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潔 玉琳 編 楊虹 繪
2020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加大對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干預力度,要求各個高中、高等學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設置心理輔導(咨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等,對學校在青少年抑郁癥預防、干預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什么是抑郁癥,青少年為何是抑郁癥防治的重點人群,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郁,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回避的話題。
抑郁癥是躁狂抑郁癥的一種發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典型癥狀。抑郁癥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郁癥患者死于自殺。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抑郁癥已經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病。
我國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7.2%,而重度抑郁的比例則為7.4%。這個數據顯示的結果非常驚人,在青少年群體中,約有1/4的青少年被指患有抑郁癥或存在抑郁情緒(狀態)。
國內規模較大的抑郁癥互助社區“渡過”的創始人張進表示,這幾年接觸的抑郁癥群體中,青少年的占比越來越大。他接觸過最小的抑郁癥患者只有7歲。2017年8月,“渡過”的第一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家長微信群成立。目前,“渡過”的家長群達到了20余個,且每個都是500人的大群。
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馬軍介紹,根據一項2012年發表的薈萃分析,從20世紀90年代到2010年的各項中國出生隊列(即將同一時期出生的人劃歸為一組)中,抑郁的水平是在持續增加的。“青春期銜接了兒童期和成人期,這一時期的身心健康將影響孩子一生的體格、體質。”馬軍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的調查數據,全球高達20%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某種致殘性精神障礙,有一半成年人的精神障礙起病于青少年時期。
抑郁癥患病率,看似冰冷的大數據背后,是一個個生命個體承受病痛的總和。他們有著不同的患病經歷,卻擁有相似的痛苦經驗。
對于青少年而言,抑郁癥已成為自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雖然抑郁癥最有可能發生在青少年中期,但它可以從任何年齡開始。孩子可能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或解釋抑郁,如果你看到這些癥狀,請及時和孩子溝通,必要的時候需要心理醫生的介入。
1.反抗父母
處處跟父母對著干,無端對父母發火,辱罵父母,一點小事不順心就容易發火,較嚴重的表現為夜不歸宿、打砸物品、厭食,甚至逃學。孩子處于非常無助或沒有自體感狀態下時,暴怒往往是其心理結構比較不穩定的表現。這時呈現出來的暴怒,就像一個小嬰兒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暴怒。
2.自我封閉
放學和周末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出門,不和同學交往,生活中沒有朋友,有時候飯也不吃,父母敲門嫌父母煩,回家幾乎不跟父母交流,父母問話幾乎不回應,有時候昏睡一整天。
3.長期的消極情緒
經常表現出負面情緒和自卑情緒,表達對生活的失望,厭惡自我。比如,說自己一無是處,表現出極大的自卑心理,不時向父母抱怨自身的缺陷,埋怨父母,說一些消極厭世的話。
4.成績突然下降
孩子原本成績優異,最近一段時間卻突然大幅度下滑,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原因并不是學習本身出了問題,可能是孩子心理有了較大問題,家長需重視。
5.身體暗示
孩子身體上出現不適,頭暈、胸悶、惡心、四肢乏力,體重下降、嗜睡或者失眠,這些癥狀如果去醫院檢查不出什么疾病,就不是身體疾病,而是心理疾病導致,最有可能的就是抑郁癥。出現這種情況,家長要重視。
6.遲鈍的表情
孩子的眼睛沒有神采,面部表情較少,肢體動作也很少。
7.自殘傾向

為了一點小事大發雷霆、摔東西、自殘,這就不是孩子性格脾氣的問題了,家長要注意,孩子一旦出現自殘行為,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孩子,而是要耐心問清楚原因。家長要明白,和成人抑郁癥患者不同,由于青少年成長階段的特點,他們往往并不能很清晰地了解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由于認知和體驗尚處在發展階段,相對比較片面但又不愿意輕易地聽從別人的勸告,他們會選擇將不良情緒進行自我消化,“消化不良”時他們往往會有比較嚴重的自我傷害甚至自殺的行為。
當然,100個人可能會有100種不同的癥狀,每一個抑郁癥患者背后的根本精神動力可能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哪一種,家長們要對它引起足夠的關注,從而在孩子情緒異常的初期就給予及時的幫助。
面對青少年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很多父母總認為是孩子“不夠堅強”“太過懦弱”。卻極少有人去探究為什么孩子會變成這副樣子。對于青少年來說,有很多原因都能使他們患上抑郁癥。
青少年心理發展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他們有著類似于成年人的想法,趨向于獨立,又有著未成年人的脆弱,容易因外界環境變化引發情緒上的波動。這樣的變化可能來自學業壓力、同學關系、家庭的矛盾或是一些突發事件。有些孩子并不能夠很好地處理這些突發狀況或矛盾,進而有可能會產生抑郁情緒,最終患上抑郁癥。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青少年患上抑郁癥也與父母有很大的關系。一方面,如果家庭中,父母之間相處出現問題,例如長期爭吵、家暴,對孩子缺乏關注,就非常可能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嚴重影響,再加上婚姻問題使很多家長無暇顧及到孩子的心情,很多青少年會因此患上抑郁癥,對父母失望,希望逃離家庭;另一方面,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不顧及孩子的接受力和承受力,不斷給孩子施壓,導致孩子因無法達到父母期望或者壓力過大而患上抑郁癥。
除了父母,老師是青少年生活中接觸較多的長輩之一,而他們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礙也會影響到青少年。老師的冷落,同學的疏離,常常也會使得青少年精神壓力過大而患上抑郁癥。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青少年格外關注的話題。與同學吵架、被同學排擠等都會使青少年變得情緒低落,社交意志力減弱,變得不愿意出門,不愿意交友。如果被同學排擠,甚至遭遇了校園暴力,那么青少年患上抑郁癥的概率更會大大提升。
那么,該如何預防和遠離抑郁癥呢?
1.營造融洽的家庭氣氛
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溫馨融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父母要避免爭吵,或者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在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一般會比較樂觀,性格好,積極向上。
2.帶孩子去探索生命中的樂趣
培養孩子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興趣。放假的時候帶孩子到處游玩,回歸大自然,一起騎車、爬山、踢球。愛運動的孩子大部分都樂觀向上,陽光開朗。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可以在周末的時候邀請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幾家人一同旅行。讓孩子不斷發現生命中的各種美好。
3.培養孩子不怕困難的勇氣
當孩子處于低谷的時候,父母的鼓勵對他是最重要的。當孩子遇到挫折失敗,家長不要置之不理,不要打擊,不要冷嘲熱諷,而應該給予積極的開導和鼓勵。教會孩子克服困難,不被困難打倒。讓孩子在失敗的時候勇敢地接受失敗,保持冷靜,想辦法再次贏得勝利,而不是一蹶不振。
4.教會孩子去接受情緒和事實
當面對家人離世或者重大變故的時候,要理解孩子,多陪伴孩子,多開導孩子,而不是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所以無所謂。不要故意去避免談論,要消除孩子的疑慮。要讓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用有效的方式去抒發情緒。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僅要重視孩子的身體成長,也應該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長。一個孩子心理健康,在未來的社會中,未來的成長中才會更堅韌,更容易適應,才有更好的發展。
如果青少年出現心理和情緒問題,首先必須要盡快到專業醫院就診,明確診斷,結合醫生及臨床心理治療師的建議,以免延誤孩子的治療和康復。
家長先要正確認識抑郁癥。很多家長會有病恥感,認為“抑郁癥”是一種“污名化”標簽,害怕因為孩子患抑郁癥讓孩子以及整個家庭受到外界異樣的目光,被議論、被負面評價、被嘲笑。抑郁者的主要特征是情緒低落,對自己的評價很低。這種自我評價偏低和自我污名化是有密切聯系的,它會導致情緒更加低落,病恥感更加嚴重,抑郁的狀態也會發展得更嚴重。如果孩子遭遇了抑郁的問題,家長首先可以做的就是祛除“家庭污名化”,幫助孩子祛除“自我污名化”,提升孩子的求助意愿。
在治療過程中,來自家庭的支持和鼓勵不可缺少,這是抑郁癥青少年接受治療、配合治療的一大動力,也是他們得到有效治療的保障。父母親應重新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檢討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受到抑郁癥折磨的時候,家長是孩子義不容辭的支持者和照料者。如已在治療過程中,平時要給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營養豐富的飲食,保證他們有充足的睡眠;同時要配合藥物治療,密切關注青少年的心理變化,嚴格收放危險物品,防止他們傷害自己。
學校和老師在青少年生活以及治療過程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學業。孩子們被緊張的課程,繁雜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學校及老師可以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孩子養成良好高效的學習習慣,應鼓勵青少年多多參與戶外活動,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免疫力。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心理健康相關活動,如:校園心理講座、心理情景劇比賽等。不斷加強學校心理健康工作,定期對在校學生進行心理篩查,根據篩查結果由專職心理老師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給予心理支持。積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從學習及生活層面上對其進行鼓勵和支持。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應主動和家長溝通,建議學生到專業醫院問診。

如果你身邊的同學愿意告訴你他“生病”了,千萬不要對他們說“開心一點”“想開一點”“你看起來很正常”這種話,這些話并不會減輕他們的病痛。應該試著去了解他們、關心他們,給予他們合適的幫助,并盡我們所能去陪伴他們,一定要讓他們明白,這個世上還有人在愛著他們。
如果覺得自己有抑郁的傾向,覺得自己生病了,那就趕緊去看醫生,不能自己對照診斷標準就給自己或者身邊人貼標簽,一定得去專業醫院診斷,或者也可以去學校的心理中心輔助評估。鼓起勇氣正視它,去專業醫院治療了,離康復也就不遠了。最怕的是,一個已經嚴重焦慮的人,拒絕承認,拒絕接受自己的現狀,拒絕就醫,拒絕面對和療愈自己。
告訴自己我不孤單,因為有很多人和我有相似的感受,也有很多人想要幫助我。
獨自或在父母的幫助下規劃并參加有趣的戶外活動或鍛煉(即使你并不覺得有趣),讓自己動起來。學習如何更好地管理壓力。當你感覺有較大壓力時,你可以讓自己休息五分鐘,練習深呼吸。挑戰負性思維,使用正性思維,嘗試換個角度看問題。如果可以,嘗試去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或許你會因此收獲快樂。
如果覺得自己有抑郁傾向,請盡早向自己信賴的人尋求幫助,或結交新朋友,進行面對面的交談。向愿意幫助你的人開放內心,不要擔心他/她怎么想你,因為如果他們理解了你是如何思考并處理你的情緒的,他們可能會和你有同樣的感受,并且可能給你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抑郁癥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是心理治療,心理咨詢或許能幫你減輕或消除憂愁。

當孤獨、絕望的感覺變得太重時,往往會使人感到非常痛苦,可能會產生自殺的想法。如果有自殺自傷的念頭,請先暫停,以下幾點方法很可能對你有用:
推遲任何計劃,等待48小時。有時極度的痛苦會扭曲我們的想法,在采取行動之前等待會使你的大腦冷靜、清晰。
立即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通過撥打緊急服務或危機干預熱線,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打電話給值得信賴的朋友、親人。有時候只要跟一個好的傾聽者交談就可以幫助你應付,并且足以平息你的消極想法。
如果你正在等待援助,請保持冷靜,保證自己處于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的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