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跡·歷史回望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下午3時,30萬軍民齊聚天安門廣場,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在此舉行。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親手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上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伴奏深深震撼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
?《開國大典》
電影《開國大典》紀實呈現了從中國共產黨取得三大戰役勝利至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光輝歷程。
足 跡·光影刻盤
拾階而上 迎接曙光
經過三大戰役、和談破裂、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層層鋪墊,片尾典禮開始前的拾階場景,令觀眾心間的愛國愛黨之情逐漸氤氳。旭日東升,一輛輛轎車向天安門駛來。毛主席和開國元勛們到達地點,他整理過衣帽,抬頭望向即將舉行開國大典的天安門城樓,神情肅穆,緊隨其后的周總理邀請眾人一同走向樓梯。在中景升格鏡頭中,和平鴿振翅翱翔飛過城樓的飛檐,此時,通往城樓的階梯上灑滿了陽光,久違的平靜就這樣透過膠片的顆粒,以第一視角鋪陳在眾人面前。主席與開國元勛們依次入畫,自然地呈三角狀排開,沿天安門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拾級而上。逆光拍攝下,大家長長的身影映上臺階,溫暖的陽光照耀著每個人,仿若新中國正在到來的曙光。而毛主席和開國元勛們登樓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有力、從容不迫,宣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即將邁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開國大典 莊嚴時刻
“公元1949年10月1日十五時”,一行數字出現在銀幕下方,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已相繼就位,特寫鏡頭定格于站在話筒前的人民領袖毛澤東臉上,他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之奏響,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場立正。隨后閱兵式開始,朱德總司令檢閱人民軍隊,隊伍威嚴整齊地在30萬人的矚目下走過長安街,紅色海洋的映襯中,氣勢磅礴。閱兵式結束,群眾涌向天安門前的大橋,激動地歡呼“毛主席萬歲!”毛主席把帽子摘下來喊“人民萬歲”。主題音樂漸起,禮花騰空綻放,鏡頭疊化中無數戰士迎著炮火前赴后繼,彰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莊嚴隆重的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正式成立。至此,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結束了,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足 跡·記憶加載
★在西柏坡拍攝毛主席與群眾一起看篝火的戲份時,當地百姓非常激動,現場不僅來了六百余名群眾演員,他們還為劇組運來一萬五千斤干柴,借給劇組十面大鼓。
★在人物塑造方面,編劇們為表現開國典禮前毛澤東的內心活動,特別設計了毛澤東與毛岸英在開國大典前夕談話的一場戲,通過毛澤東在父子對話中回憶為革命犧牲的楊開慧、方志敏、黃火培,以求展現毛澤東對戰友的情感以及在政治上深謀遠慮的個性。
★導演嘗試讓資料片作為一種元素參與本片的創作,從序幕到結尾,全片共用15段資料片,把歷史鏡頭與劇組拍攝的鏡頭銜接在一起,以求強化真實感。
?《建國大業》
電影《建國大業》講述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間發生的一系列跌宕故事,刻畫了生動而寫實的群像式歷史人物。
足 跡·光影刻盤
中共中央進駐北平
云層處陽光傾注而下,唯美的遠景中,“1949.3 中共中央遷往北平”的字樣浮現右下角,樹林遮鏡轉場,中共中央代表的車輛在鼎沸的歡迎聲中駛入一片空地,此時是3月25日16時,毛澤東等一行人到達西苑機場接見民主人士。前來迎接他們的各方代表如潮水般涌向前、熱情高漲,抗日名將、國民革命軍將領傅作義為主席鄭重地打開車門,迎他下車,“毛主席!”“傅將軍,不敢當啊!”“我曾經說過,兵敗之日要為您牽馬,今天我給您開門。”“你沒有敗,敗的人在南京。不要為我開門,要請大家幫助我們打開新中國的大門!”歡迎的人群深以為然,激動不已地鼓掌、歡呼、揮手,歡迎中共中央進駐北平。17時至17時三刻,在“向前,向前,向前”的震撼口號中,西苑機場閱兵正式開始,在軍裝連成的綠色汪洋中,紅旗迎風飄揚,毛主席緩緩舉手向官兵敬禮,不知不覺熱淚已盈滿眼眶。對于這次中共中央進駐北平,毛澤東形象地將其稱為“進京趕考”,并表示“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周恩來也說道:“我們應當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來。”
政協會議商定國旗與國歌
在全景鏡頭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召開,會議室里,政協代表們正在熱烈討論著國旗和國歌的備選方案。周總理站在紅色的候選國旗墻前,問道:“一號圖案中的黃杠代表黃河,立意鮮明,贊同的請舉手。”一只只手相繼舉起表示同意,此時,田漢代表表達了自己的不同觀點:“我反對,從美學觀點,復字三十二號高出一籌。因為五星紅旗的設計充滿感情。”場景切換至夜更深時,現場的討論依舊如火如荼,大家就選定國歌爭相發表意見。主持會議的周總理再次問道:“各位代表,徐悲鴻代表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請大家發表意見。”就歌詞內容是否應該修改,大家各抒己見,“新中國即將成立,原歌詞已不符合國情。”“諸位,這首歌詞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過去。”李濟深代表則表示:“《義勇軍進行曲》為抗戰而生,我唱過,唱得熱血沸騰,用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要記住歷史,這個歌詞無需修改。”毛主席欣慰一笑,“任公說的好,我也是一個有危機感的人,贊成。居安思危是一個民族成熟的表現,至于改不改由田漢先生自己定吧。”最終,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保留了其原有歌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在當時還不具備召開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下,它肩負起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使命,揭開了新中國歷史的第一頁。
足 跡·記憶加載
★編劇王興東請來好友陳寶光加盟,因為對方從15歲就開始研究毛澤東,可以確保準確地運用史料。但陳寶光還是堅持走訪才能下筆,他先后去到西柏坡、南京、上海等地調查細節。
★ 該片中化妝師為張國立化蔣介石的妝,前后需要4小時,在拍攝前還需墊鼻子、戴牙套。
★姜文到達片場時,抱著半尺多厚關于毛人鳳的資料。他為自己的角色親自設計了服裝、肩章、紐扣、胸牌,最大限度按照歷史資料復原了片中毛人鳳的那套軍裝。
足跡·主創心聲
◎ 李前寬
《開國大典》導演
“電影將鏡頭聚焦在民族歷史與國家命運,以情真意切的筆觸描繪推動歷史前進的主人,是一個導演的神圣職責。拍攝電影《開國大典》時,我參閱了大量歷史資料,訪問了當年跟隨毛主席和開國元勛身邊的親歷者、老同志,努力思考如何把反映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主旋律影片,拍得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更具歷史與審美價值。為讓影片真實可信,又兼顧詩情畫意,我們找到了電影《開國大典》的藝術風格,即以歷史的真實性與當代的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手段,讓資料片參與創作,采用色彩漸變的處理手法使作品更具真實性,歷史性、文獻性和藝術性,讓作品更精彩。”
◎ 韓三平
《建國大業》導演
“這個電影表現了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從鴉片戰爭到國共內戰,基本上100年戰禍不斷,給整個民族傷害特別大。要迅速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和平建國,統一建國,這是我們當時最迫切的一個要求。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首先要和平,首先要安定,然后再來城市建設。毛澤東勝利了,是因為他團結了大多數人,眾多的第三黨派,眾多的風云人物,比如宋慶齡、李濟深、蔡廷鍇,包括張瀾,等等等等。”
◎ 唐國強
《建國大業》中飾演毛澤東
“我認為毛主席無疑是智者,如何能夠把他身上的豪氣、書卷氣,把領袖的胸襟、質樸的情感,都恰如其分地在每一個細節中表現出來?這些都是我永遠無法完成的課題,但我確信自己演毛主席上了癮,就是到了70歲我也演不夠,因為毛主席太偉大了,需要一個演員用一生的功力去塑造。”
◎ 劉勁
《建國大業》中飾演周恩來
“我演了24年周恩來總理的銀幕形象,幾乎一輩子都在做這件事,都說演員塑造了角色,但在周總理強大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我覺得自己的內心也受到了總理的召喚,正慢慢向一個偉大的靈魂靠攏,他也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我。1995年,我在電視劇《遵義會議》中首次扮演周恩來總理,到現在我已經在銀幕上塑造周總理的形象多達七十多次。只要觀眾認可我,需要我,我就愿意繼續演周恩來,做一個周恩來精神的弘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