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瑕,朱禎安,朱璐婕
(玉林師范學院,廣西玉林 537000)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著眼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全球經濟低迷及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沖擊的背景下,這對于加快培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當前,如何推進地方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推動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形成新的循環,是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點,也是打造地方特優農業產業集群、助推三產融合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2]。圍繞農業產業鏈部署高校知識創新鏈,以高科技創新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升級改造[3],這對于地方涉農企業和高校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
目前,各高校現有的農林經管類人才培養方案普遍存在實踐弱于理論、內容脫離實際的問題,難以滿足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目的[4]。如何科學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和新生態,對接一二三產融合新要求,積極探索人才培養鏈對接產業鏈,是農林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亟需回答的重要時代命題[3]。作為農業大省,廣西已具備大規模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廣西于2019年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印發特色水果良種繁育等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提升打造特優農業產業集群,而全省特色農業產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人才挑戰[5]。本文試圖以玉林師范學院商學院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創新、特色、實踐導向,以強化實踐教學內容,培養與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質量創新復合型人才,為實現廣西特色農業產業質的飛躍和高教強省的戰略提供參考依據。
明確培養目標是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據2018 年頒布的農林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明確指出,培養集農業科學、經濟學、管理學于一體的農林經管類人才,不僅需掌握農林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了解和熟悉本學科發展的前沿問題,而且需具備研究和分析解決農林經濟管理問題的綜合能力[6]。在專業開設方面,鼓勵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的新興交叉類選修課和具有特色的專業選修課。培養目標突出了創新、特色及實踐導向,且能切合地方發展需要。未來農業的競爭實質就是農業產業鏈之間的競爭[7],而能否優化創新農業產業鏈的管理正是涉農企業對人才潛質的重大要求。那么回應這一重大要求的社會關切,便是農林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即培養能服務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以加強農業產業鏈的管理,從而解決全產業鏈導向下地方特色農業產業三產融合發展的問題。
地方特色農業產業鏈意指與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相關的具有經濟聯系的各環節組成的鏈式集合體[2],如地方水果特色產業,在產業扶貧帶動下已經成為廣西重要的民生產業,其含有與水果育種、種植、加工、銷售及生態旅游等相關的環節,要推動水果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就要求水果全產業鏈的各類人才能夠了解和熟悉水果產業的種子研發、種苗種植、管理、加工、貿易、物流等相關的技術[8]。通過不同環節的整合和合作,統籌整合產業鏈以實現其價值鏈增值,因此,只有培養符合全產業鏈所需要的多樣性應用人才,才能滿足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要求,從而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其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點。
1.2.1 集農業生產技術及現代化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農業生產是整個地方特色農業產業鏈的基礎,該行業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具備農業生產專業知識和相應的實踐經驗,熟悉農具設備自動化、生產機械化、田間管理智能化及物聯網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掌握農業經濟發展規律及農產品市場營銷等知識。現階段人才培養多集中于某一類技能的培養,或者各專業技能單獨培養,從而使人才缺乏對知識的綜合運用,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對于農林經管類專業來說,學校應切合時代發展需求、注重培養學生對各類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
1.2.2 地方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需要基于全產業鏈構建的視角,基于農業需求側的牽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學分析地方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基礎、全產業鏈體系、功能空間布局和實施路徑,探索農業全產業鏈再造新模式,培養能勝任休閑農業、電子商務、期貨管理和大數據服務的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農林經管類人才具有創新型思維能力,能夠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靈活發揮知識再造功能,變知識生產力為現實生產力。
1)實踐教學缺乏足夠重視。在農林經管類專業的教學中長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實踐教學多為理論課的附屬課,且課時占比較低;一些課程即使設有實踐教學部分,但在具體執行中卻困于實踐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而難以開展。2)實踐課程目標缺乏精準定位。現行的農林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雖均定位為服務于地方發展的創新型應用人才為培養目標,但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中卻表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服務地方發展方面,缺乏針對桂東南特色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的精準調整,從而使人才培養在服務地方特色農業發展方面能力不足。
1)因缺乏頂層設計,現實的實踐教學體系多停留在圍繞某一專業課的理論教學而設立的實訓課范疇,各門專業實訓課條塊分割[9],整體協同度不足,難成統一的實踐培養體系。而依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地方發展的現實需要,應打破學科之間的藩籬,按照地方涉農企業全產業鏈經營方式系統地設計實踐項目,同時加強校企合作,強化“項目實踐、行業對接、產業需求”的導向教育。2)現有實踐教學內容以教材已有的理論演示為主,與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實際脫節;內容更新滯后,難以體現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形式、新特色,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現已搭建的桂東南百香果高值產業化發展產學研合作基地實踐平臺雖與桂東南地方特色農業聯系緊密,但在實際運行中仍是以服務教師科研為主,同時受多種因素影響其在實踐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不明顯。
1)現有實踐教學主要由理論課教師完成,實踐教學師資力量尤其是“雙師型”素質的專職、兼職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因實踐教學缺乏專門的規劃研究和管理,實踐教學過程的組織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因而難以制訂科學有效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2)實踐教學質量缺乏有效的監控和反饋機制。科學的實踐教學監控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但監控體系缺乏足夠的重視,質量監控保障制度不健全,多流于形式,不能及時全面地反映師生參與實踐的全過程,進而不能及時有效地反饋教學質量的評價結果。
完善雙循環全產業鏈導向下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的相關理論及其實踐課程。教學體系應堅持以應用為導向,切實融入地方特色農林業產業發展要求,解決桂東南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根據全省打造特優農業產業集群的工作思路,依照地方特色種養類涉農企業的產業經營鏈條,以特色農業產業化及相關企業發展現狀、瓶頸及突破為重點設置實踐課程。1)結合當地特色農業發展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需要,增加現有課程《農業經濟學》《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休閑農業》等的實踐課學時。2)增開種養端農科類學科基礎課,如《農業概論》《園藝通論B》《畜牧概論》;農產品加工端課程,如《食品營養學》《農產品儲藏加工理論》;農產品營銷端課程,如《現代農業產業化:理論與實踐》《數字農業概論》《農產品品牌建設》。3)設置《企業經營模擬實訓》《虛擬仿真實驗》等課程,增設基于地方特色農業產業全產業鏈經營的設計,并通過行業參與的方式,組織專家對實踐內容的可行性進行論證,確保學生所掌握的實踐技能能適應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要,使學生掌握并具備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創意農業、特色農業品牌建設等能力,增強學生解決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相關問題的能力。4)增加創新創業類通識課。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別增開《職業規劃課程》《KAB創業指導課程》《創業就業指導及實踐課程》《創業就業實踐課程》,并結合實踐課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
整合農林經濟類專業現已搭建的各類實踐平臺,打破不同時點各專業課的課程實驗、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綜合設計及創新設計的桎梏,構建起與理論教學既有聯系又相對對立、全程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圖1),即通過厚實基礎層級、提升綜合層級及創新應用層級,分步驟逐步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以全產業鏈為導向的分層次漸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1)加強各專業理論課的專業技能實訓。各專業技能實訓是指借助企業沙盤等教學軟件模擬農業經濟管理環境,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如企業運營和農業政策的沙盤模擬;2)強化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可分為虛擬仿真類和課程設計類。其中虛擬仿真類主要是指體驗地方特色農業發展類技能,具體可以廣西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為背景,創設虛擬仿真試驗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以村官、企業家等不同職業身份去參與角色,體驗其專業技能的運用能力。這一環節要特別凸顯地方特色涉農企業設計全產業鏈運營環節的能力。②課程設計類是通過參與本專業教師的地方產業發展類課題研究或直接申報本專業領域的大創項目,以提高解決農業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3)強化校企合作實習實效。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涉農企業,是吸納人才促進農業三產融合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亟需直面經濟主戰場且具有實操經驗的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學院應挑選產業鏈條設計合理的優秀涉農企業作為實踐教學示范基地以引導學生強化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4)整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在執行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能力的層次性和遞進性,統籌安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及學期任務,其中一年級(第1~2學期)要強化專業認知實踐、二年級及三年級前半學期(第3~5學期)要強化專業知識理解和運用實踐、三年級后半學期及四年級(第6~8學期)要突出專業的綜合實踐。

圖1 基于導師制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圖
目前,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薄弱環節,也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學校及學院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工作,完善政策、統籌安排、加大投入,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切實強化專業實踐教學能力保障建設。
3.3.1 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導師責任制
源起于14世紀的英國教育家導師制在很多高校已得到普遍實施,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0]。基于前人的研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1)整合現有的師資力量,強化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包括:①引導高水平教師參與實踐教學工作;②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實踐教學培訓;③落實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計劃以提高實踐教學水平;④承擔理論課教學的主講教師必須參與相應實驗課的教學指導;⑤落實研究生協助教師指導本科生的實踐教學活動;⑥學院應聘請企事業單位專家作為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實踐以強化學生實習效果,并給予相應報酬。逐步形成“理論硬、強實踐、重參與”的實踐師資隊伍。2)強化實踐教學效果,建立導師責任制(圖1)。主要流程:①學生入學即按照自愿原則成立研究小組,并配備專業實踐導師,且這種配備可以允許學生在進入大二時因興趣的轉移調換一次,否則會影響導師持續培養效果。②專業導師按照既定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學生進行培養,本著優化“實踐實訓實習有機結合”的培養理念[9],督促學生按時參與并完成各種案例教學、專項能力訓練、實操實訓、情景模擬并適時給予創新創業的指導。同時,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在開展校企合作的基地為學生配備校外職業指導老師,進行農業全產業鏈實習,以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適時安排學生擔任科研助手進行科研訓練。以上指導直至大三后半學期,即可開始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論文的設計工作直至畢業(包括調研-學習研究方法并構建研究方案-畢業實習-撰寫畢業論文),這期間也適時穿插給予學生考研或者創業就業的指導。3)建立導師制的激勵機制,營造創新驅動的實踐教學實施能力建設環境。建立集教學-科研-服務地方所需為一體的切實有效的創新驅動實踐教學體系,在學校績效考核中應體現實踐教學的環節,形成教學、科研和服務地方相貫通的激勵機制;支持專業教學團隊在實踐教學中創新教學,并給予相應的獎勵措施或者資金支持。
3.3.2 加大實踐教學全過程管理,落實專業實踐教學實效
1)結合導師責任制,在學生入學后配備指導導師后即可建立實踐教學檔案。在實踐教學前,按照實踐教學培養方案要求,針對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實踐教學目標要求,設計實踐教學計劃。針對實踐教學能力層次要求,進行實踐計劃安排、組織實施及實踐結果評估等各項工作安排及保障工作。2)在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借助實踐計劃實施、現場操作及PPT 演示等階段性的考查,促使學生深入參與實踐教學;可以座談會、實踐企業走訪等形式,充分把控實踐教學進展情況和效果;可設立由教務部門、教學督導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研室和涉農企業共同組成的實踐教學督察小組,督察并完善實踐教學的實施效果。3)在實踐教學結束后要進行總結,形成實踐教學評價結果,把實踐全過程匯總進行評價,以總結實踐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同時,要運用激勵機制來強化師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
3.3.3 創新實習實訓基地及實驗平臺建設,建設實踐教學示范基地
由于該專業理論知識具有植根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客觀要求學校應加強產學研基地等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通過加大經費投入,加強農業大數據實驗室、實訓室和虛擬仿真實驗室等建設,充分發揮實驗室、實訓室在農林經濟管理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制訂相關的制度和優惠政策,鼓勵能提供實踐平臺的企業和業內人士進入課堂與學生交流,鼓勵教師以研究課題等多種方式到企業和基層等進行社會調查、實踐或實訓等。通過加強與涉農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踐教學示范基地,積極承擔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研究項目,通過產業調研、經營策劃和規劃開發等科研服務與實踐活動的開展,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決策參考與咨詢服務,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拓展學生專業實踐領域。
未來農業競爭的實質就是農業產業鏈的競爭[8]。“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涉農企業是市場的重要載體,關乎鄉村振興的根本[11]。針對涉農企業全產業鏈的培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以涉農企業為出發點,進行全產業鏈的構建和設計是涉農企業家素質的重要體現,也是關乎農林經管類畢業生能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重大考驗。本研究試圖構建基于導師制的全產業鏈實踐教學培養體系,以切實對接地方農業生產實際,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充分滿足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