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跡·歷史回望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南北雙方爆發大規模內戰。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利益,公然武裝干涉朝鮮內戰,并操縱聯合國安理會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侵入朝鮮。同時,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擾新中國完成國家統一大業。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10月,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派遣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在長達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全國人民后方支援、上下一心。這場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上甘嶺》
電影《上甘嶺》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足 跡·光影刻盤
坑道內吟唱《我的祖國》
長鏡頭緩緩滑過狹窄的坑道,被困于此的戰士們用積極狀態緩解備戰緊張氣氛,讓自己在戰火中得到短暫的休憩。一位戰士吹起笛子,悠揚悅耳的笛聲飄蕩在坑道的每個角落。八連連長張忠發在給眼睛被炸傷的指導員讀信,另一邊的戰士打牌、下棋、逗松鼠,此時,女衛生員王蘭一邊分配坑道水源,一邊唱起《我的祖國》。隨著“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梢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的旋律響起,戰士們紛紛停下手中的娛樂項目,齊齊望向王蘭。這是讓無數戰士魂牽夢縈的旋律,從“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開始,獨唱變作坑道內所有戰士的輕聲合唱,鏡頭掃過,每名戰士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與自豪的神情。隨著鏡頭推移,歌聲飄過坑道,飄出小小的坑道口,飄向有著漂亮云朵的天空,飄向遠在祖國的萬里長城,飄向印刻在戰士心中的萬里河山和秀美景色。對祖國和家鄉的眷戀和思念,是支撐他們在艱苦環境中鏖戰的根本動力。
八連戰士分食兩顆蘋果
師部炊事班的老王被派入八連坑道送物資。為配合大部隊作反攻準備,困守在坑道內的他們已經缺糧斷水許多天。老王環顧四周,看到八連連長張忠發時露出心疼的神情。他從兜里摸索掏出被紙包著的兩個蘋果,小心翼翼打開舉起來,“這是師長讓我特意帶來的”。張忠發接過蘋果,轉頭面向戰士們,“師長讓老王送給我們兩個蘋果,我提議,大家鼓掌!”戰士的掌聲響起,大家笑意盈盈?!疤O果只有兩個”,張連長的話音未落,就有戰士提議“給重傷員,同意!”鏡頭轉向老王焦急的神情,“這是師長給你的”,張連長依舊笑意盈盈,他讓衛生員王蘭把蘋果拿走。鏡頭一轉,躺在床上的指導員摩挲著兩個蘋果,在鼻子處聞了聞,便說“留給能打仗的同志們吧,堅持斗爭靠他們了,我們躺在這里什么也不能干,已經是對不起黨了。”蘋果轉了一圈,又回到連長手中。最后,連長決定將蘋果切成薄片,每人分食一小片。八連的堅守只是上甘嶺戰役中的一個小小縮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戰士們無畏無私和堅持勇敢的高尚品質,才有了決戰的最后勝利。
通訊員用身體堵槍口
在配合大部隊反攻的戰場,鏡頭在沖鋒小部隊和坑道指揮之間切換?!按虻煤?,八點鐘準能拿下主峰”,連長張忠發一邊看著表上的時間一邊叫嚷。鏡頭回到戰場,山頭上到處是炮火,一位戰士倒了下去。在通往主峰的路上發現敵人一個新火力點,前進的部隊被火力壓制停了下來,派上去爆破的戰士一個一個倒了下去。眼看著表上的指針一點點推進,距離大部隊進攻還有不到十五分鐘的時間,“連長,你讓我去吧”,通訊員楊德才對連長說,“山頂的地形我熟悉,我可以迂回上去”。得到同意的指令后,楊德才迅速卸掉槍支和裝備,跑了出去。
“連長,讓祖國人民聽我們勝利的消息吧”,楊德才在山頭處和連長揮手。楊德才和另外一名戰士摸向火力點處,他們用意志支撐著自己受傷的身體繼續向前。離進攻時間還有最后五分鐘,楊德才匍匐前進,他將引信拉開,將炮筒扔進火力點的暗堡內。炮筒被敵人扔了出來,楊德才將炮筒拼命塞回,并用身體堵了上去。此時,沖鋒號響起,大部隊如潮水般涌去。
足 跡·記憶加載
★電影《上甘嶺》籌備期間,導演沙蒙率攝制組前往朝鮮對上甘嶺戰役進行實地考察,并采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愿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最初,主創團隊想將上甘嶺戰役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戰役,最終沙蒙決定突破傳統戰爭題材的條框,將影片的視點投向上甘嶺戰役中的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來展現人民軍隊的大無畏精神。
★影片基調確定后,編劇林杉進入創作,不久完成了初稿,但他并不滿意??吹揭黄P于志愿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的事跡報道后,林杉便在劇本中加入了一個女性角色王蘭。
★負責美工的劉學堯和特技設計蔡光為了真實再現上甘嶺戰役的場景,經多方考察,他們在安東(今遼寧省丹東市)附近選擇了一個相似的地形,調動了兩個營的戰役,翻表土,挖陣地工事,筑坑道口,造出了又一個“上甘嶺”。為了真實地再現上甘嶺的坑道,蔡光在設計坑道時相對加大了坑道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結構,以人、彈藥箱、坑道柱子造成層次感。
★為了機槍音響效果的逼真,劉學堯還專門從上甘嶺揀回了許多機槍子彈,由影片軍事顧問趙毛臣(上甘嶺戰役中某連連長)親自打槍錄音。
?《金剛川》
2020年上映的影片《金剛川》同樣將故事背景放置在抗美援朝戰役中。影片并沒有從正面描摹大型戰役,而是從搶渡金剛川這一視角入手,從側面印證英雄兒女用血肉筑成人橋,只為爭取金城戰役勝利的感人故事。
足 跡·光影刻盤
高炮班誓死掩護大部隊過江
金剛川上,火把亮光搖曳,大部隊開始過橋。對面山頭上手電筒光閃爍,那是敵機再次來襲的信號。“五發曳光彈,告訴他,我們在這兒呢”,高炮班的排長張飛擲地有聲。幾位炮手迅速就位,曳光彈壓彈完畢,鏡頭拉遠至上空,五發曳光彈在漆黑的夜空格外顯眼。敵機在夜空里轟鳴,大家豎起耳朵尋找它的位置。“把火點起”,張飛下了命令,大家面面相覷,這意味著這座隱藏的炮臺徹底會變成“活靶子”?!包c火!”張飛發出嘶吼,大家迅速執行命令。火光四起,大家堅定地望著天空。飛機俯沖下來,炮火和機槍掃射在空中交織,炮臺上的戰士不停倒在血泊中。
大部隊依舊在過江,敵機被炮臺牢牢牽制住。高炮組剩余的戰士依舊在調整炮臺角度,敵機再次俯沖下來。“來吧!”張飛打出最后的幾發炮彈,在飛機和炮臺的鏡頭切換中,彈殼滑落,只余兩張憤怒的臉。飛機機翼被炮彈打中,它投擲下一顆炮彈。炮彈爆炸,煙塵四起。高炮班犧牲自己,為大部隊爭取了寶貴的過江時間。
血肉筑起長橋
蒙著紗布的小戰士行走在被燃燒彈轟炸過的焦土上,到處是濃煙和死去的戰友,焦糊味道刺鼻。此時,電影中一段蒼老的獨白響起,“你們可能不相信,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把美國人打回去”。獨白聲落,鏡頭向小戰士的后方拉去,無數戰士踩著殘橋往前奔跑,小戰士也邁著堅定的步伐向前走去。
鏡頭拉至高空,敵機通訊中響起聲音“阿爾法4006號橋處收到活動跡象報告”,“距離前一次轟炸只過去了半小時,橋不可能被修好”,“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偵察機立刻前往斷橋處,偵察員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人影攢動,大部隊依舊在過橋。鏡頭拉近,戰士們用軀體搭建了一座全新的長橋。他們有些人站在水底的木樁上,有些人踩在戰友的肩膀上,上面的戰士用自己的手臂和肩膀撐起每一塊橋板。他們不信神,卻創造了神跡。
足 跡·記憶加載
★電影《金剛川》是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拍攝,截取了抗美援朝戰爭中金城戰役的一段歷史——1953年7月12日,志愿軍要抵達金城主戰場,必須在凌晨5點前通過一座橋,而美軍派轟炸機多次對橋體進行轟炸。
★由于遭受臺風和暴雨,《金剛川》劇組拍攝過程中被迫停工了10天左右。在這段時間里,劇組演員們在酒店將沒有拍攝的戲份提前排練完畢。由于酒店沒有道具,劇組就按照拍攝現場的布置在酒店就地取材——將椅子圍成一圈擺成炮臺,用一個桿模擬高射炮。等現場條件符合拍攝后,就投入實拍,在突發狀況頻發的情況之下為拍攝爭取了時間。
★為追求更加真實自然的人物呈現,鄧超使用家鄉南昌方言對白。鄧超和李九宵一段家鄉話“吵架”戲是鄧超現場即興創作的。在棚里排練時,吳京讓演員們用方言報出自己在電影里的人物名字和個人經歷,幫助他們迅速入戲。
★《金剛川》拍攝難度最大的莫過于“橋”一段,劇組對于橋的搭建和修補遭遇了極大挑戰。劇組最初計劃搭建六座橋梁共同拍攝,但因拍攝期間遭遇數次汛期,搭建計劃由六座縮減到了一座,并由管虎導演承擔起拍攝人橋的重要任務。劇組嘗試多個方案,包括在丹東考察游泳池,均因深度、長度不滿足條件而無法落實。最終,聯合導演田羽生及制片部門在當地找到一個魚塘,搭建了一百多米長的殘橋,才讓后續拍攝得以進行。
足跡·主創心聲
◎ 管虎
《金剛川》導演之一
“抗美援朝是一場御敵于國門外的戰斗,這是整個中國的共同情感,整個情感的充沛度在電影拍攝之間就已經擺在這兒了。這樣一種集體的民族情感,在拍之前已經注定了它是符合大眾情感和大眾審美的。我們做的唯一創新就是,把鏡頭避開常規抗美援朝正面戰斗,把鏡頭瞄向一些為主攻做準備的普通戰士,從這個角度切入,但同時折射出大的主題。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犧牲,中國人民志愿軍之所以能夠在諸多不利條件下和敵軍達成膠著狀態,最后在板門店簽署協議,憑的不是武器裝備,憑的是勇氣和犧牲。因為這不是一個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故事,而是這些人為了勝利集體犧牲的故事。有勇氣去記錄這種價值,是對那些先烈很好的紀念。我們電影的價值就在這里?!?/p>
◎ 張譯
《金剛川》中飾演張飛
“第一次拿到電影《金剛川》的劇本,我一邊流淚一邊讀完。因為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新中國才真正在世界站穩了腳跟,因為志愿軍將士舍生忘死保家衛國,才拼來了我們今天的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將一部高品質的作品呈現給大家,讓今天的觀眾重溫這段歷史,銘記抗美援朝精神,是演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值得我們豁出一切去創作。
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感動了一代代中國人,當年的創作者親歷了那個時代,有許多演員投身抗美援朝,在血與火的戰場中體驗生活,這是我們今天的演員無法比擬的。在今天的銀幕上塑造志愿軍戰士,我所能調動的就是我全部的生活經歷,以及對這個角色、這份責任的認知。
我是1997年當的兵,一當就是10年。我開啟軍旅生涯的老部隊,就曾參與了抗美援朝戰爭的金城戰役。近70年來,有太多人在這支部隊光榮服役過,他們當中,有人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獻出青春與生命,有人已脫掉軍裝投身祖國建設。但他們的身上,一定承襲著為抗美援朝戰爭犧牲的前輩們的精神血脈。無論他們是否穿著這身軍裝、身在何處,我能感到他們在推著我完成這個角色?!?/p>
足 跡·鏈 接
★《邱少云》★
電影《邱少云》根據張光勝、屈德騫同名電視劇《邱少云》文學劇本改編,是一部具有人物傳記品格、充滿戲劇沖突和視覺感染力的戰爭片。它著力表現了邱少云——一個影響了幾代人的驚世英雄的光輝形象。影片以藝術的手法生動再現了邱少云鮮為人知的成長、戰斗經歷,譜寫了一曲視紀律重于生命的英雄壯歌。
★《奇襲》★
電影《奇襲》以抗美援朝康平橋戰役為背景,通過我偵察戰士與敵人圍繞大橋進行的驚險斗爭,反映了偵察兵靈活機智、不怕犧牲、勇敢斗敵的英雄氣魄。影片除了我方戰士的高大形象,還塑造了老大媽阿媽妮和女游擊隊戰士樸金玉兩個朝鮮愛國女英雄的形象,表現了中朝人民聯手抗敵的深厚情誼。
★《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愿軍戰士王成犧牲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影片在巴金原小說的基礎上充實了王成的故事,以細膩的筆觸突出了這個英雄戰士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其他戰士的影響。人物關系的情感內容和炮火連天的戰場氣氛的營造,使影片既洋溢著革命激情,又深蘊著親情與道德力量。片中昂然一曲《英雄贊歌》,通過在故事內外空間的巧妙處理,使之具有動人的魅力,從而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