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婷
摘 要:幼兒園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就是家庭。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原則下,幼兒園的工作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要引導家長主動參與到幼兒的教育中,不斷提高科學育兒能力。圍繞欠發達縣區幼兒園多途徑開展“家園共育”加以探索,從而實現家園共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欠發達縣區;幼兒園;家園共育
在幼兒園教育中,家園共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合力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前,家園共育的教育效率正在顯現,但是與城市幼兒園教育水平相比,欠發達縣區地區的幼兒教育水平以及家園共育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問題,設施設備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從而使家園共育工作的開展有些滯后。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導致對幼兒的教育出現斷鏈現象,由此也使幼兒教育的水平與質量提高不顯著。針對欠發達縣區幼兒園的現狀,提出多途徑開展家園共育的具體策略。
一、當地政府給予欠發達縣區幼兒園政策支持
為了改善欠發達縣區幼兒園的設施設備條件,當地政府部門要加強對欠發達縣區幼兒園的硬件設施的財政支持,也要培養欠發達縣區幼兒園的教師,提高幼兒園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圍繞欠發達縣區幼兒家庭的實際情況,明確教育之間的主體責任,要讓家長或者是祖父輩的親人在教育中明確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當地教育部門應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使欠發達縣區的教育資源與城鎮地區的教育資源能逐漸實現平衡與轉移。
二、建設具有可行性的家園共育相關制度
當前要提高幼兒園家園共育的質量,則需要制定一些可行性的家園共育的制度。由于欠發達縣區受到經濟發展、教育程度、人員素質、人口因素等原因的影響,幼兒教師的師資力量以及設施設備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欠發達縣區的家長,其受教育程度水平低,思想觀念較陳舊,教育幼兒的方式亟待給予科學而專業的指導。因此,需要結合欠發達縣區實際情況,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家園共育制度。幼兒園與當地政府、村委會等攜手對幼兒家庭實際情況了解清晰透徹,從而使這一家園共育的工作制度更加符合實際,細致入微,貼近家庭需求,貼近幼兒需求。制度中明確具體工作內容與各自職責,家園共育工作該如何開展以及采取何種方式進行,對該項工作的后期評價以及反饋信息的收集途徑。通過系統性的、可行性標準的制定,將各個方面的教育力量進行有機整合,改變原本的家園共育工作表面化、隨意化的現狀,擺脫形式化,從而切實關注幼兒,并給予幫助,促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指導欠發達縣區家長科學育兒
欠發達縣區的人們思想比較保守,觀念陳舊落后,認為幼兒接受教育是一種簡單的事,大多數家長多是放養式。作為教師,要了解欠發達縣區家長的這一固有育兒模式,想方設法通過具體案例、科學指導等,讓家長理解幼兒園的各種教育,切實引發家長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視。為此,為了讓家長認識、了解自己孩子的幼兒園生活,幼兒園通過設置一些親子家庭作業、親子活動,增進家長對幼兒園的理解,也通過交流以及問卷調查等形式,多與家長進行溝通聯系,從而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動關系。
四、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提升家園共育效果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無論是農村地區還是欠發達縣區,手機已經成為普遍的應用工具,可利用這一現代通信工具,加強家園共育。為了改變欠發達縣區家庭育兒的傳統陳舊思維模式,借助微信群、QQ群等現代信息手段,以班級為單位,上傳科學育兒的具體典型案例,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家長樂于閱讀;利用微信群,對幼兒在園的信息及時反饋,而家長也及時將幼兒在家的信息拍成短視頻上傳,共同商議育兒的科學方法。教師可隨時隨地對幼兒一日生活各種活動的具體參與情況、表現力以及表達力在微信群上加以推送,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激發家長對孩子的呵護與陪伴意識,從而最大限度彌補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缺乏親情互動以及溝通交流的瓶頸問題,切實抓住源頭問題加以解決,從而提高家園共育質量。
五、尊重幼兒個性,讓家庭教育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不少欠發達縣區的家長常常忽視對幼兒的心理訴求,幼兒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也得不到尊重與信任。鑒于這種情況,幼兒園及時對家長進行科學指導。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成長以及發展需求,為家長制訂一些指導計劃,既要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還要認識到對于幼兒的一些無理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既要保護、尊重幼兒的天性與個性,也要及時教育。糾正幼兒的一些無理要求和不良行為。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具體特點,幼兒園則要針對幼兒的一些不良習慣和意識,創設各種集體勞動、趣味運動等的教育內容,讓幼兒在充足時間中完成感興趣的事情,逐漸培養其良好的行為以及道德品質。而作為家長,則需要與幼兒園的教育保持同步,才能真正使幼兒的權利得到尊重,需求得以滿足,品德以及良好習慣得到培養,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總之,欠發達縣區幼兒園開展家園共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關鍵就在于家園之間要加強溝通與聯系,拉近距離,共同施策,促進幼兒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夏晶晶.家園共育 攜手同進[J].教育教學論壇,2014(20).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貧困縣區幼兒園多途徑開展‘家園共育的探索與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10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