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中國人千年所追求的夢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懈奮斗中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布: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這是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偉大時刻。
在《辭海》中,“小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經濟比較寬裕;二是指儒家所說的比“大同”社會再低一些的社會。“小康”一詞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詞匯,是普通百姓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一種理想社會。
從歷史來看,“小康”社會是中國人千年以來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夢想。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先后出現過很多對于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設計和思想。“小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民勞》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詩句中,意思是說,人民過著貧困勞累的生活,內心中十分渴望能過上平靜安逸的生活。此時,小康只是被表達為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而賦予“小康”新思想的是對我國思想文化影響最深的儒家文化。西漢時期,在《禮記·禮運》中,“小康”被描述成一種比“大同”低一些的理想社會。孔子認為,大同雖好卻難以企及,所以作為現實可行的目標,人們應該爭取的是“小康”。
作為儒家的傳承者,孟子完善了小康的內涵,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小康思想,“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對小康社會的描繪除了保留社會相對安定的含義之外,開始更多涉及經濟方面的內涵,特別是小農經濟。小康成為從貧窮到溫飽,雖然不是富裕,但相對來說已經不算困難,可以安逸地過生活的狀態。
隨著歷史的遷移,人們對小康的理解開始有所不同。西漢時期,由于儒學地位的上升,被儒家所推崇的小康思想也成為對中國古代影響最為深遠的理想社會模式。
到了近代,儒家的“小康社會”被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康有為重新提倡,他推行的維新變法是以儒家今文經學為依據,希望爭取君主立憲,但最終以失敗告終。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周游世界受到西方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他在1902 年寫作的《大同書》中描繪了一個“升平者,小康也”的社會構想。康有為認為應該結束2000 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他認為未來必然是由“小康”進入“大同”的社會。
在中國傳統社會,人們關于小康社會的很多想法都過于理想化,缺乏必要的社會根基,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格格不入。在漫長的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社會,“小康”社會這一期盼只能是一種奢望。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史上,雖然出現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發展高峰,但無論是歷代封建統治者,還是近代各種政治力量,都無法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的小康夢想,因為以往一切政治力量都難以擺脫追求自身利益的局限。
幾千年來,中國具有悠久的文明和歷史,曾長期位列世界大國前列。但是人民卻經受封建專制壓迫,缺乏獨立和自主,更談不上獲得解放、自由,實現個人夢想。舊中國,人民不僅不敢奢望小康夢,而且經歷了太多太多的苦難與屈辱。
進入19 世紀,中國農業文明趨于衰落,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已經僵化,中國社會的發展也陷入停滯狀態。長期閉關鎖國,失去了與世界同步的寶貴機遇。與此同時,世界格局大變,一些歐美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奮起直追迅速成為強國,隨后將觸角伸向世界各地,進行瘋狂的海外擴張和殖民掠奪。
中國自然也未能逃過被侵略的命運。1840 年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自此中國由一個“中央帝國”被帶入強雄林立的國際體系。腐朽的清政府無法適應歷史潮流,更無法將中國帶出前所未有的低谷,國家和民族淪落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到了所謂的“亞洲第一共和國”的中華民國時期,仍然是一個既沒有帶給中國獨立,也沒有帶來統一,更沒有帶來富強與尊嚴的時代。在其短短的37 年間,經濟陷入破產,軍閥混戰,內戰不斷,外敵入侵,國土分裂,從上到下腐敗,到它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中國幾乎到了“蠻荒亡國”的地步。中國幾千年來唯一一次落后于印度就在此時。
蔣介石時期的中華民國究竟如何?由于連年戰爭的破壞,國統區的工農業生產一落千丈,出現了經濟破產、百業蕭條的景象。工商業全面破產,從1946 年下半年到1947 年底,津、滬、穗等20 多個大城市倒閉的工商企業達2.7 萬多家,到1949 年,整個輕工業生產比抗戰前減少了30%,重工業生產減少了70%。農業生產也面臨著嚴重危機,耕地荒蕪,產量驟減,與戰前的1936 年相比,1946 年的農作物產量減少了8%—12%,1947 年則減少了30%—40%。
經濟上的失敗,致使絕大多數公職人員生活十分困難。1948 年北平學校的教育經費捉襟見肘。北京大學“負債近百億”,“最迫切待還數目為八十億”。大學教授的生活也樂觀不起來。以清華大學為例,當時薪水最高的教授,1946 年12 月底可以領取薪金83 萬元,夠買23袋面粉有余,生活比戰時要好。但因物價陡漲,1947 年5 月,一個教授的月薪不夠買10 袋面粉。1947年底10 萬元法幣大鈔出籠后,物價更像脫韁之馬,教授薪金雖漲到1000 余萬元,卻不夠買5 袋面粉。
教職人員的生活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抗戰勝利后,城市失業人口大量增加,1946 年,京、滬兩市失業人數達100 多萬,失業的工人生活沒有著落。即使是在職工人也因物價的飛漲而很難維持生計。廣大農民更是饑寒交迫,1946 年各地有1000 多萬人餓死,1947 年饑民達1 億以上,各地農村饑民遍野,餓殍載道,滿目凄涼。
1840 年至1949 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尋找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后,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各種政治勢力及其代表人物紛紛登場,都沒能找到正確答案,中國依然是山河破碎、積貧積弱。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切才得以扭轉。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及改革開放后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為小康社會的實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物質條件。
2021 年7 月1 日,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中華民族迎來一個重要歷史時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夢想在新時代的中華大地上變成了現實。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中國人民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向人民承諾: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目標在20 世紀末已如期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設定的實現時間為2020 年。2012 年黨的十八大對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作出了全新部署,把“全面建設”改為“全面建成”,這一字之差反映了全面小康社會從側重建設過程向突出完成時態的戰略提升。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小康社會的內涵逐漸豐富,建設任務不斷拓展,人民群眾認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圖案越來越清晰,期待也越來越強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作為執政履職的責任擔當,把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檢驗工作的根本標準,以新時代的話語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從而賦予全面小康社會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對人民立下的軍令狀,必須全力以赴去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變成空頭支票,兌現承諾就是讓人民的實際生活有更加美好的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讓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更加真實的體驗。
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過長期努力,至2020 年底,中國經濟總量超過100 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 萬美元,與高收入國家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鎮化率超過60%,高于中等收入國家52%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多年超過7%,如期實現了黨的十八大確定的2020 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的目標。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推動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家電全面普及,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近37.1 輛,這反映了中國居民生活質量的升級。所有這些,兌現了中國共產黨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莊嚴承諾。
意味著中國人民整體擺脫了貧窮。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開展大規模的反貧困工作。經過持續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從體制改革式扶貧到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成功使7 億農村人口擺脫貧困。至2012 年底,中國的貧困人口還剩9899 萬人。與此同時,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把中國人民領上了富裕之路,老百姓的“錢袋子”逐漸鼓起來,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但在14 億人口以及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國情下,中國要完全解決脫貧問題必然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尤其是一些偏僻農村、邊遠地區扶貧幫困難度很大。國際經驗也表明,當一國貧困人口數占總人口的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
進入新時代,決戰脫貧攻堅成為決勝全面小康的硬仗,沒有全面脫貧就沒有全面小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絕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所有這些表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彰顯14 億人共同富裕的特征,決戰脫貧攻堅旨在從社會主義本質層面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蘊。
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戰,截至2020 年底,我國現行標準下9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10 年完成《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如今的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 年達到12588 元,年均增長11.6%,增速比全國農村高2.3 個百分點;新改建農村公路140萬公里,新增鐵路里程3.5 萬公里。飲水、用電、出行、通信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服務實現全覆蓋。脫貧攻堅的成就,不僅使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而且也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中國共產黨賦予了它新的時代內涵,不僅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聯系,而且體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開始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朝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位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堅定決心,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根本遵循。
這意味著邁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臺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中國人民從未停止過實現偉大夢想的前進步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系,其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蘊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當中。1840 年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進行的奮斗伴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發生方向性的轉折,百年進程譜寫的歷史篇章記錄了黨領導人民一步步接近中國夢偉大目標實現的足跡。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向新紀元,改革開放歷史抉擇標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找到新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依規治黨、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在黨的領導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在奮斗中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本身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一個耀眼的階段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現階段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這不僅是對中國社會美麗憧憬的描繪,更是對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目標信心的提振。作為黨領導人民砥礪前進的階段性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上的一個階梯,它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實踐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歷史總是眷顧堅持不懈的奮斗者,勝利總是青睞永不放棄的實踐者。中國人民心懷民族偉大復興的夙愿已經持續了180 余年,漫長的奮斗歷程既經歷了曲折,又充滿著希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意味著邁上民族偉大復興新臺階,翻開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