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瑞琴
摘 要:為了讓鄉土民間文化與幼兒園課堂教學更好地結合,結合幼兒特點和當代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究了鄉土民間文化在幼兒課堂的滲透策略,得出幼兒園教師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幼兒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去尋找適合的鄉土民間文化內容在課堂上進行滲透。
關鍵詞:鄉土文化;民間藝術;幼兒;文化滲透
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應該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強調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從小感受祖國文化的優秀。這就要求各個幼兒園不斷挖掘地域優秀文化,并將其運用到幼兒教育之中。讓孩子從小接受優秀鄉土民間文化的熏陶,從微觀上來說,可以培養孩子對文化的感知能力,提高其文化審美;從宏觀上來說,有利于培養孩子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為我國文化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源泉。
一、挖掘地域文化,結合幼兒特點進行融合教學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呈現出了一派新的局面,尤其是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新媒體教學成為教育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較小,對于新鮮的事物很感興趣。這就要求幼兒園教師根據幼兒特點打造趣味課堂,以吸引幼兒投入課堂并在課堂上學有所得,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可以為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做出貢獻。在讓幼兒學習鄉土民間文化時,教師可以利用包含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元素的教學課件PowerPoint帶領幼兒進行鄉土民間文化的學習。
如皮影戲,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在2011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隨著時代的發展,發揚傳承皮影戲的人越來越少,它由一種民間生活常態變成了更加高級的文化記錄,讓該文化走進幼兒園課堂,對文化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使用傳統的上課形式為幼兒介紹皮影戲,顯然是難以發揮熏陶作用的。教師可以選擇視頻教學,為幼兒播放皮影戲的代表作之一《西游記》,再加上簡單的介紹。無論是教學形式還是皮影戲表演的內容,都符合幼兒的趣味需求,有助于幼兒在腦海中對皮影戲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侗族大歌,流行于我國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侗族聚居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同時也是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幼兒教師可以采用音頻、視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幼兒感受侗族大歌的魅力。如果是侗族聚居區及其周圍的學校,幼兒教師還可以帶幼兒實地體驗侗族大歌和精美的民族服飾的魅力。
二、循序漸進學習鄉土民間文化,生成幼兒園特色課程
一種鄉土民間文化往往是經歷了多個朝代的變遷,經歷了多代人的不斷完善,從形成到成熟再到傳承發展的過程,是豐富而漫長的。這也意味著,學習鄉土民間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積月累慢慢學習感悟的。再加上幼兒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有待提高,對鄉土民間文化的學習則需要更長的時間。為了將幼兒的鄉土民間文化教育落到實處,為了讓優秀的鄉土民間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幼兒園可以將鄉土民間文化設置為一門特色課程,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確保幼兒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鄉土民間文化。
如剪紙,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同時也是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藝術。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習的人主要是農村婦女,年輕人并不重視它的傳承。幼兒園可以將剪紙從美術課堂中抽離出來,單獨設置成一門特色課程,讓幼兒可以更加深入地學習剪紙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從簡單到復雜,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將剪紙單獨設置成一門獨立的課程,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第二,可以促進剪紙藝術的傳播。
又如花燈,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于漢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歷代花燈的制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每到元宵節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花燈就會掛滿街頭,五彩繽紛,熱鬧非凡。但是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來越多西方的節日傳入中國,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及其習俗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節日氛圍大不如前。幼兒園可以在某一學期開設一門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中心主題的課程,給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講授一些傳統節日文化及其習俗,如果具備充足的條件,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制作傳統物件,如花燈。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而制作傳統物件可以引導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二者結合,可以有效提升課堂質量。
三、將鄉土民間文化融入主題活動中,豐富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
幼兒十分活潑好動,他們總是手腳不停地變化姿勢和活動方式。如果要求他們安靜地坐一會,很快就會有倦意的表現,如果此時讓他們自由活動,一個個立即又生龍活虎一般。考慮到幼兒好動的特點,幼兒園往往會設置更多的主題教育活動,以順應幼兒天性的方式達到滲透鄉土民間文化的教育目標。
幼兒園的主題教育活動屬于實踐范疇的活動,鄉土民間文化也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文化,二者共同具備實踐屬性,使鄉土民間文化在幼兒園主題活動中的滲透難度大大降低。與此同時,將鄉土民間文化滲透進幼兒園的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可以有效豐富主題活動的內容,增強幼兒的實踐興趣,二者是相互促進的。
如民間的蠟染技術,作為流傳千年的民族傳統手工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源遠流長,隨著繼承蠟染技術的后人越來越少,蠟染技術在2006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幼兒園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向幼兒展示蠟染的制作過程,給孩子們展示精美的蠟染工藝品,并帶領幼兒嘗試動手制作蠟染工藝品。但考慮到蠟染技術的復雜和低效,幼兒園教師可以選擇最簡單的一道工序,帶領幼兒一起制作。幼兒的動手能力有限,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自由制作物件。在這個實踐制作的過程中,既讓幼兒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又給幼兒以發揮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