面前的大片水域,說“我要在這里建一個大都城”,一下子就會讓觀眾非常有畫面感。此外,節目組還挖掘到忽必烈其實是后海的第一個“駐唱歌手”,他是第一個在那里唱歌的。這些講述歷史的點會讓觀眾覺得熟悉又陌生,非常有吸引力。
節目還將音樂人實地采風、音樂創作的過程呈現在觀眾面前。比如,由胡彥斌領銜的“中軸拾音團”將展演場景選擇在中軸線的起點永定門,還在最后的展演中手抄歌詞,與現場觀眾合唱。在《最美中軸線》中,音樂人用一個個動人的音符復刻了中軸線的歷史,旋律繞梁,也讓觀眾看到歷史的車輪穿越流光。音樂人的情感細膩,他們是帶著任務去采風的,要把復雜的歷史融進歌里。音樂人的視角會讓原本沒有生命的建筑和歷史有了情緒,音樂人循序漸進的探尋也增強了觀眾的好奇心與代入感,從而使古老文化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與當下觀眾產生連接。
做文化節目要尊重歷史真實
近年來,文化節目創新迭起,北京衛視布局年輕態、多樣化文化內容,打造出一批諸如《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我在頤和園等你》《了不起的長城》《書畫里的中國》等優秀文化類節目。此次《最美中軸線》融合文化、音樂、真人秀等多種元素,用新穎且充滿情懷的方式,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自開播以來獲得眾多觀眾點贊。
多種元素的融合給創作增加了挑戰,但節目最終的呈現及觀眾的反饋都超出了郭暢的預期,“景色要美、建筑要美,真人秀的部分也要做出亮點。整個團隊所有人都成了細節控,比如古建筑屋檐上的神獸,其實不僅是裝飾品,它們都有著各自的功能和寓意,所以團隊在拍攝時就要一一對應;再比如,萬寧橋上每種顏色都代表著不同的年代,團隊在呈現時也絕對不能弄錯。拍得越細,觀眾才會越愛看。”
講究細節并不意味著面面俱到,“有時越是面面俱到,就越什么都沒有。只有打中一個點,講深了、講透了,把內容貫穿起來,結合到一起,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惫鶗痴J為,文化節目成功的題中之義在于“真實”,“一定不能歪曲歷史。為什么《覺醒年代》那么受歡迎,能夠吸引那么多年輕觀眾,就是因為真實。真實的歷史遠比戲說更有魅力,一定要遵從歷史真實,深入挖掘。因為只有真實,才能打動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