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紹來 湖北
主編賞評:
形式上較古樸,天寬地窄有對比,簽條為書寫內容,一般用正書創求來追求高古,該作品正文用楷書,以行書作題額(簽條)。正文三首詞,內容字數不一樣,形成三個板塊,有變化。落款字數少一點,左邊稍空一行或兩行則更有對比。用印大小合適,很多作者的印章偏大。筆法上輕松自然,不用重頓造作之動作,難能可貴。字形取橫勢為主,撇捺角度趨平,縱向線條偶爾伸展,字形穩重,行距與字距相近,整篇渾然一體。筆畫之間的組合以相離為主,盡顯空靈,同時也給人松散的感覺,平整也容易呆板。建議增加結字的動態感,可追險峻!

劉浩寧 廣東
主編賞評:
近年來秀麗筆越來越收到很多書家的鐘愛,作者充分發揮了秀麗筆的優勢,筆法精到。尤其行書,二王兼有米芾筆意,流便于草,開張于行,令人心馳神往,乃佳作也。楷書作品學晉楷另有一功,藏于傳統。作者基本功扎實,能楷能行已不容易。楷書取法高古,用筆靈動中不乏厚實,結字由于了為迎合底紋,字形上不盡合理,影響了“字盡其態”的需求,甚是可惜,間雜行草筆意,有“破體”之效果,可謂大膽創新,有待磨煉。行書法度更好,筆筆有出處,字字有來歷,臨帖功夫了得,可能紙張的原因實處多而虛處少,線條容易油滑,在節奏上再下點功夫,則更上一層樓。作品視覺沖擊力強,吸引眼球,整體感有不足之處,細碎的點綴太多,往往突現不了字本身,所以形式與內容要相得益彰。

凌 英 江蘇
主編賞評: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西湖夢尋·秦樓》是一部風格清新的小品散文,秦樓亦名鳳樓。此作取法魏晉書風,用筆爽利,結字寬綽有余。二王小楷的用筆講求精致,起收有度。此作取法乎上,用鋼筆表達,線條的彈性表達較好,長線條的精細變化特別好,短線條的起筆動態尚欠火候。以界格豎寫,行距較大,字距則不可太緊,這一點作者做得很好!使作品充滿空靈的氣息。字形大小相間,頗為協調。大部分字形寬扁,特別是左收右放明顯。如是也帶來不足之處,即字形的重心偏右較多,作者在處理帶有長捺、斜鉤、豎彎鉤的字時,右伸形態偏長,導致倒右,若能下一字重心可偏左,則對角可平穩,另外斜鉤的中段弧度偏大,角度較平,字形缺乏挺拔之勢。雖創作形式簡單,但不失晉韻之氣,愿你今后的書法創作如軒名,不染時風之氣。根治傳統,定能走出一條光明之路!

劉 剛 遼寧
主編賞評:
楷書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書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行書介乎于二者之間,作者用行草書創作《畫禪室隨筆》,使轉是行草書用筆的關鍵,通過四種方法來處理,即勾環盤紆是也,“勾”是筆意連貫的需要而“寄生”的一種使轉方法,如楷書中的豎在行草中往往出鉤連帶;“環”即弧線,“環”是“圓”的一部分,行草書中以轉代折常用此法;“盤”在草法中常用,即有纏繞,“紆”即“迂迴”,特別是從右下角收筆向左上角起筆時常用。行草創作用好“使轉”很重要,在筆法與字法的相統一起關鍵作用。作者深歆此道,應用自如。而一個字中“使轉”的連斷處理決定了字內的空間變化。創作形式簡約而富有變化,用紙色調搭配反差強烈,章法布局氣息逼人,洋洋灑灑,酣暢淋漓,或行或草,深得諸家精髓。此作以性情取勝,一字之內,運用之際,收斂多于放浪,字勢縱強橫弱。硬筆的筆法與毛筆稍有差異,一味模仿毛筆有“東施效顰”之嫌,牽絲太多,字形不免軟弱。增加橫勢可以加強字外空間的對比,使行間距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