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服裝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劉光帥
【內容提要】中國書法是通過文字書寫來表現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的藝術,文字是載體,它的點畫和結體可以根據所承載內容的要求自由變化。文字與書法就如同皮和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而當下高校書法教育對于文字學的重視程度卻有不同程度的忽視,有鑒于此,筆者根據近幾年來于高校書法教學中文字學的作用作具體分析,求真循理,以期引發當代高校書法教育對文字學的重視,促進高校書法教育的健康發展。
在一次書法課堂上,筆者向學生提問“待字閨中”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的基本是女孩子在閨房之中,等待許嫁。然后筆者接著又問,為什么是待“字”?這時卻是鴉雀無聲。如果按照現在“漢字”中的“字”的意思來理解是解釋不通的,女孩子和“字”有什么關系呢?這就要追根問本,探尋“字”的原始意義。許慎《說文解字·序》中有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①“字”的原始意義實際上就是懷孕、生育的意思。這樣“待字閨中”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女子在閨房中等待生育,言外之意就是女子待嫁。在這個成語中,用的是“字”原始意思。當今書壇,書法創作在技法的繼承與創新上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然而書法作品中錯別字則層出不窮,文字學知識匱乏的問題越發明顯。本文以文字學在當下高校書法教學中的作用為主線,談一下自己的若干思考,意在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表現對象,充分利用了漢字的筆畫和字形結構,注重筆畫的張力,結構的矛盾統一,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影響深遠。而在書法教學中,文字學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書法作品中所謂的“硬傷”主要就是指錯別字。許慎《〈說文解字〉敘》:“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③文字是記錄語言,溝通交流,傳承文化的載體,如果文字書寫不正確,就會產生閱讀障礙。當今書壇對于書法作品出現錯別字的現象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2019年的十二屆國展中,評審委員會專門成立文字評審專家團,在書法作品的用字方面要求嚴格,將無錯別字作為作品評審的硬性條件,實行一票否決,從中也不難發現,書壇對于文字學的重視可見一斑。
高校是當代書法教育和書法藝術傳播的重鎮,高等書法教育則是重中之重,其辦學理念和學科建設成為書法人才培養的關鍵。隨著國家文化政策的重視,書法學科逐步建立起較科學、系統的教學體系。然而,文字學教學的不足或缺失則是高等書法教學的重要問題。在高校書法人才培養中對于技法的重視已成為普遍現象,對于文字學則有不同程度的忽視,從全國各高校的書法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開設文字學者亦不在少數,但課時量比較少,這就導致學生在課程結課的時候對文字學仍是懵懵懂懂。書法技法傳授是書法學習的基礎,是書法學習過程中不可逾越的一個環節,對當代高校書法教育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文字學學習時間的不足則導致書法作品中出現“硬傷”,即錯別字。比如表示方位的“里外”和表示距離的“公里”的“里”不分,這在文字學中講述的非常明確,“里外”的“里”寫作(鐘繇楷書),而“公里”的“里”應寫作(顏真卿楷書);“歷”如果是表示時間方面的“經歷”則寫作(顏真卿楷書),表示空間的“經歷”則寫作(智永楷書);表示動作“干涉”的“干”應寫作(趙孟頫楷書),表示狀態“干燥”的“干”應寫作(褚遂良楷書)……漢字在用字方面非常的有講究,張懷瓘《書斷》提出:“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征,期合乎道,故能發揮文者,莫近乎書。”④正是這個道理。
古代書法作品中存在錯別字,然而古人已矣,不可能苛求其改正,更不能迷信古人,關鍵在于今人們如何繼承,在對待文化遺產方面,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技法的學習是學書的必備手段,掌握書法的基本技巧,是深入理解書法藝術深邃意蘊的不二法門,如果在技法的學習中避免錯別字的“硬傷”,豈不是錦上添花。因此,在高校書法教育中既要在技法的訓練上下足功夫的同時,又要將文字學融入到書法教學當中,對漢字的演變進行深入挖掘,尋找其規律,理清其脈絡,促進高校書法教育事業在新時期健康發展。
文字學對于書法作品質量的提高主要表現在異體字⑤的運用。
異體字是書法創作及審美的實際需求,在書法作品中有著重要價值。歷代書法作品中因為有異體字的存在而絢麗多彩,形態各樣的異體字對于中國書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如果將歷代書法經典中的異體字去掉,全部按照規范字的寫法來書寫,則書法作品的豐富性會大打折扣,藝術性也會黯然失色許多。異體字的運用對于當今書法創作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說一首古詩詞中“海源江岸氣噴煙”,“海源江”三個字都是左右結構,并且偏旁都是“氵”,在書法作品中比較難處理,這種情況就可以考慮異體字的運用,“海源江”三個字中只有“海”有異體寫法,就可以將“海”的異體寫法替換標準寫法,“海”的規范寫法是(褚遂良楷書),不過“海”有異體字寫法寫作(《石婉墓志》),這樣既避免了同一個偏旁部首的重復,也避開了三個左右結構字形的處理難度,更能為作品增光加彩。當同一個字多次在一首古詩詞中多次出現時,也可以考慮異體字的運用,比如“時時一文出,往往紙價盛。”中“時”字連續出現兩次,在書法創作中除了運用省略符號來處理之外,還可以考慮用異體字來處理,“時”的規范寫法寫作(吳讓之隸書),其異體字寫法則寫作(婁機隸書),這樣一來既豐富了書法作品的內涵,也避免了兩個左右結構的字在一起,更體現了“和而不同”的美學原理。再一種情況就是同樣的內容寫成兩幅書法作品,一種用規范字法書寫,另外一種則適當的運用異體字,則后者所具有的字形美感是前者所不能取代的。比如“過橋分野色”這句詩中“野”就有異體寫法,“野”的規范寫法寫作(智永楷書),而其異體寫法則寫作(張瑞圖楷書),如果一直按照規范寫法書寫,難免會產生視覺疲勞,相反運用適量的異體字,則會給書法作品增加閃光點。書法創作中,若能充分發揮異體字的優勢,運用好異體字資源,對于解決書寫中存在的問題及矛盾,協調整體章法布局,豐富書法作品內涵,都是極具價值的。
需要指出的是異體字的運用是有原則⑥的,而不是所有的異體字都可以用的,或者說一幅作品中有異體字者統統運用,這是不科學的,在這一點上要戒除尚異獵奇之心。對于異體字的擇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不常用的異體字要慎用,所選異體字要所出有源或者有構形理據;書法作品中為解決結構問題或其他矛盾關系時則可考慮運用異體字;如果運用異體字會破壞書法作品的章法及產生不必要的結構問題時也要慎用;在符合書法的審美要求并且不會產生多余矛盾的前提下可選用異體字,以增加書法作品的閃光點;而這些都是建立在文字學基礎之上的。高校書法教育,健全文字學教學體系,提升書法教學質量,此其時矣!
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歷史主要依靠漢字得以保存,自有漢字,便有漢字書寫藝術。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與漢字的產生與演進有著密切關系,它既要依托客觀的漢字造型,又要超然于漢字字形的拘束之上。張懷瓘《文字論》中有云:“文字者,總而為言,若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為‘字’。題于竹帛,則目之曰‘書’。”⑦明確指出了書法和漢字的淵源。孫過庭《書譜》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⑧孫氏認為書法中字形雖然各式各樣,但其根本來源于基本的點畫,點畫則來自漢字,所以文字學是從事書法者的一門必修課。古代書法家多數通文字學,或兼有文字學修養,書圣王羲之著有《小學篇》一卷,鄧石如曾編纂《說文字原》;而古代的文字學家大多擅長書法,甚至在書法史上有一席之地,如李斯、李陽冰、徐鉉等。當今書壇老一輩書家中也不乏這樣的碩儒,如啟功(已故)、歐陽中石、沈鵬、張海、李剛田等前輩,他們不僅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又在文字學方面頗有造詣。高等院校是培養書法人才的搖籃之一,高等書法教育加強對文字學學科的建設和健全是我們當代高校書法老師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系統化的書法學科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當代書法事業的繁榮昌盛,對此,我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