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 玲 郭云嶺 趙 英
(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河北 邢臺 054000)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ICP)是孕婦中晚期發生的并發癥之一,具有膽色素淤積及肝功能損害等表現[1-2]。其中,膽色素對孕婦器官產生一定的毒性,而且能夠透過胎盤影響胎兒健康,導致胎兒發生死胎、窒息等不良結局[3]。西醫往往給予藥物降低孕婦體內膽酸表達水平,能夠控制病情,然而停藥后經常復發,長期用藥又有較多的副作用。中醫治療以利濕、疏肝、清熱為原則,標本兼治[4]。本研究選取90例IC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診斷及分型中醫符合《中醫婦科學》[5],西醫符合《婦產科學》[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證型為郁火濕熱證;處于妊娠中晚期,患者發生四肢及軀干皮膚瘙癢,部分患者存在黃疸;妊娠是導致其生化指標異常變化及皮膚瘙癢的唯一原因[7-8];懷孕前無膽道及肝臟疾病。排除標準:合并膽管炎、膽石癥等疾病者;存在妊娠高血壓者;存在酒精性肝損害、脂肪肝、病毒性感染等疾病者。
1.2 臨床資料 將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間本院收治的90例ICP患者按信封密封法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年齡20~38歲,平均(26.66±5.66)歲;孕周30~35周,平均(32.65±2.54)周。實驗組年齡21~39歲,平均(26.53±5.74)歲;孕周31~35周,平均(32.74±2.32)周。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批準,所有患者均同意知曉治療情況。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口服熊去氧膽酸片(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448),每次100 mg,每日3次;給予患者地塞米松,將10 mg地塞米松與濃度10%葡萄糖混合。靜脈滴注異甘草酸鎂(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942)和腺苷蛋氨酸(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10),均為每次100 mg,每日3次。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予自擬利膽湯:茵陳蒿20 g,丹參20 g,地膚子10 g,茯苓12 g,黃芩10 g,梔子10 g。瘙癢重癥患者可隨證添加荊芥10 g,澤瀉10 g,白鮮皮10 g;黃疸重者,添加牡丹皮10 g,柴胡10 g。水煎,每日1劑,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10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后評估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 1)肝功能水平[9]: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DB)。治療前、治療10 d后各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查,采用的檢測方法為速酶法測定,檢測儀器為:日立7600-020HITAcHI。2)總膽汁酸(TBA)指標水平[10]:采用參考范圍0~20 μmol/L,治療前、治療10 d后各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查,采用的檢測方法為循環酶法測定,檢測儀器為:日立7600-020HITAcHI。3)血清可容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硫酸基轉移酶 ZA1(SULT2A1)水平[1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4)母嬰結局:對比兩組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羊水污染Ⅲ度、剖宮產率。5)患者癥狀體征:對比治療前后患者的黃疸和皮膚瘙癢癥狀。
1.5 療效標準 參考《中華婦產科學》[12]制定相關評估標準。顯效:經過治療患者黃疸、皮膚瘙癢等癥狀消失,總膽汁酸(TBA)比基線水平降低幅度≥2/3,肝功能顯著改善。有效:經過治療患者黃疸、皮膚瘙癢等癥狀有所緩解,總膽汁酸(TBA)比基線水平降低幅度不足2/3,但是超過1/2,肝功能有所改善。無效:無以上好轉情況。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Excel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收集,再錄入SPSS20.0工具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分別采用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TBA水平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10 d后AST、ALT、DB、TBA較治療前下降,且實驗組治療10 d后AST、ALT、DB、TBA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TBA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TBA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時 間ALT(U/L)AST(ALT)DB(μmol/L)TBA(μmol/L)實驗組(n=45)對照組(n=45)治療前治療10 d治療前治療10 d 124.75±12.54 52.65±6.76*△125.54±14.65 69.84±7.54*112.65±16.53 51.66±4.75*△123.32±17.54 72.87±7.65*31.75±6.24 16.97±3.24*△31.77±5.32 28.86±3.42*73.54±6.65 42.54±4.65*△74.65±4.98 42.76±4.77*
2.3 兩組治療前后sICAM-1、SULT2A1水平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10 d后sICAM-1均較治療前降低,SULT2A1較治療前提高,且實驗組治療10 d后sICAM-1低于對照組,SULT2A1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ICAM-1、SULT2A1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ICAM-1、SULT2A1水平比較(±s)
組別實驗組(n=45)對照組(n=45)時間治療前治療10 d治療前治療10 d sICAM-1(ng/L)306.53±86.13 164.46±45.64*△298.64±67.35 223.13±46.75*SULT2A1(μmol/L)17.92±5.56 43.13±4.57*△18.89±4.64 27.15±2.64*
2.4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見表4。實驗組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7分、羊水污染Ⅲ度、剖宮產例數低于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分娩結局效比較(n)
ICP是孕婦懷孕中晚期特有的并發癥,現階段關于其發病機制尚未有統一的觀點,可能的原因與遺傳、免疫紊亂、激素紊亂等因素有關。本病可能導致早產、宮內窘迫等情況,如果不積極有效、安全治療,會威脅胎兒健康。現階段,臨床缺少特效藥,西醫對癥治療能夠控制膽汁酸表達水平,緩解對患者肝功能損害,但是長期應用可能產生較多的副作用。
現代醫學治療藥物為地塞米松、熊去氧膽酸等,地塞米松能夠透過胎盤顯著減少雌激素,進而有效控制膽淤病情;能夠緩解小血管痙攣性收縮,減少周圍血管組織,促進母體循環。熊去氧膽酸能夠顯著緩解瘙癢,改善肝功能,但是停藥后可復發,可能產生藥物依賴[13]。中醫缺少ICP的有關記載,然而結合其臨床癥狀,中醫將其歸納為“妊娠黃疸”“妊娠瘙癢”等疾病研究范疇。《本草綱木》中指出,黃疸都是濕熱引起。《傷寒論》認為,胎前渾身瘙癢,可給予茵陳蒿治療。結合古人研究,本次研究給予患者自擬利膽湯治療,以利膽化瘀、清熱的目的,具有止癢、退黃、利膽及清熱的功效。方中茯苓及茵陳蒿均為君藥,因為本病主要癥狀為皮膚瘙癢及黃疸,因此組方中利用茵陳蒿利濕、退黃及清熱;茯苓具有清心利濕的功效;梔子能夠入肝膽經,具有利肝膽的功效;黃芩及黃芪能夠清熱燥濕及補氣固表,黃芪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疏通淤積在皮膚、肝臟及胎盤絨毛間隙的膽汁酸,黃芩能夠安胎、清熱涼血為臣藥[14];白芍能夠滋陰養血;地膚子能夠止癢,為方中佐藥;丹參具有祛瘀及活血的功效,為方中使藥,全方具有清熱利濕及祛風止癢的功效。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82.22%。這提示,自擬利膽湯結合西藥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能夠控制病情,具有顯著效果,與既往研究一致[15]。
TBA及肝功能是衡量肝細胞損傷的重要指標,健康孕婦血清TBA通常是隨著孕周增加而慢慢提高,妊娠期間較非妊娠期間提高13%~25%[16],由此說明,妊娠具有生理性膽汁淤積。但是,ICP孕婦血清TBA明顯提高,提高幅度約為正常孕婦5~8倍。其敏感性高于肝功能,是監測本病的重要指標。因此,有必要監測TBA及肝功能,以評估病情變化。本次研究中,兩組治療10 d后AST、ALT、DB、TBA較治療前下降,且實驗組治療10 d后AST、ALT、DB、TBA低于對照組。這說明,自擬利膽湯結合西藥能夠改善肝功能,降低TBA,與朱軍梅研究[17]一致。實驗組治療10 d后sICAM-1低于對照組,SULT2A1高于對照組,表明自擬利膽湯結合西藥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其作用機制可能與SULT2A1升高、sICAM-1降低有關[18]。實驗組新生兒1 min Apgar評分<7分、羊水污染Ⅲ度、剖宮產的例數低于對照組。這提示,自擬利膽湯結合西藥能夠改善分娩結局,與徐珊、蘇靜芳等[19-21]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自擬利膽湯結合西藥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肝功能,降低TBA,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其作用機制可能與SULT2A1升高、sICAM-1降低有關,為其基礎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