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 孫曉琪 唐麗敏



摘 要:“放管服”改革以來,海事系統電子政務整體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是海事局的電子政務系統與組織結構仍然存在結構不匹配問題,如何對其進行調整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本文圍繞海事局行政執法中組織結構相關問題開展調研,基于遼寧省海事局及其直屬地方局進行調查所獲取的資料,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對數據進行歸納分析,提出了海事系統行政執法過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并給出對策建議,對海事系統組織結構調整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電子政務;海事系統;組織結構;扎根理論
1引言
隨著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海事系統的行政執法能力得到了更加嚴峻的檢驗。電子政務是未來行政管理的發展趨勢,通過對電子政務組織結構的深入研究,可以推動實現組織機構的精簡,對組織結構形式向更合理化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電子政務環境下組織結構如何通過調整實現公平,提高執法效率,是海事系統行政執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有關電子政務環境下的海事系統行政執法建設的研究分為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兩方面。在理論分析方面,張寶茹[1]分析指出海事部門應堅持“三化”統領,王振宇[2]指出海事政務服務人民的能力是否提升、服務港口水運經濟發展的水平是否提升、政務滿意度是否提升至關重要。在實證研究方面,劉苗苗等人[3]研究了基于物聯網思維的智慧海事基層執法能力建設與提升,馬循[4] 研究指出政務建設要提供更有針對性與個性化的服務。多數學者僅籠統地從海事規范性文件建設、監督機制建設、海事執法機構改革等相關方面入手進行研究,沒有對海事行政執法組織結構進行針對性研究。
基于此,本文結合系統優化理論,采用了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體系,對遼寧省海事局及其直屬地方局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直接針對海事系統行政執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組織結構方面對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對于有力推動海事系統組織結構調整,促進海事系統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 研究設計
2.1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 旨從收集的訪談資料中提取出范疇和概念,并將其進行梳理,形成獨立存在、正式的理論模型[5]。該方法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理論研究方法,且不受已有觀點的干擾,有利于發現當前理論中被忽略的因素,是定性研究方法中較為科學的一種[6-7]。扎根理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深度研究,并通過系統地對原始資料進行編碼、歸納、提煉和抽象,從而形成理論進行質性研究[8]。
2.2數據搜集
本文初始調查取樣選擇了遼寧省海事局與下設五個地方直屬局,分別為大連局、營口局、丹東局、錦州局與葫蘆島局。由于新冠疫情影響,實地調查條件不成熟,故本次初始取樣與調查采取網絡調研形式,具體安排見表1所示。嘗試探究海事局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存在的代表性組織結構相關問題。在訪談中,被訪談者不僅表達調查問卷所反映的各類現實問題,更需要結合自身實際,表達自己的看法。以此保證調查的客觀性、真實性。
本次調查綜合了多種手段,盡可能做到全面調查,首先向各地市海事局派發調查問卷,在填寫完成后由當地海事局進行收集整理,再采用網絡訪談的形式,收集被訪談者的發言數據與問卷數據,盡可能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全面性、豐富性與客觀性。
3 內容提要與范疇提煉
3.1開放性編碼
作為扎根理論編碼方法的第一個環節,該環節主要是通過認真研究、閱讀原始資料,從原始資料之中找出概念類屬,對其維度和屬性進行初步的確定,并予以命名。調查人員對于海事局行政執法過程中各類要素進行開放式譯碼,形成初步編碼方案,然后將開放性編碼進行分類,分析編碼間關系,得到概念圖,如圖1所示。
3.2主軸性編碼
主軸性編碼要篩選出最重要和最頻繁的開放性編碼,運用典范模型把在開放性編碼中得到的獨立的概念和范疇通過典范模式分析建立關聯,獲得主范疇。將圖1所示的概念圖中的開放性編碼及其關系進行聚焦、分類和對比,并將開放性編碼概念化,分析出重要且頻繁出現的概念,得到簡化的主軸編碼的概念圖,如圖2所示。
3.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對主范疇之間的聯系進行處理,挖掘其核心范疇,通過調查和訪談,密集的檢測初始及理論取樣與調查中形成的調查記錄,不斷將資料打散,將隱含的各種現象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并標簽命名及歸類,提煉海事局行政執法過程中的要素,并通過歸類形成類屬變量。最后對圖2所示的概念圖中的主軸編碼及其關系詳細分析對比,挖掘其核心范疇,并重新賦予標簽命名,得到選擇性編碼,見表2所示。
3.4理論飽和度檢驗
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要求必須要對編碼結果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它可以保證研究的信度。本研究在初始的抽樣階段就較為廣泛和全面地收集關于海事局行政執法組織結構相關問題的觀點的數據,對其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并保證各個編碼能夠準確代表數據的類屬,因此,上述研究過程所得到的編碼結果在理論上是基本飽和的。
4 理論構建和詮釋
4.1理論構建
在經過選擇性編碼之后,需要進行理論構建和詮釋。理論構建包括兩個部分:①將所有數據整合梳理總結得出目前海事局行政執法過程中組織結構相關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內因規律性探究與詮釋;②綜合所整理的問題,為下一步根據反饋所得到的結果對現有組織結構進行修正,探索未來組織結構方面的注意事項。
4.2結果討論
通過以上研究分析,在對海事局行政執法調研中發現了一些組織結構問題。總結為以下幾點:
(1)組織結構的結構不匹配以及職能界定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執法人員身兼數職,崗位調動頻繁影響辦理;午休時間正常辦理,工作時間長,輪休實行困難;疫情期間防護不到位,工作壓力大,表明系統離達到最優狀態目標較遠。另一方面,人員整體年齡偏大,性別比例失調,這表現出政府人力資源部門沒有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職責,在人員配置方面沒有全國統一標準。
(2)組織結構的系統協同問題。組織結構的系統協同力差。一是海事系統權力劃分不清晰。不同部門之間存在職能、權力交叉,重復審批經常發生;不同層級政府間也存在職能重疊現象,每個層級政府的工作重點沒有體現。二是部門協同合作阻力大。跨部門變串聯審批為并聯審批的難度較大,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的難度更大。
(3)組織結構的結構流程問題。系統整體與局部需要統一,而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并未統一。一是流程缺乏統一的規范,各部門制定的審批流程,在許多方面差別較大,存在較大的彈性空間。二是流程透明度較低,審批事項、審批條件、主管部門等有選擇性的公開甚至不公開。三是流程監督環節薄弱。各種監督主體之間缺乏溝通,無法形成工作合力。
(4)組織結構的結構分裂問題。海事系統電子政務系統各業務部門條塊分割明顯、信息共享使用不充分。一網通辦模塊多,沒有待辦事項提醒功能,尋找子業務難度較大,信息維護比較繁瑣;存在官方消息未發布,相對人已知曉的現象;系統更新頻繁,一網通辦數據對接不完善,向上反饋機制差,報告系統與服務平臺沒有良好對接。
5 對策建議
海事局作為我國重要的行政執法機構,其辦事能力與執法效率都會對營商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提高海事系統行政執法能力以及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根據研究發現結合系統優化原理針對這些問題的幾點建議如下:
(1)實現組織結構匹配,增強組織內部凝聚力。海事系統組織結構實現結構匹配主要是人崗匹配,人崗匹配是組織結構合理化的重點。可以根據政務人員的個性和工作的特點給政務工作人員分配崗位。《法治政府建設與責任落實督察工作規定》指出要增強督察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不增加基層不必要的工作負擔。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可以減輕政務工作人員的心理壓力,海事系統政務中心的“一站式” 服務模式要求工作人員之間多溝通交流,也可以通過定期組織聚會活動增強組織內部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
(2)系統性整合組織結構管理職能。系統性整合海事系統組織結構管理職能,可以有效減少職能交叉。一是深化大部制改革。為了避免因職能過細造成部門協調問題,可以按職能合并部門并分配工作,把多種聯系密切的事務交由一個部門管理。二是集中行政審批權。為了避免一個部門內多頭審批,可以將分散在審批部門多個內設機構的審批職能集中到一個內設機構,集中開展對外服務。三是加大減權放權力度。按照“能放則放,能減則減,能轉則轉”的原則,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
(3)健全組織結構業務協同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面臨新時代新要求》指出要提高監管服務協同化、便捷化和智能化。一是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繼續完善并聯審批、聯合辦理等業務協同機制。二是強化上下級關系。通過互聯網技術,使基層政務中心和上級政府之間的業務有效連接。三是推進數據共建共享。編制政務服務通用軟件,推動部門業務專網與政務服務網互聯互通,將離散或串行的審批流程優化為并行業務流程,形成扁平化網絡化的政務服務格局,提升政務服務的整體性、協同性。
(4)樹立全局性組織結構管理規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服務“六穩”“六保”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嚴格規范行政執法。一是制定和實施權責清單。每一權力事項按同一名稱和編碼輸入政府權力運行平臺和政務服務系統,確保“清單之外無權力”。二是推進服務流程標準化。建立數據和統計標準體系,推進共性關鍵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研究制定政務服務標準整體框架,逐步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三是規范事中事后監管,嚴格限制執法監管部門的自由裁量權,探索跨部門聯合檢查機制。
6 結論
本文通過對目前海事系統行政執法中遇到的組織結構相關問題開展調研,采用了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體系對調查所獲取的數據進行歸納分析,提出了海事系統行政執法過程中所遇到的結構不匹配問題、系統協同問題、結構流程問題以及結構分裂問題,并給出了實現組織結構匹配、增強組織結構內部凝聚力、系統性整合組織結構管理職能、健全組織結構業務協同機制以及樹立全局性組織結構管理規范的建議,對于有力推動海事系統組織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促進海事系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寶茹.關于開展海事業務“不見面審批”的思考[J].中國海事,2020(06):32-34.
[2]王振宇.江河海統籌一體化在海事政務中的探索及應用[J].中國海事,2020(03):38-40+45.
[3]劉苗苗,隋國友,邱杭州.基于物聯網思維的智慧海事基層執法能力建設與提升[J].中國水運,2019(10):49-50.
[4]馬循.上海海事局:深化“放管服”打響政務服務品牌[J].中國海事,2020(01):65-66.
[5]李志剛,黃燦,徐文明,吳凡.裂變新創企業鄰近選址類型劃分及其與外部環境的匹配關系——基于扎根理論方法的探索[J].管理評論,2020,32(08):91-105.
[6]吳荻,劉慧,王恩旭,匡海波.基于扎根理論的旅游輿情形成機制研究——心理契約違背視角[J].管理評論,2021,33(04):170-179.
[7]蔡霖,任錦鸞.媒體智能化內涵與測度指標體系——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02):45-51.
[8]謝鵬鑫,馮嬌嬌,楊付.地方政府勞資集體爭議的調解策略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北京市案例的扎根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21(03):115-12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BGJ02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BGJ027);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4BGL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