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佳

摘 要:將儒家美學思想“仁禮”運用于藝術創作中,仁是創作之根本,禮是外在形式之表現,追求藝術作品天人合一之境界。藝術作品創作之源泉便是藝術家心性之本體,要求藝術家不斷自覺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關鍵詞:仁禮;本性心;天人合一;覺性;道德修養
中國自古至今都是一個重“禮”的國家。從周代,中國開始出現完備的禮樂制度,但尚覺淺顯。春秋末年孔子誕生在中國,從此便開啟了中國文明的新紀元,相比周朝的禮樂制度,孔子的“禮”是從人性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是完全自覺的。儒家思想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心性文化,這也是區別于西方哲學美學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儒家禮樂文化中,心性美學是儒家文化禮樂審美的核心,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中國美學的核心,同時這也是我們開始探索人性思想的一步重大跨越,我們開始思考“心性”“人性”,以及它們對于政治、文化、藝術等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及其價值所在。這也是中國所特有的獨特審美之路。
徐復觀曾說:“就儒家自身說,孔門的為人生而藝術,極其究竟,亦可以融藝術于人生?!比欢寮宜枷胛幕械娜诵悦缹τ谒囆g而言也是相當重要,其認為繪畫作品的最高境界便是所傳遞出來的藝術精神,究其根本,也就是人性修養之體現。繪畫作品的雅俗在于其所透出的人生意境,而絕無關于其所使用之工具與材料。“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以“仁義”為主的性善論不僅在當時的社會中承擔起了政治和倫理的責任,其思想對于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進的作用,也使中國藝術的發展走上了與西方不同的道路。儒家美學文化可謂是我國繪畫藝術之源泉,從這里可以看到中國繪畫所追求的本質與根源,然而在中國繪畫中所表現的最深心靈究竟是什么?宗白華先生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為有限的圓滿的現實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無盡的世界作無盡的追求,煩悶苦惱,彷徨不安。它所表現的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它所啟示的境界是靜的,因為順著自然法則運行的宇宙是雖動而靜的,與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雖動而靜的。”藝術家在繪畫中表現身邊的客觀事物往往都會加以自我主觀情感,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不能僅僅是對客觀物象的真實描繪,需要藝術家的主觀創作融入其中。然而主觀的這部分就直接關乎藝術家本人的自身修養,也就是其心性的修養,若藝術家無較高的心性修養,在其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就會缺乏一種最深心靈與環境世界接觸感應時的碰撞,當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缺乏或不足時,藝術作品便會淺顯無神韻。
那么,藝術家修養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什么?筆者認為是覺性。覺性是一個人的天性,也就是其本性心,它是我們生命的主人,與時間、生命無關,它可以超越空間而存在。《中庸》里對人性是這樣說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兩句話是人性發展的里程碑,率性就是遵循這個天生就有的性,全然遵循這個天命之性就是道,“率性之謂道”即順著人性向外發而為行為,即是道。藝術家若想提高自身修養,必須修其心性,拋棄俗性,不應被自己的情緒與念頭所控制,無念是真念,無心反為真心,無聲勝有聲?!洞髮W》說:“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睆墓胖两?,為何優秀的藝術作品在藝術這條長河中大浪淘沙,直至傳到今日仍生生不息?那是因為真正的藝術的美是超越時間的,是永恒的。當然創作這些優秀藝術作品的藝術家的精神也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
石濤《畫語錄》里說的精妙:“信手一揮,山川、人物、鳥獸、草木、池榭、樓臺,取形用勢,寫生揣意,運情摹景,顯露隱含,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蓋自太樸散而一畫之法立矣。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宗白華先生對石濤這段話是這樣評述的:“從這一畫之筆跡,流出萬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內之美。沒有人,就感不到這美,沒有人,也畫不出、表不出這美?!彼早婔碚f:“流美者,人也?!彼囆g家騁游在這大千世界里創作萬物萬象,自由自在,其不是在表現自己,而是在表現自己的心性。美便是來自于“人”內在的覺性。我們開始去了解世界的精神,去觀察自然之性情,去探究萬物萬象內在之理,藝術的境界便有了生命,它能夠喚醒人的覺性。
儒家美學思想講求仁、禮,仁為內心之仁,是禮之本,而禮是在表達外者。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重禮之本,禮之本乃仁。仁即本文之前所講覺性,是亙古今而一貫更無可變,然禮必會隨時而變。藝術家在創作時便是在追求仁禮之和諧統一、仁美合一之境界??v觀中國繪畫歷程,與儒家美學具有一脈相承的觀點的便是《古畫品錄》中的“六法論”中的氣韻生動,這里的“氣”是指精神層面,是藝術家的個人品性和氣概反映在作品中的氣勢。在《論語》中,氣也被提及過,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庇纱丝闯?,古人認為血氣乃為人之生理現象,但其對于個人的性情也有影響,故必須通過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來強加以規范,也就是對人的心性的訓練,藝術家應時刻觀察自己的本性心,真正優秀偉大的藝術作品必然會顯示作者在訓練“氣”上所下的功夫。魏晉南北朝顧愷之提出“傳神論”,在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于神韻的傳遞,《洛神賦圖》中,顧愷之細膩地描繪出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作者不僅僅注重人物外在形體的把握,更是通過其形去表現內在情思的傳達,能夠感受到作品背后內在精神涵養的流露,這便是作者通過藝術創作對自身“氣”之顯現。
一個人的本性是由氣決定,當然由其本性心決定的藝術境界也是由氣決定的。我們要不斷認識自己的本性心,就必須要面對俗心問題。俗心就是與本性心相對而生的,是對功名利祿等各種欲望的追求??鬃釉唬骸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這里的仁就是指人之本性,即性天。在儒家論學中所重非死,所重是如何生。如果求生害仁,便失去了生命的根本意義,活著便無任何意義,所以殺身成仁,亦不惜死枉生。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边@里的道就是仁道,即本性心。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看到生命的真相。徐復觀曾說:“畫家的心中,若填滿了名利世故,未留下一片虛靈之地,以‘羅萬象于胸中,而欲在作品中開辟境界、抒寫性靈,恐怕是很困難的事。”藝術家應關注自己的本性,藝術的靈感本就來自于人性最深處。宗白華在《美學與藝術略談》中說道:“藝術的源泉是一種極強烈深濃的,不可遏制的情緒,挾著超越尋常的想象能力。這種由人性最深處發生的情感,刺激著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議的強度,引導著他直覺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這一剎那頃間產生的許多復雜的感想情緒的聯絡組織,便成了一個藝術創作的基礎。”
在作品中抒寫性靈是一位優秀藝術家首要做到的,不能被世俗心所蒙蔽,俗心是遠離性天的,人心一旦困于名利就會落于世俗,被困于形物之中便會斷絕藝術的根源。所以清代石濤在《畫語錄》中說:“人為物蔽則與塵交,人為物使則心受勞?!覄t物隨物蔽,塵隨塵交,則心不勞,心不勞則有畫矣?!敝挥凶叱鲂挝镏校G游在無限本體自由中,才能獲得藝術創作的源泉。《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比说奶煨允庆o,這里的靜并非與動相對,而是說不受干擾的寂然。然而俗性便容易受到欲望的干擾,感于物而動,隨之不斷流轉變換。儒家開創仁學,開始關注人的心性,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作為藝術家更應自覺,不斷觀察自己內心生起的各種念頭、情緒,做到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發現真善美,從而創作出性靈而有意義的作品。
儒家思想文化是在發現人的心性之美,藝術家是在尋找大自然之美。若藝術家沒有一顆本真的心,將如何去發掘自然、人生、社會的美?故宗白華說:“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煉是替美的發見和體驗作準備的。創造‘美也是如此。”我國古人創作山水畫講究內外功夫的修養,宋人郭熙在繪畫技法上總結出“三遠”透視法,主張在創作時將精神由內向外一氣貫徹下來,然而他對“平遠”的發展更是體現了精神的解脫狀態,更適合藝術家對心靈的追求。儒家美學追求簡易、天人合一,若藝術作品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界便離不開“仁”,藝術家欲達到天道同體,就必須要具備道德修養。正如張義賓在《中國古代氣論文藝觀》中所說:“要成為成功的藝術家,就必須以圓融的道德功夫透入本體之域,通過‘仁義之途,游乎詩書之源?!笨v觀整個中國藝術史,凡是其藝術作品能夠流傳百世的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都具有浩然之氣,這也是決定藝術作品成敗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宗白華.宗白華美學與藝術文選[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
[2]張義賓.中國禮樂審美文化史綱[M].濟南:齊魯書社,2016.
[3]張義賓.中國古代氣論文藝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錢穆.四書釋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7]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