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陸銀波
7月數據簡述:利潤率小幅回落,利潤增速維持高位。
什么是漲價的邊界?一個是貨幣的視角,漲價引發通脹預期的上行,進而帶來貨幣政策的收緊,帶來價格的回落。另一個是產業的視角,下游無力傳導上游漲價壓力,帶來利潤率的回落,進而減少采購,抑制上游價格的進一步上行。
考慮到這一輪經濟周期,修復不均衡,核心CPI上行緩慢,通過貨幣政策的收緊與否觀察漲價的邊界并不合適(注:2012年之前是合適的)。更可行的方式是從產業的視角予以觀察。
我們發現,每一次PPI的上行見頂之前,中下游利潤率分位數都會下行至一個較低位置。計算制造業中游、下游、電熱氣水三大板塊的利潤率的分位數,取均值(上游漲價會使得這些板塊利潤率承壓)。此前兩次PPI上漲周期,均會帶來中下游利潤率分位數的回落。2009-2011年PPI上行,PPI定基指數高點出現在2011年的9月,中下游利潤率分位數在PPI見頂之前最低下行至52.5%。2016-2018年PPI上行,PPI定基指數高點出現在2018年的10月,中下游利潤率分位數在PPI見頂之前最低下行至29.1%。
圖一利潤率分位數:中下游持續下行

圖二利潤率:7月有所回落

資料來源:Wind、華創證券
7月,中下游利潤率分位數已經下行至23.1%,明顯低于此前兩次PPI見頂前中下游利潤率的分位數最低點,這意味著,PPI同比可能已經基本見頂。
從細分行業來看,7月利潤率分位數較低的行業包括專用設備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木材加工業、汽車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電熱、皮革制鞋、金屬制品、紡織服裝業等中下游行業,或意味著這些行業出現了一定的價格傳導壓力。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7月利潤率轉負,毛利率單月大幅下行0.8個百分點。
今年1-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9萬億元,相比2019年,兩年平均增長20.2%。其中7月,兩年平均增長18.1%,6月為16.1%。庫存方面,截止至7月,庫存同比為13%,前值為11.3%。分所有制看,7月國企兩年平均增長為38.0%,外企為5.5%,私企為10%。1-7月,國企利潤兩年平均增長為24.4%,外企為18.8%,私企為15.2%。都保持較高增速。
量、價、利潤率拆分來看,量下價上,利潤率小幅回落,回落幅度低于季節性。PPI7月當月同比為9.0%,前值為8.8%。工業增加值7月兩年平均增速為5.6%,6月為6.5%。7月利潤率為6.93%,此前6月為7.12%。7月利潤率相比6月回落0.19%,過去十年平均回落幅度在0.61%。7月成本收入比為84.2%,略高于前值83.8%,費用收入比8.2%,低于前值8.8%。與2018-2020年同期相比,費用收入比回落幅度較大,成本收入比回升符合季節性。費用一般較為剛性,收入擴大時,費用收入比會明顯下行。
圖三制造業上游利潤增速下行,中下游增速上行

資料來源:Wind、華創證券;注:今年為兩年平均增速
圖四采礦+上游利潤占比繼續上行

資料來源:Wind、華創證券
從利潤占比來看,采礦+制造業上游1-7月為48.5%,前值是47.6%,去年全年是35.6%。當月來看,7月采礦+上游占比為53.6%,高于前值47.5%。
從利潤同比增速來看,上游增速繼續好于中下游。制造業上游7月兩年平均增速為27.8%,6月為32.1%。制造業中游7月為11.2%,6月為8.4%。制造業下游7月為2.3%,6月為1.1%。
從利潤率來看,7月上游利潤率上行,中下游利潤率下行。中游,7月利潤率為5.5%,相比前值6.4%大幅下行0.9%。上游7月利潤率為7.7%,高于前值7.5%。采礦業7月利潤率為22.6%,高于前值18.7%。制造業下游7月利潤率為5.7%,低于前值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