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凡 張修亮
摘 要:在繪畫創作中,農民是很多畫家熱衷描繪的對象。一些畫家有與農民有相似的生活經歷,對農民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體驗,創作出的農民題材繪畫更具真實性。畫家通常運用隱喻的手法,刻畫畫面的同時又賦予其深層含義。文章以李唐的《村醫圖》與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盲人的寓言》為例,結合李唐和老彼得·勃魯蓋爾所處的時代背景,探析農民題材繪畫中的隱喻性及隱喻性表達對繪畫創作的意義。
關鍵詞:隱喻性;農民形象;《村醫圖》;《盲人的寓言》
隱喻是一種比喻,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作為一種表達手法在文學中被廣泛運用。隱喻作為一種傳達作者思想的手段也被運用在繪畫創作中。很多繪畫作品運用了隱喻這一表達手法。本文以隱喻性為出發點,分析農民題材繪畫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探析繪畫作品的隱喻性。作為繪畫中舉世聞名的兩幅作品,李唐的《村醫圖》和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盲人的寓言》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無論是其創作手法還是深層內涵都值得學者們進行探究。藝術題材是傳達藝術家精神和思想的載體,在對繪畫作品進行研究時,我們不能只是對作品的表面進行分析,而應通過作品本身去探究其背后的意蘊和價值。因此,本文以《村醫圖》《盲人的寓言》為例,不僅對作品內容進行概述,還進一步探究作品中的藝術特色和作者所要傳達的藝術精神,從而探析隱喻性表達在以農民為題材的繪畫中的應用及現實意義。
一、時代造就的畫家
藝術作品的創作受藝術家人生經歷的影響,藝術家所經歷的事情能影響他的藝術創作內容,畫家也是如此。在解讀繪畫作品時,更需要了解繪畫創作的目的及畫家所處的時代。李唐生活在國家政權變動的時代,其作品風格以“南渡”為界。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李唐并未跟隨金人,而是選擇以賣畫為生,逃往臨安(今浙江杭州),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直至南宋建立,晚年的李唐再入畫院并影響了南宋畫風。李唐的畫風在“南渡”期間發生了重大轉變,繪畫線條剛勁轉折,用筆細勁精致,創大斧劈皴法,表現強烈的情感。當時的生活經歷激發了李唐內心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能深刻感受到他心系家國與體察民情的意識和情懷。
16世紀尼德蘭繪畫大師老彼得·勃魯蓋爾(1525—1569年),是歐洲獨立風景畫的開創者。他一生以農村生活作為藝術創作題材,人們稱他為“農民的勃魯蓋爾”。他天生幽默,喜愛夸張的藝術造型,因此人們又贈給他一個外號叫“滑稽的勃魯蓋爾”,是歐洲美術史上第一位“農民畫家”。他的創作無論是繪畫技巧、題材還是創作意圖、表現對象都對時代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勃魯蓋爾出生于安特衛普東部的一個農民家庭,在他的繪畫生涯中,早期跟從P.庫克·凡·阿爾斯特學習繪畫,后來深受荷蘭繪畫大師希羅尼穆斯·博斯的影響。希羅尼穆斯·博斯的畫作富有想象力同時有著很強烈的寓意性和諷刺性,對勃魯蓋爾的繪畫創作影響深遠。博斯的《愚人船》與勃魯蓋爾的《盲人的寓言》有著類似的寓意性,都通過隱喻的表現手法來傳達畫家的情感和思想。后期勃魯蓋爾的創作內容轉向社會生活,廣泛而深刻地描繪尼德蘭人民在西班牙統治下的生活與斗爭,抨擊和揭露戰爭的罪惡。
二、《村醫圖》和《盲人的寓言》中的隱喻性
《村醫圖》是李唐“南渡”后創作的一幅風俗人物畫。風俗人物畫一般是對社會生活習俗的記錄,但《村醫圖》不單單是對當時人民生活的描繪。畫中共有六人,老少皆有,主要描述走方郎中(村醫)為村民治病的情形。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傳神,其中被醫者袒露著上身,雙臂被老農婦和一個少年緊緊地抓著,身邊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雙目圓瞪、張著大嘴,可直觀地感受到病痛所帶來的折磨。人物衣紋采用折蘆描畫法,線條剛勁有力,同時在對周圍環境的描繪中運用大斧劈皴技法,使得情感得到充分展現。當時的李唐經過了南北兩宋的更替以及動亂,身為兩宋官員,其身心始終為國家、為黎民百姓著想,愛國主義是李唐的繪畫思想。李唐內心充滿著愛國主義情懷,將畫中村醫和村民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如果沒有對農民形象和農村生活的細致觀察,《村醫圖》的創作也不會如此成功,引起人們的廣泛共鳴。《村醫圖》不僅僅是記錄尋醫治病的場景,它對村醫和村民形象的刻畫對后世的繪畫創作具有深遠的意義。晚年的李唐內心充滿愛國主義情懷,為民著想,想要為國分憂。若要真正探析作品的隱喻性還需研究南宋時期的社會現狀。從《村醫圖》中可以清晰了解到此畫與當時的醫術有聯系,通過文獻記載可了解南宋時期的醫療水平。在當時社會中,朝廷設有施藥局,還會撥款為百姓治病。這點在《夢粱錄》中已有記載:“民有疾病,州府置施藥局于戒子橋西,委官監督,依方修制丸散咀,來者診視,詳其病源,給藥醫治,朝家(朝廷)撥錢一十萬貫下局,令帥府多方措置,行以賞罰,課督醫員,月以其數上于州家,備申朝省(朝廷)。或民以病狀投局,則畀之藥,必奏更生之效。”通過文獻可知當時朝廷對百姓是有一定的醫療扶助的,并有專人監督,也可見朝廷對百姓的關心與愛護。但在醫療并未普及的一些地區,百姓受到了偽醫學的侵擾。正是在種醫療現狀下,李唐身為畫院的一員,本著為朝廷服務的理念和自身對農民的獨特情懷,創作了《村醫圖》,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村醫圖》具有很深的隱喻性,畫面中的人物皆是農民,展現了南宋時期的醫療狀況。從表面解讀該作品,《村醫圖》是在描繪村醫為村民治病的情形,隱喻地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對家國的熱愛以及對民生的關注,反映了當時農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見大的寓意。不難看出,作者對當時下層勞動人民是寄予很大同情的。
《盲人的寓言》創作于1568年,是一幅以人物為題材的油彩畫,主要描述6個盲人相互扶持,走向險境的畫面。在此之前,勃魯蓋爾還創作了許多著名作品,如《尼德蘭箴言》和《雪中獵人》等作品。作為16世紀尼德蘭地區著名畫家,勃魯蓋爾多以當時的農民為創作對象,并多以尼德蘭諺語故事、農民生活場景為創作內容。正因為他畫中描述的農民有著樸實憨厚、真實生動的形象,一生以農村生活為藝術創作題材,老彼得·勃魯蓋爾也被譽為“農民畫家”或“農民的勃魯蓋爾”。《盲人的寓言》這幅作品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創作的,描繪這樣一幅生動的場面:6個盲人互相扶持著,沿著畫面的對角線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動,卻不知已陷入險境,領頭的第一個盲人已跌入壕溝,等待其他瞎子的將是同樣的命運。畫中滲透著畫家對尼德蘭革命的失望和對人類命運的哲學思考。作品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美學價值令人深思。通過對勃魯蓋爾生活的時代和繪畫內容進行分析,已能充分地認識到畫家對農民和鄉村生活的獨特審美和表現手法。勃魯蓋爾出生在農民家庭,他對農民和社會現實有著深刻認識與感悟,有著深深的農民情懷,他的作品中帶有戲劇性和隱喻性內容。與《村醫圖》一樣,《盲人的寓言》的創作并非偶然,是勃魯蓋爾細致觀察社會生活并進行深入思考后所創作的。勃魯蓋爾的作品大多與當時的尼德蘭諺語或民間故事有關。《盲人的寓言》的題材取自《馬太福音》第十五章十四節中一句名言:“若是盲人領盲人,兩人都要掉進坑里。”畫中共有6名盲人,相互扶持,其中右邊盲人已掉入坑中,刻畫的人物皆是農民。在遠處畫著教堂,象征著正確的方向,但畫中盲人卻朝著與之相反的方向行走。繪畫作品的隱喻性使得作品不僅具有生動精彩的故事情節還蘊藏深刻的人生哲理,引發人們思考。畫家把盲人比喻成那些盲目信從他人的人,強調了精神指引或領頭人的重要性,暗示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決不能由盲人來引路,否則必遭大難。同時,畫家借助畫面中的盲人形象表達出自身對農民的同情與關懷,以隱喻的手法來反映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不僅使畫面具有深層意義與內涵,還對后世繪畫題材和繪畫技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認為勃魯蓋爾的這幅畫是16世紀歐洲繪畫的頂峰作品之一,深刻的哲理寓于真實可信的藝術形象中,引發人們的思考。勃魯蓋爾的繪畫作品或多或少會涉及農民形象,表達內心最真實的農民情懷,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而且農民形象的刻畫也能更好地表達畫面中的隱喻性內容,題材與手法相互呼應,相得益彰。
三、隱喻性表達對繪畫創作的意義
通過對以上兩幅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發現在繪畫中,隱喻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構圖、色彩、質感以及作品題目等傳達隱喻性內容。本文對《村醫圖》和《盲人的寓言》中的隱喻性研究主要是針對作品的主旨方面,結合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探析畫家創作的深層含義,研究畫家情感在畫面中的流露,及其創作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隱喻這一表達手法豐富了繪畫作品的內涵,使繪畫作品更具有藝術價值,很多畫家運用隱喻這一表達手法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繪畫作品。在當今的繪畫創作中,隱喻依然是繪畫創作的重要手段,是表達畫家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法。本文以作品的隱喻性為切入點,分析農民題材繪畫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探析繪畫作品的隱喻性。《村醫圖》和《盲人的寓言》都是以農民為繪畫對象,運用隱喻的表達手法傳達畫家畫外之意,使畫面內容引發眾人深思。觀者在欣賞繪畫作品的同時,可以感悟領會到畫中的思想情感。《村醫圖》和《盲人的寓言》中的隱喻性表達為農民題材的繪畫提供了新的創作方向,也促進了后世繪畫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自牧.夢梁錄[M].符均,張社國,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2]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De Agostini出版公司.西洋美術家畫廊80:勃魯蓋爾[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
[4]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M].范景中,譯.林夕,校.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
通訊作者:
張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