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艷茹 蘇玉杰
“吳忠有個王蘭花,身后跟著一群‘傻’大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不少人都知道這句順口溜。
不久前,這句順口溜的主角王蘭花從人民大會堂捧回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
榮譽背后,是王蘭花執著的“傻”勁兒,她把解決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作為畢生事業,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志愿服務。
王蘭花,傻得可愛,傻得偉大,傻得讓人欽敬!
“人退了,思想覺悟不能退”
2004 年退休前,王蘭花已在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裕西社區居委會工作了近12 年,還兼任社區的人民調解員,是街坊四鄰口中的“大忙人”,常常為大伙兒的事“跑斷腿兒,磨破嘴兒”。
“退休后,離開了熟悉的工作崗位,總感覺心里空落落的。”王蘭花說。為此,她甚至關起門來,哭了好幾次。服務社區居民12 年,她始終像愛護眼睛、珍視生命一樣,守護著民族團結,追求著鄰里和諧,一個個新家庭組建起來,一個個孩子出生成長,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事都離不開她,社區3000 多戶居民早把她當作了親戚。
卸任離開社區,家家戶戶沒解決的問題讓她放心不下,老老少少的事情讓她牽腸掛肚,但她不能再“名正言順”地服務群眾了。讓她沒想到的是,退休后,群眾打電話、找上門的次數比以前更多了。“王阿姨,我奶奶腿腳不利索,這段時間我們回不去,您幫著多照顧一下。”“隔壁那兩口子又天天吵架,請您勸和一下。”垃圾沒有及時清理、自行車亂放占道、暖氣不熱、下水道不通……大家心里依賴著這位溫暖的“大媽”,大事小情總想著找她說道說道。
于是,一有時間,王蘭花就到社區去轉一轉、看一看、聽一聽,居民見到她,還是親切地叫她“老主任”。慢慢地,王蘭花的心又熱乎起來,她告訴自己:“人退了,思想覺悟不能退。趁著自己還能活動,一定要想方設法再為轄區群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再為社會奉獻點啥。”很快,王蘭花找回了退休前的狀態,在志愿服務中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的力量才是無窮的。退休第二年,王蘭花聯系6 名離退休干部和愛心人士,成立了吳忠市首個社區志愿者服務小組——王蘭花熱心小組。“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雞毛蒜皮,內管柴米油鹽,外管斗毆扯皮。”王蘭花這一“管”,又是16 個年頭……
剛開始,工作地點就設在王蘭花只有30 多平方米的家里,當時,她的三個孩子還沒結婚。就是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他們開會談計劃、計算捐贈金額、總結活動經驗。
“一開始只是被蘭花大姐打動,可做著做著,自己便割舍不下了。”在志愿服務隊成立初期便加入的“元老”顧芳,還動員自己的父親和丈夫也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王蘭花的凡人義舉,也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
王蘭花和她的熱心小組像一塊磁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投身于服務群眾、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之中,他們像一盞盞“小橘燈”,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為更多人引路。
一次走訪中,得知社區漢族居民張金霞下崗后外出打工,家中留下80 多歲的老母親和10 多歲的孩子。王蘭花一邊發動志愿者上門義務照顧這一老一小,一邊為老人爭取公益資金、申請“城市低保”。“王蘭花熱心小組”的幫助讓張金霞十分感動,她返鄉后也將這份溫暖傳遞了出去,義務擔起了照顧孤寡老人安明香和連月新的擔子。
王蘭花還擔任著基層調解員的職責。在處理婚姻家庭糾紛、鄰里糾紛、物業糾紛、債務糾紛等事務中,都能看到王蘭花的身影。
王蘭花(右)向來到蘭花志愿服務站參加活動的老人發放“愛心水果”
幫助別人,讓王蘭花活得充實、坦蕩,有一種成就感,越干越有勁兒。
隨著王蘭花和“王蘭花熱心小組”事跡傳開,“王蘭花熱心小組”的名氣和規模也越來越大。各級黨委政府也給了王蘭花很大支持。2010 年,吳忠市裕西社區專門騰出230 平方米的社區用房,作為“王蘭花熱心小組”的大本營,“王蘭花熱心小組”逐漸發展成為“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志愿服務隊。
社區的事情繁雜瑣碎,王蘭花就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把居民反映的問題記錄下來。誰家的暖氣壞了,誰家的下水道堵了,哪里的衛生沒人負責了……發現問題就一件一件落實。這么多年下來,王蘭花不知不覺就積累了10 多本特殊的“日記”。
打開這些日記,看到的是一件件一樁樁平凡卻感人的故事:悉心照顧孤寡老人馬秀英、馬玉霞24年,直至老人逝世;堅持幫扶支援寧夏建設的老人孫銀官、潘文香、洪梅芬15 年到25 年不等;救助120 個患病的孩子……
“靠近我、溫暖你”是協會的宗旨。王蘭花常說:“幫不幫是一碼事,幫不幫得成是另一碼事。”堅守著這樣的理念,16 年來,她把解決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作為畢生事業,初心不改,盡心盡力。
多年的志愿服務實踐中,王蘭花深深體會到,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只有充分發揮黨員的表率作用,把各族群眾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志愿服務才能發揚光大。
2012 年,“王蘭花熱心小組”成立了黨支部,通過組團開展微宣講等形式,引導退休黨員參與進來,居民黨員跟了上來,在職黨員動了起來,示范帶動轄區各族群眾廣泛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
現在的“王蘭花熱心小組”在冊志愿者中有黨員186 人,這支紅色力量在助人為樂、幫困扶貧、助老助殘中,用實際行動播撒“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的種子。王蘭花和她的志愿服務小組每逢重大節日,都會組織各族居民群眾走出家門,聚在一起舉辦聯誼茶話會,拉家常、敘鄉情,鄰里歡聚一堂,切磋廚藝,做出一席匯集各民族美食的“百家宴”。這些活動拉近了鄰里之間的距離,加深了街坊鄰居的感情,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和諧生活成為佳話。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王蘭花積極探索“黨建+”模式,引進了寧夏義工聯合會、雷鋒車隊等7 個社會組織和愛心企業,組建了文明勸導、治安巡邏、矛盾糾紛調解等10 支志愿服務隊,志愿服務組織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燎原之勢”,從原來僅服務裕西社區一個點變為遍布全城,志愿者也從最初的7 人發展到如今的6.5 萬多人。她創辦的志愿服務之家,已經成為深化“鄰里互助一家親”、維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橋梁紐帶。
王蘭花說:“雖然每天都很勞累,但是我能夠帶領團隊為轄區居民盡自己的一份力,讓大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一切都值了!”
16 年來,王蘭花帶領的“王蘭花熱心小組”先后為居民解決各類困難7000 多件,調解各類民事糾紛600 多起,開展公益活動7000 多場次……
王蘭花,一個人帶動了一座城,“芬芳”了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