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丹

“雙重地表”的存在讓建筑體呈現出不同的功能狀態。這一區域如同植物的枝葉,密集而均勻,同時需要更多的光照,構成校園的視覺主體
校園不應是 孤立的象牙塔, 而應是開放的、與城市互動的另一個“社區”。
快速的現代化與潮汕、嶺南、湖湘多層次的地域文化,讓深圳這座處在傳統與現代交接點的“移民城市”潛藏了更立體的多元與包容。這也是深圳國際交流學院新校區的特質——生長與容納。在校園中,學生的壁畫創作作為一種空間再造活動,與植物、土壤、建筑不斷融合,使這里保持在未完成的生長狀態。建筑師李曉東讓這種自然、建筑與人相互滋養的過程成為校園對“生長與容納”這一主題的現實回應。
深圳國際交流學院新校區位于福田區,東南側地勢較低,建筑師借勢將校園的“地面層”與西側高地銜接,從而形成“平臺層”:在垂直維度上,保持與南北兩條城市道路分離,保證了校園的私密性、完整性。學校周圍沒有實體圍墻,外圍水系、植被與平臺層的交疊構成了保護屏障,豐富了邊界區的空間層次,形成了校園向城市的緩慢過渡,也使校園、自然、城市成為相互激發的整體。

無論生活區還是教學樓,都設置有空中花園及庭 院,以提供“可呼吸”的空間角落。這不僅回應了深圳的氣候特征,也為高密度空間中的日常生活創造了可以喘息的空間。
建筑師李曉東利用基地高差形成雙層地表,在提供更多戶外活動空間的同時,還通過不同層級的院落組織編織縱向的空間秩序。核心庭院將校園分為南、北兩區,分隔公共空間與生活空間。教學樓、宿舍內部穿插布置空中庭院,引導自然通風,其中引入的垂直綠化系統創造出舒適的微氣候環境,在遮陽的同時形成豐富的光影變幻,為空間增添了一份自然的律動,整個校園就像一座會呼吸的空中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