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璐
摘 要:在幼兒教學中,體育區域活動體現出了針對性、自主性、靈活性的特點,對場地和時間的要求也很靈活,主要是對幼兒的興趣愛好加以重視。從體育活動區的劃分、材料投放以及使用等方面探討如何科學組織體育區域活動,使幼兒在活動區域內利用活動鍛煉材料進行體育訓練,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關鍵詞:體育區域活動;材料投放;實踐指導
在學前教育中,區域活動是兒童自愿自發參與的一種體育鍛煉活動。在體育區域活動中,重要的一個活動條件是活動材料。操作材料的科學投放不僅可以促進兒童運動功能的發展,還有助于培養兒童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推動體育區域活動的不斷發展,滿足我國教育教學的要求[1]。
一、小班幼兒體育活動區材料投放
(一)圍繞教育目標,科學投放材料
幼兒教育階段開展體育鍛煉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通過擺放教學材料來實現體育鍛煉,能夠充分地發揮出體育功能。同時,在幼兒活動區進行材料投放,能夠對幼兒的游戲行為和思維發展起到引導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體育活動區域投放材料時,要綜合教育目標進行合理投放,促使體育區域活動能夠科學、有效開展,以達到體育區域通過科學的材料進行活動的目的。舉例來說,為了促進“裝扮新年樹”體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將攀爬定為主要的活動目標,將體育活動區內的銀杏樹當作年樹,并用禮品裝飾年樹,樹下放了兩個梯子,然后讓幼兒自主選擇梯子去攀爬年樹,并且讓幼兒將禮物系到樹枝上,完成樹木的裝飾活動。在這個裝飾樹木的活動過程中,幼兒通過攀爬和捆綁禮物,能夠鍛煉他們的協調能力和肌肉力量。由此可見,教師開展體育活動是圍繞教育目標來合理投放材料,是幼兒體育活動科學性的有力體現。
(二)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投放材料
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動力。如果教學內容是幼兒所感興趣的,那么會主動地激發起幼兒學習和參與活動的激情和欲望。幼兒在參與體育活動中的積極態度以及良好的行為傾向,是促使學生進行高效體育鍛煉活動和各方面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保障。因此,教師要充分地尊重幼兒的情感體驗,保證幼兒在參與體育活動中始終具有較強的參與意識。例如,教師讓幼兒將吸管切割成不同的小塊進行手工制作,請他們為參加宴會的人制作項鏈,這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吃飯的時候幼兒特別開心,這是由于水果能為他們帶來很多話題。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在美工區域將水果變成玩偶,在語言區域將玩偶放一起編故事,并穿上從外面摘下的樹葉做成的裙子。教師通過認真觀察,會將幼兒的興趣逐漸融入幼兒的學習、生活中,并不斷推動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提供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分析發現,我們每個人的智力結構都不同。幼兒的發育速度不同,他們的差異也較大。那么教師在體育活動區域內投放教學材料,要充分考慮到幼兒之間的差異性,根據幼兒能力和特點的不同,而選擇投放不同的活動材料。這些區域性教材為幼兒提供了較多的選擇,使每個幼兒都可以在一定的環境中鍛煉成長,并通過學習鍛煉,逐步完善、提高自己。
二、區域活動教師的指導
(一)暗示性指導
在體育活動過程中,當教師發現幼兒不了解所投放材料的性能,或不知道操作方法猶豫不決時,可以進行暗示性指導。例如,幼兒做漢堡時,容易將操作的材料放滿整個桌子,教師指導幼兒要按順序拿做漢堡的材料來制作:首先是在第一層面包上涂雞蛋放好,第二層面包包上生菜,然后在面包上撒上芝麻,最后把整個漢堡放在盤子上。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采取了不直接介入活動,但主動進行指導的方式,使幼兒活動得以順利完成。
(二)教師選擇合適的時機引導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得出結論,如果在教學活動中過早地向幼兒提問,那么幼兒就會失去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如果教師向幼兒提出的建議時間較晚,那么幼兒有可能會直接放棄探索。為什么幼兒拿到教學材料后不知道如何開展活動呢?這是因為教師在投放材料時沒有考慮到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實踐意義,更是缺乏相應的指導。那么在什么時候對幼兒進行指導最合適呢?筆者認為,當幼兒進行探究活動時,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認可,有必要進行干預。當幼兒需要幫助或遇到困難,出現爭吵、停頓或放棄活動時,教師必須及時介入。在裝米粒活動中,教師制訂了游戲規則,當得到積極響應后,幼兒才發現直接裝需要太長時間,容易引發幼兒厭煩。所以,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使用輔助材料來裝,可以選擇使用吸管、漏斗、勺子等,讓幼兒體會哪種方法最好,幼兒從中獲得了一種成就感,就會產生繼續嘗試的意愿。
綜上所述,幼兒園小班區域游戲活動材料蘊含著較豐富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在體育活動材料投放時,應當結合具體的情況,從材料投放的科學性出發,從體育教學的實效性出發,充分利用材料,進行科學的教學,從而推動幼兒教學活動的發展,實現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2]。
參考文獻:
[1]李映.淺談幼兒園小班區域游戲活動的指導策略[J].現代交際,2020(6):209-210.
[2]張小容.淺談幼兒園小班活動區的設置與材料投放[J].家庭生活指南,2019(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