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花
摘 要:“游戲”不是指“玩耍”的活動過程,也不是簡單地指一種娛樂活動的形式,它代表的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理念。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也并不是意味著將一切活動都變為游戲,或是額外增設游戲課程與增加游戲時間。在此,從游戲精神的內涵與外延出發,探究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踐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關鍵詞:游戲精神;幼兒園課程;實踐化
當代幼兒的教育應重視游戲的價值,充分把游戲精神融入幼兒園的課程實踐中。現代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意蘊:第一,在幼兒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充分保證幼兒自由活動的游戲時間;第二,幼兒園課程應具有愉快、自主與創造等游戲精神;第三,要在最大限度地達到幼兒園課程教學活動的游戲化。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游戲精神
關于“游戲”的概念及其界定,一直都是世界各國心理學界與教育學界十分關注的話題。在我國古代的教育觀念中,“游戲”被理解為玩耍、嬉戲,是一種揮灑天性的娛樂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不嚴肅、不莊重的態度。而在英語語言環境中,游戲的詞匯是“game”,或是“play”,從“play the piano”與“play football”等詞組搭配語意上來說,“游戲”也包含著從玩耍中獲得知識和學會技能的意蘊。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與心理學家杜威認為游戲是幼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戲是幼兒最為基本的活動,具有其獨特的社會屬性,游戲于兒童,不僅是身體活動與心理活動的需要,還是認知活動與社交活動的需要。
(二)幼兒園課程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幼兒園的活動過程就是一個文化過程,幼兒園課程是指在人類世界的整體文明中,選擇適合幼兒接受學習的部分,立足于各時代教育背景與教育觀念發展的基礎上,加以適當改造,使之符合幼兒的教育發展實踐。幼兒園課程的意義與價值在于承襲人類傳統的優秀文化成果塑造幼兒,該課程的核心要義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健全幼兒的身心與人格發展。
二、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問題所在
(一)課程游戲過于形式化
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幼齡兒童所表現出來的游戲態度比游戲本身更為重要,游戲是一種讓幼兒通過該類活動實現審美與愉悅的體驗,不帶有任何的功利性,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最終指向也是開展純真、動感的成長活動。但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某些幼兒教師容易忽視課程開展的游戲精神,把幼兒課程當成一種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來完成,讓本來輕松愉快的課程實踐變得任務化。甚至有的幼兒園將幼兒課程框架化,要求幼兒教師在規定時間內必須要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與課程目標,更甚者將之納入教師的年終考核中,導致幼兒教師為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對幼兒園課程的游戲精神置若罔聞,或是當成一種形式放置一邊,忽略了幼兒在教學活動中能否獲得游戲性的、愉悅的情感體驗。
(二)游戲內容過度飽和
幼兒教師在課程游戲化中應選擇合理的、幼兒接受度較高的活動形式來吸引他們的興趣,提高幼兒的活動參與度。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情況下幼兒園課程活動的內容都極其無聊乏味,沒有起到啟發幼兒天性的作用,缺乏趣味性與靈活性,導致幼兒在參與活動時積極性不高,容易產生疲倦感。當前的調查研究發現,幼兒園課程游戲的活動形式比較單一,內容也比較單薄。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內容大部分來自課本大綱和教材,對教材以外的活動形式與內容的選擇較少。
三、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實踐策略
(一)深化課程游戲化的理念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指的是將游戲的精神、理念融入幼兒教育教學課程中,采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玩耍是幼兒的天性,用游戲化的方式來引導幼兒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符合幼兒的認知模式與理解能力的發展規律。幼兒只有在真實的活動體驗中,才能感知到事物、事件等發生與發展的經過,從而獲得相應的知識與技能,所以,將游戲融入幼兒園課程是十分有必要的。與此同時,幼兒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遵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有效地引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二)創建健康的物質環境
立足游戲精神的幼兒園課程活動有賴于一定的物質基礎,在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建過程中,應注意其科學性、適宜性與健康性。首先,涉及游戲材料的投放。幼兒屬于自我保護能力極弱的群體,因此,幼兒園必須嚴格把控游戲材料的質量與數量,降低應用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的風險性。
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既能豐富幼兒的實踐體驗,又能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開發想象力與創造力。以游戲為中心樞紐來開展教育活動,優化幼兒成長的環境,從而提高幼兒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果,為促進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花嘉奇,馬麗枝.幼兒園課程游戲化中游戲精神的探索與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21(2).
[2]張燕萍.立足于游戲精神的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踐探析[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