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跡·歷史回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在我們黨、國家、軍隊發展史上具有十分偉大的意義,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長征》
電影《長征》講述了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中央紅軍奪取婁山關,再占遵義城,通過四渡赤水河、巧奪金沙江、飛越大渡河等一系列戰役,歷經艱難險阻,最終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的故事。影片用詩意化的影像風格全景式展現了波瀾壯闊、悲壯感人的長征歷史風云。
足 跡·光影刻盤
飛奪瀘定橋
“這是一次軍事行動,更是人類意志和體能極限的一次嚴酷考驗”,電影《長征》用一句話精準定義了飛奪瀘定橋這次行動。鏡頭從大渡河河水滾滾的景象轉至河岸上飛速前行的紅軍隊伍,輔以飛奪瀘定橋行動發生背景的畫外音——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的隊伍強渡大渡河后,由于河水湍急、架橋不能、渡船寥寥,無法保證大部隊盡快過河,軍情緊急、刻不容緩,紅一團和紅四團奉命沿大渡河兩岸急進,限三天內長途奔襲360里,奪取瀘定橋,打開一條通道。鏡頭轉至行進的隊伍,所有戰士背負槍械飛奔前進。條件艱苦,有些戰士甚至沒有一雙完整的鞋,他們赤腳踩在地上,踏起一陣塵土。一些戰士實在跑不動,戰友不忍放棄,便由兩名戰士架著他飛奔,只為不影響隊伍前進速度。鏡頭里,一名滿身槍械的小戰士,他嘴里嘟囔著“別管我,死也不掉隊”,一邊搖晃著前進,最終失去意識倒了下去。河水依舊湍急,多少戰士為了最終的勝利,犧牲在前進的路上。轉眼暮色降臨,幽暗的夜色中,整整齊齊的一排篝火綿延在大渡河邊,戰士們依舊向前飛奔著。
鏡頭一轉,毛澤東、周恩來等幾位領導人站在水流湍急的瀘定橋上,他們定定望著奔流的河水。毛澤東認真踩過腳下的木板,旁邊有人解釋“過橋的時候,敵人把全部橋板都拆光了,這些都是我們后鋪上去的”。“奇跡啊,這真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毛澤東看著湍急的河水,撫摸橋上的鋼索,面色凝重。那些冒著槍火、攀爬鋼索前進的戰士身影和激戰場面疊加在了毛澤東的面龐中。
紅軍翻越雪山
夾金山,人跡罕至的蒼茫雪山?!堕L征》用一個遠景鏡頭緩緩掃過前進的紅軍隊伍,隊伍很長,卻在呼嘯的寒風中略顯寂寥。小小的人影前頭,一面飄揚的紅旗格外顯眼。鏡頭推進,戰士們在雪中攙扶著艱難前行,毛澤東行走在隊伍中,帽檐、頭發上盡是冰雪,沒有手套,他便搓著雙手吹著哈氣取暖。大風吹著雪霧四起,隊伍被埋沒在風雪中,不遠處發現一具戰士的尸體。這名戰士衣衫襤褸,腳上用布條纏著,顯然是被凍死的。毛澤東輕輕俯下身,捧起白雪將戰士掩埋,脫帽以示哀悼。但寒風和冰雪并不能阻礙這支隊伍前行的步伐,他們始終靜默有序,空氣里只有輕微咳嗽聲和腳踩雪地的吱吱聲。又一位小紅軍倒了下去,旁邊的紅軍戰士叫來醫生,但已無力回天,隊伍只好把她留在這片蒼茫的雪地里。踏冰臥雪,不畏犧牲,中國工農紅軍走在人跡罕至的地方,走出了一條從未走過的通向勝利會師的道路。
足 跡·記憶加載
★飾演毛澤東是唐國強演藝生涯的一次沖刺,在向角色靠攏的種種訓練中,最難的莫過于減肥。唐國強除每日三頓以“國氏”(一種營養素)為主食外,吃的全是素食。其他幾位領袖飾演者無一例外,導演還專門派工作人員每天密切監視。影片拍攝了九個月,這些“領袖”們也就吃了九個月的素,減了九個月的肥。
★在影片中飾演周恩來的劉勁,外形與五官和周恩來很像,只是周恩來的耳垂較大,劉勁的耳垂還差一點。為了貼近角色形象,造型師顏碧君給劉勁出了一個拽耳朵的主意。影片拍攝結束后,劉勁的耳朵被拽得結了疤,完全沒有痛覺。
?《遵義會議》
除《長征》外,2016年上映的電影《遵義會議》也真實地還原了紅軍長征的偉大革命進程,再現了遵義會議的歷史全貌。電影由蘇區大撤退、湘江血戰、遵義曙光、飛躍大渡口、陜北會師五部分組成,不僅塑造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也表現出紅軍戰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
足 跡·光影刻盤
瞿秋白告別毛澤東
夜色彌漫,一襲素白衣裳、黑框眼鏡的瞿秋白在毛澤東住所附近踱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需要撤離蘇區進行長征。由于博古等人的反對,撤退名單上并沒有瞿秋白的名字,毛澤東氣急卻無可奈何。見到毛澤東后,受到肺病侵襲的瞿秋白輕輕咳嗽了幾聲,“明天,我就不送了”,瞿秋白輕輕說道。毛澤東握住瞿秋白的手,對瞿秋白說:“我們,會再回來的”。鏡頭在兩人中轉換,他們表情復雜,因為他們都知道:長征前路漫漫充滿危險,但留在蘇區更不知命運幾何。離別時刻,瞿秋白用平常的口氣說自己在蘇區學到了很多技能,并將自己打的幾雙草鞋贈與毛澤東。毛澤東正要接過,便聽到瞿秋白鄭重囑咐的聲音:“記住,穿我的鞋,走自己的路”。毛澤東感動,與瞿秋白親切擁抱,鏡頭轉至那幾雙草鞋,這不僅是貧瘠年代,象征革命者之間情誼的珍貴禮物,也是懷抱共同信仰、為中國革命傾心尋求道路的見證。
遵義會議挽救了黨
貴州遵義,黑瓦白墻。鏡頭對準遵義柏輝章公館中革軍委司令部的木樓梯,毛澤東緩緩走上來,他捻滅了手中的香煙,將剩下的煙頭放入衣兜。公館外部一步一個崗哨,與會人員紛紛進入公館,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還在趕來的路上。此時,這里要召開一個決定中國共產黨前途命運的重要會議——遵義會議。
會議開始,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首先做了反五次圍剿的總結報告,將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于帝國主義反動派的強大、白區人們對反蔣的宣傳不夠、后方物資準備得不好等客觀原因。隨后,中央紅軍總政委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作了關于軍事方面的報告,他先是直率客觀地指出了李德等人的指揮錯誤,并詳細分析了錯誤軍事思想的具體情況。鏡頭掃過每一位與會代表的嚴肅面龐,小小的木桌周圍,每個人都在認真思考。之后,張聞天也發表了意見,博古和李德坐不住了,在強大的事實面前,他們無言以對。
會議繼續,毛澤東捻滅了手中的香煙,用清晰嚴肅的話語指明博古報告的問題“用紅軍不能粉碎五次圍剿的種種客觀原因,來掩蓋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他指出,博古等人在軍事路線上的錯誤為“在進攻當中的冒險主義,在防御當中的保守主義,在退卻當中的逃跑主義”,并帶領大家直面問題,逐條瓦解博古的推脫之辭。李德離場,林彪、聶榮臻、劉伯承、朱德等人紛紛發言,這是一次動人心魄的爭論,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斗。正是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證。
足 跡·記憶加載
★電影《遵義會議》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拍攝,旨在向革命先輩表達崇高的敬意。
★《貴州日報》評價該片:《遵義會議》旨在激勵更多人了解、重溫那段動人心魄的歷史,弘揚“紅色文化”;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堅定共產主義理念信念的優秀教材;是“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的成功典范。
足跡·主創心聲
◎ 翟俊杰
《長征》導演
“長征就像一個壯麗的詩篇,有寫實,有寫虛,有敘事,有抒情。三拍長征,是我的榮光,也是我成長的一個過程,深化對長征精神理解的一個過程。當時拍攝《長征》爬雪山片段的時候,我們早上五點出發,一直到下午三點鐘還沒有吃飯,不是后勤保障不利,炊事班的車上到半山腰,無路可走了,他們抬著籮筐爬雪窩子爬到山頂上,等到上來的時候,饅頭、米飯、豬肉燉粉條、白菜已經冰涼。那時是真艱苦,但是我們畢竟是在拍長征,當時的紅軍戰士呢,饑寒交迫,裝備低劣,槍林彈雨,險象環生。偉大的長征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堅忍不拔,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團結友愛,幾乎都涵括到里頭了?!?/p>
足 跡·鏈 接
★《金沙江畔》★
川北高原,群山重疊,風云變幻。電影以1936年紅軍北上抗日、沿著崎嶇棧道攀越斷崖絕壁來到金沙江畔為背景,講述紅軍在金沙江畔團結藏族同胞、挫敗國民黨反動派陰謀的故事。這部電影不僅蘊含地道的康藏色彩,也在一眾長征題材電影中獨樹一幟,將視角對準軍民魚水之情。《金沙江畔》不僅還原了云南康巴藏族的自然與人文風貌,謳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與少數民族同胞的深厚情誼,更致敬了偉大的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