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跡·歷史回望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分析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任務,對推動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作出重要部署。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清楚地表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科技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百年大黨風華正茂,創新中國朝氣蓬勃。科技工作者勇擔使命,億萬中華兒女逐夢前行,正在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大步邁進!
?《橫空出世》
影片講述了將軍馮石和科學家陸光達帶著科研部隊在西北荒漠克服一個個困難,最終實現我國第一枚原子彈成功爆炸的故事。這是一部謳歌民族凝聚力和奉獻精神的影片,不僅重現那個時代的火熱生活,還昭示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永遠站在高科技前沿,擁有強大的現代化軍事力量才能夠不受外侮。
足 跡·光影刻盤
科學無國界 但科學家有祖國
自美國歸來的核物理學家陸光達,在組織約談時被問了一句話:“你愿意一輩子隱姓埋名嗎?”“我愿意!”陸光達表情堅定,簽下保密協議。自此,他進駐北京某高墻大院內,埋首做理論設計,連妻子王茹慧也不能問他去了哪里,何時會歸來。這是以陸光達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對祖國炙熱的情感。為了我們的祖國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留戀國外優越條件,踏上回國之路,甚至不惜付出生命,這些隱姓埋名的英雄們是中華民族不能忘記的功臣,致敬英雄。
馮石將軍召開動員大會
風沙蔽日,黃沙漫天,馮石將軍率領部隊克服重重艱險,終于找到合適的原子彈工程基地。
馮石出現在一個特寫鏡頭中,追隨其目光,原來他正在給戰士們召開動員大會。“同志們,抗美援朝打完了,一沒披紅掛彩開慶功會,二沒讓回家看望爹娘,一聲令下,你們跟著黨跑到戈壁灘下,至今家里的親人不知道我們在哪兒。”馮石從高處走下,來到戰士之中,分別安慰了一位年輕的、一位年長的士兵,轉身對戰士們大聲說,“因為在朝鮮戰場上,有一個東西讓美國人動不動就揚言要給我們做‘外科手術’;蘇聯專家也撤走了,瞧不起我們。沒有它,中國人的腰桿子就挺不直,沒和平更無法踏踏實實地過日子。現在接中央軍委指示,我們要在戈壁灘上,用中國人自己的雙手,搞出中國自己的原子彈!”聽完馮石將軍情真意切的一番話,往事歷歷在目,戰士們大受鼓舞,情緒激昂地呼應,戈壁灘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這是一場不亞于任何戰爭的革命。盡管一窮二白,但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他們都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默默付出,甘愿犧牲名譽和利益,為祖國不受欺負而戰。他們有信仰,愛國便是他們的最高信仰。
原子彈,發射!
距離原子彈爆炸還有五分鐘。科學家陸光達和馮石將軍坐在一處高地上,靜靜地看著遠處的發射架,等待著原子彈爆炸的時刻。兩個個性經歷都截然不同的人,因共同的崇高使命結下了深厚友誼。此時此刻,在陽光的溫暖照耀下,他們仿佛終于有時間可以談談心了。在一幅精心調和的暖色調鏡頭畫面中,馮石問:“照片上的人是誰?”“美籍量子物理學家,自中學起我們就是同學,今年他入圍了諾貝爾獎,而我選擇回到國內研究原子彈。”聽完陸光達的回答,馮石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說:“我是個孤兒,從小跟著黨在戰火中長大,從來沒怕過什么,可是看了廣島、長崎被原子彈摧毀的紀錄片,我震驚了。在朝鮮戰場,我忘不了我們的士兵被凝固汽油彈炸成了火人,他們掙扎著、喊叫著,喊著爹喊著娘。我,救不了他們。”想起彼時彼景,這位鐵骨錚錚的將軍流下了男兒淚。“盡管這樣,咱屈服了嗎?沒有!咱中國人、中國共產黨人就從沒怕過他美國!應該說美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可他不應該像現在這樣,動不動就要欺負人,我就是咽不下這口氣!”看著馮石,陸光達轉身指向遠處,只說了一句,“咱們的原子彈來了。”一朵蘑菇云橫空出世。57年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據《人民日報》報道,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成功進行第一次核試驗。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辛勤勞動、大力協同,取得了國防建設的重大成就。
足 跡·記憶加載
★李幼斌扮演的陸光達的其中一位原型,是我國核事業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的鄧稼先院士,歸國核物理專家,原子彈試驗技術帶頭人。李雪健扮演的馮石將軍的原型之一,是我國的第一位核司令張蘊鈺將軍,我國原子彈試驗基地的負責人。
★陳國星導演和主創團隊除了觀看紀錄片外,還深入核試驗場、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等地實地調研。劇組不惜巨資,在羅布泊還原了當時核試驗基地的真實場景。其中復原托舉原子彈的爆塔有10層樓高,僅鋼材就用了80噸,建鐵塔修戰壕,調集坦克、飛機。浩大的聲勢引起各方關注,拍攝地上空突然多了十幾顆國外的監測衛星。他們以為中國在重啟核試驗。
★影片尾聲部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蘑菇云直接使用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的真實影像,非常震撼。
★《橫空出世》獲得第2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最佳音樂、最佳錄音等多項大獎;榮獲第6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
?《飛天》
影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代航天員張天聰為了“飛天”夢想,永不言棄,堅持在載人航天一線奮斗20多年的故事。《飛天》以一個“失敗”航天員的成功生動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扎扎實實地展現了中國航天員如何磨礪自己,為祖國的航天事業揮灑青春的過程。
足 跡·光影刻盤
太空搶險,首現空間站對接
問天一號載人飛船上天后,被遠處飛來的太空碎片擊中了太陽能電池板,電力系統受損,飛船陷入嚴重危機。張天聰臨危受命,預備搭乘問天二號載人飛船進行太空維修。太空中,張天聰先是憑借出色的技術成功與空間站實施了安全對接,緊接著變換空間站軌道,靠近失靈的問天一號。在機械臂的輔助下,張天聰對問天一號載人飛船進行搶修,很快修復了破損的電池板,飛船恢復正常。在幾組大全景鏡頭下,當張天聰穿著宇航服走出飛船進入浩瀚的太空中;當空間站和連在一起的兩艘飛船在太陽的照射下,中國銀幕上出現了一幕奪人心魄的美麗——中國自主研發的載人飛船與空間站首次成功對接。仰望浩渺星空,追尋光輝歷史,“飛天”夢想不僅點燃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熱情,也映照整個國家的自信、執著和擔當。20多年來堅持訓練、時刻準備飛天的以張天聰為代表的中國航天英雄們初心不變、激情不改,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執著歲月。
足 跡·記憶加載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第一次把發射架打開供電影拍攝使用,發射架一打開,國外的衛星都偵查到了,以為中國又要發射衛星了。為了更加逼真地展示航天員訓練和太空飛行等場景,劇組還專門向聶海勝、費俊龍、劉伯明等航天英雄和首批航天員中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們請教拍攝細節。
★《飛天》里最昂貴的道具——“航天員出艙服”造價高達20萬,采用真正的航空材料,仿造“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剛當時出艙時穿著的航天服制作。制作公司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套以假亂真的道具。
★影片獲得了第28屆金雞獎最佳影片獎,第14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優秀導演、優秀電影技術三項大獎。作為中國首部表現載人航天題材電影,《飛天》可以說是填補了中國電影的一項空白。
?《袁隆平》
影片根據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的真實事跡改編,藝術地再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進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體現了我國當代科學工作者熱愛祖國、奉獻人民的博大胸懷和鍥而不舍、勇于拼搏的求索精神。
足 跡·光影刻盤
發現第一株野生雜交稻
和往常一樣,袁隆平帶著學生董婕一起巡查雜交水稻試驗田。突然,他發現了一株明顯高出周邊一截的水稻,迅速跑過去,蹲下觀察一番,興奮地對董婕說:“趕緊數數有多少顆稻粒?”“230粒!”董婕回答。臉上露出孩子般笑容,袁隆平一邊溫柔地撫摸稻穗,一邊似感慨又感嘆:“真是個好媽媽。”董婕用她綁頭發的紅絲帶纏在稻桿上作為標記,袁隆平發現了第一株高產野生雜交稻。這株野生雜交稻的發現,既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研究的新起點,也是他愛情的見證和成功的象征。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以他對于中國和世界的貢獻使他無愧于“科技偉人”之稱號。他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更能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
親自用體溫催芽
一列火車緩緩抵近畫面,鏡頭轉向車廂內,一位農民坐在了袁隆平對面。他看著挺著大肚子的袁隆平和學生,擔心地問:“你們怎么了,是得了血吸蟲病嗎?”袁隆平開玩笑地回答,“我們是‘懷孕’了,準備去海南生兒育女。”事實上,袁隆平和學生們懷著的是“稻種”。為了最大程度利用時間,他們在南開北往的火車上浸種,把珍貴的種子綁在腰上,利用體溫催芽。為了解決中國人的糧食問題,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像候鳥一樣頻繁遷徙,春長沙,秋南寧,冬海南,南北輾轉,一年三地,不辭辛勞的奔波全都是為了給種子提供適當的環境。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成功將水稻產量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了每畝500公斤以上。
足 跡·記憶加載
★影片結尾,袁隆平院士親自出鏡表演,用流利的英文向外國記者介紹自己的兩個夢想。袁隆平當時在片場身兼“演員”和“現場導演”,表現得毫不怯場。他還對他的臺詞提出了一點修改意見,并和飾演記者的外國演員全程用英語交談。
★為了詮釋出袁隆平的神韻,影片開機前,果靖霖每天選在太陽最毒辣的時候,穿著短褲在烈日下暴曬,生生把自己曬得非常黑。果靖霖還覺得袁隆平的笑非常有魅力,在表演時刻意模仿他的笑容。
★《袁隆平》獲得了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優秀男演員獎。
◎ 陳坤
《錢學森》中飾演錢學森
“我覺得錢學森先生是超級英雄,是我們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多才多藝,會彈鋼琴,還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做所有事情都從容自若。美國次長問他,你回國能做什么,他淡定地說,回去種蘋果也行;毛主席問我們什么時候能有導彈?他還是那個語調:我覺得要四年。錢學森回國后便一頭扎在了大西北,一待就是幾個月,杳無音信。只有看到報紙上刊登發射成功的消息,夫人蔣英才放下懸著的心。
詮釋錢學森先生,我不僅要熟練地背出英文臺詞,還要寫很多物理公式。我的英語臺詞都是自己說的,沒有配音,物理公式更是要死記硬背,因為我實在沒有物理細胞。我看了很多錢老的書和資料,其中有一本叫《工程控制論》。當時我看到書名就傻了,想這樣的人怎么演啊。書看得越多,就感覺越難接近,一直處在游離徘徊的狀態。幸運的是,錢永剛先生會給我講一些錢老的生活習慣,我覺得他長相、動作、眼神都和他父親很像,就模仿他。有一次我風衣扣忘了扣好,錢永剛先生走過來小聲提醒我說:‘那個扣子,我爸爸從來都是扣好的。’
我出演《錢學森》完全是想把這樣一位傳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給大家,讓觀眾了解錢老的高智商、高情商,以及他為國家做出的犧牲和卓越的貢獻。我希望能帶領大家走進錢老的內心,表達對他的尊重。”
◎ 果靖霖
《袁隆平》中飾演袁隆平
“驚悉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我的內心無比沉痛,一個偉大的靈魂離我們而去了。這種感受,就像是失去了家人一樣。一方面,我跟大家一樣,都從內心深處崇拜這位可愛可敬又充滿智慧的科學家;另一方面,我是大銀幕上的袁隆平扮演者,因為這個角色,我后來跟袁老有了聯系和交集。
詮釋袁隆平,我始終是懷著敬畏之心去演的,被袁隆平院士腳踏實地做研究的崇高精神以及禾下乘涼夢的理想追求深深震撼。我以為民以食為天,普通人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菜籃子和飯碗。世界糧食組織曾說,50年后你們中國會成為全世界的包袱,中國人可能會被餓死,但我們出了個袁隆平先生,他可以站在所有人面前,告訴全世界說我們餓不死。他用我們的這方水土培育出雜交水稻,養活中國人乃至全世界的人,貢獻太大了。他對土地的感情是我在表演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當時拍攝影片時,我一度很不自信。袁老是一個極其生動的人,會說英語,小提琴也拿過武漢市第一。我還記得一個小故事:袁老有一天穿了一件新襯衫去上班,他的秘書見到他說:‘早上好。’袁老說你這話說的就不對了,你沒見我穿新襯衫了嗎?所以你應該說帥哥早上好。秘書連續三天用了相似的問候,袁老又跟秘書開玩笑說,‘我已經帥了3天,你應該叫資深帥哥早上好。’那時他已經80歲了。袁先生幽默風趣的生活態度,也是我詮釋角色的生動素材。袁老的逝世,對于我來說,真的是一個憂傷的五月。能演袁隆平,是我的造化。袁隆平讓中國人懂得永遠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足 跡·鏈 接
★《鄧稼先》★
影片講述了我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的重要奠基人鄧稼先隱姓埋名30多年,排除種種困難,潛心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艱辛歷程。在大西北代號“九院”的秘密科研室里,鄧稼先為制定核試驗的理論方案獨具慧眼屢闖科學盲區而披肝瀝膽;又在飛沙走石的戈壁灘核試驗場上獨自冒險踏進死亡之地而義無反顧,直到他生命悲壯地“亮”出了最后的一線光輝,如此隱姓埋名、無私無畏地奮斗了28年,以中國人自力更生的志氣和在科學探索上主體創新的智慧,一步步攀登上了世界科學之高峰,為我國國防事業鑄起了鋼鐵核盾。
★《錢學森》★
影片按照人物的時間軸展開敘述,再現了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的艱難歷程和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展示了錢學森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和德馨品高的大家風范。
★《蔣筑英》★
《蔣筑英》再現為新中國四個現代化事業無限奉獻而積勞成疾,最終不幸客死他鄉的著名光電專家蔣筑英的感人事跡,真實地反映了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蔣筑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表現了他對科研事業的敬業與執著。蔣筑英死后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一代中年科技工作者的典范。
★《黃大年》★
影片通過對著名科學家黃大年不忘初心、至誠報國感人事跡的描寫,謳歌了改革開放給我國科技事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塑造了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英雄形象,展現了以黃大年同志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忘我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