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
聰聰是個聰明伶俐的男孩兒,他曾獲得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這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
聰聰:
你好!
聽說你在競賽中榮登榜(bǎng)首,我特邀你來我們數(shù)學國做客,助我解開一個謎題。
數(shù)學國王
附地址:向前走3千米,你就會看見一個牌子,上面標著“5”,接著向左走6千米,你會看見一棵參天大樹,上面結(jié)著10個果子,再向前走9千米,你會看見地上長著15個蘑菇,最后向前走x米,你便會看到有一個y層的大城堡,那就是我的城堡了。
“現(xiàn)在先來解開x和y,”聰聰撓著自己的腦袋說,“咦?這根本看不出什么規(guī)律呀?有了!我可以先把一部分數(shù)字提取出來。”
3、6、9都是三的倍數(shù),并且依次是3的1倍,3的2倍和3的3倍。
5、10、15都是五的倍數(shù),并且依次是5的1倍,5的2倍和5的3倍。
于是可得:15后面的一個數(shù)為3的4倍,即12。12的后面的一個數(shù)為5的4倍,即20。
“終于破解出來了!看來這個數(shù)學國還有點兒意思,去看看吧!”聰聰就這樣出發(fā)了。
韋恩圖破“容斥”
“向前走3千米,會看見標著5的牌子……”聰聰向前走完3千米后,真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正前方有一個標著“5”的牌子。
“嗚嗚嗚!”這時,聰聰聽見了一陣哭聲,他隨著哭聲的來源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坐在草叢里哭的小女孩兒。
聰聰問:“小妹妹,你怎么了呀?為什么在這里哭呢?”
小女孩兒抽泣(qì)著說:“我不會這道題,怎么辦哪,嗚嗚……”
“你先別哭,我來幫你。”聰聰拿起小女孩兒的作業(yè)本,上面的題是這樣的:
在一次數(shù)學測試中有兩道題全班45名同學都做了,都做錯的有3人,做對第一題的有33人,做對第二題的有26人,兩道題都答對的有多少人?
聰聰突然想起了“韋恩圖”。他說:“小妹妹,這道題其實很簡單,你只要會畫韋恩圖,就很清晰(xī)明了了,你看,就像這樣—— ”
“接著我們就用全班同學減去都做錯的3個人,也就是45-3=42(人),然后用做對第一道題和做對第二道題的總?cè)藬?shù)減去42,就是33+26-42=17(人),所以答案就出來啦,很簡單是不是?”聰聰說。
“嗯,哥哥你好厲害!”小女孩兒羨慕地說。
“嘿嘿,還好啦,哥哥還有事,先走了。”聰聰不好意思地說。
誰在撒謊?
接下來,聰聰向左走完了6千米,便看見了一棵參天大樹,“1、2……10!上面真的結(jié)了10個果子!”聰聰驚訝地數(shù)著。
聰聰剛走到15個蘑菇這里,已經(jīng)累得滿頭大汗了,他坐在地上休息一會兒,不知不覺中,就睡著了。但一陣吵鬧聲卻把聰聰從夢境中拉了回來。
他面前多了4個人,有3個人正在吵架,另外一個是位士兵,他看著吵架的這3個人,十分頭疼,又無計可施。
聰聰說:“請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啊?”
士兵說:“你好,我是數(shù)學國的一位士兵,王后的寶石項鏈丟失了,我抓捕了這三位犯罪嫌(xián)疑人,卻不知道誰是小偷,也有可能是兩個人合伙偷走了寶石項鏈。”
甲說:“乙在說謊。”
乙說:“丙在說謊。”
丙說:“甲和乙都在說謊。”
“可以運用排除法推理得出乙說的是真話。假設(shè)甲沒說謊,那么乙說謊,甲和丙說的話就矛盾了;假設(shè)乙沒說謊,甲和丙說的話不矛盾;假設(shè)丙沒說謊,則甲和乙說的話就矛盾了。所以甲和丙都是小偷。”聰聰說。
后來,甲和丙沒辦法了,只能把寶石項鏈交了出來。
“真是太謝謝你了,對了,你是不是要去見我們的國王,我來帶你去吧!”士兵說。
移動陷阱
到了城堡后,國王興高采烈地迎接了聰聰,但很快又變得愁眉苦臉起來。
聰聰擔心地問:“國王是有什么心事嗎?”
國王嘆了一口氣說:“不瞞你說,我有一個數(shù)學游戲,想了好幾個月都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是什么游戲呀?”聰聰問。
“就是移動棋子的游戲,就像下圖一樣。”國王說。
規(guī)則:
1.只能向右移動。
2.每次只能移動一格或是兩格。
3.最先移動到最后一格就算贏。
“國王,像這種游戲它會有一些陷阱,要避免掉進去,想辦法到必勝格中就可以了。”聰聰說。
“什么是陷阱和必勝格呢?”國王滿腦子都是疑惑。
“你看,如果你先移動,移動一格的話,別人就可以移動一格或是兩格,無論是別人移動一格或兩格,你都會獲勝,所以第二個格子和最后一個格子是必勝格。如果你移動兩格的話,那別人就可以直接移動兩格獲得勝利,所以第三個格子叫作陷阱。”聰聰解釋道。
“那第四個格子也是陷阱嗎?”國王問。
“對的,如果別人先移動了一格,那你只能移動到第三或是第四格,別人都會獲勝,所以都是陷阱,你看—— ”聰聰說。
“原來如此,我明白了,謝謝你,聰聰。”
“不客氣。”
黑龍江省蘭西縣崇文實驗學校
指導教師:孫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