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

冬去春來,冰雪開始消融,東歐平原逐漸變成充滿生機的綠色世界。一陣暖風吹過,青草隨風搖擺起來,形成一道道綠色的“波浪”。30萬年前,這里是巨獸的家園。
平原上有兩只巨大動物的身影,它們是高大壯碩的雄性板齒犀。這兩只板齒犀相對而立,不斷從鼻子中發出隆隆的咆哮聲。從外觀上,可以明顯判斷出其中一只板齒犀很年輕,另一只則經歷過歲月的洗禮——它的面部和大角上滿是傷痕。這些傷痕是與同類搏斗時留下的。
這片草原是這只年長的板齒犀的傳統領地,它已經在這里生活了很多年,而每年都會有其他板齒犀前來挑戰。現在,它面前這只年輕的板齒犀是今年春天的第一個挑戰者。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地,年長的板齒犀已經做好了戰斗準備。在警告無效的情況下,它對入侵者發起了直接攻擊。
只聽見“哐”的一聲悶響,兩只板齒犀的腦袋撞到了一起。它們用大角側向撞擊和壓迫對方,而不是用角尖去刺殺,畢竟同類間的較量沒有必要爭個你死我活。從搏斗的狀況看,年長的板齒犀顯然占據優勢,因為它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發力壓制對方。在年長的板齒犀的持續壓迫之下,年輕的板齒犀敗下陣來,向后退了幾步,然后轉身跑掉了。
對年長的雄性板齒犀來說,這次搏斗僅僅是一次練習。今年的春季和夏季,它不知道還要面對多少同類的挑戰呢。
板齒犀的化石最早發現于廣袤的西伯利亞原野。冬去春來,融化的冰雪之下露出了奇形怪狀、個頭很大的骨頭。18 世紀的俄國貴族對這些骨頭有著特別的收藏偏好,其中不乏位高權重的大貴族。女公爵達什科娃就是其中之一。
經過多年的收集,達什科娃已經擁有了相當豐富的藏品。作為一個思想開明的貴族,達什科娃不滿足于得到更多骨頭,她會將一些藏品捐獻給科研機構。達什科娃將一塊巨大的下頜骨捐給了莫斯科大學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這塊下頜骨到底屬于什么動物?這難住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1808年,博物館名譽館長、德國生物學家約翰·費舍爾·瓦爾德海姆來到莫斯科。看到那個巨大的下頜骨后,敏銳的他注意到下頜骨上的臼齒與犀牛的臼齒很像,而且外形很像板子,于是將擁有這種下頜骨的動物命名為板齒犀。
隨著越來越多的骨骼化石被發現,人們更加了解板齒犀:這是一種生活在260萬年前至5萬年前的史前犀牛。

板齒犀不僅體形巨大,腦袋上還長著一個高高聳立的大角,其長度足足有兩米!與許多雙角犀牛不同,板齒犀的腦袋上只有一個角,它的生長位置相當于雙角犀牛后面的那個角的生長位置。也就是說,板齒犀的大角長在了頭頂上,而不是長在鼻子上。
板齒犀為什么會長出如此巨大的角呢?古生物學家認為,大角有三個作用:第一,用于防御,作為反擊其他肉食動物的武器;第二,用于同類間的打斗,特別是在爭奪配偶和領地的時候,大角就成了同類之間一較高下的工具;第三,用于清雪,在寒冬來臨時方便尋找積雪下的食物。
犀牛是現今體形第二大的陸生脊椎動物,僅次于大象。白犀牛是現存最大的犀牛,其體長約3.8米,肩高約1.8米,重約2.5噸。但若和板齒犀站在一起,白犀牛就像小孩子站在大人旁邊一般。
成年板齒犀的體長超過5米,肩高可達3米,體重可達5噸,超過了已知的任何一種犀牛。說板齒犀是體形最大的犀牛一點兒也不為過。
為了支撐大角,板齒犀的腦袋很大,脖子短而粗。板齒犀的身體壯碩如小卡車。板齒犀的四肢并不長,但相當粗壯,完全有能力進行短距離高速奔跑,運動能力比看上去要強得多。為了抵御北方的嚴寒,板齒犀體內囤積著厚厚的脂肪,體表還披著長長的毛發。

板齒犀獨特的外形與今天的犀牛迥然不同,它的起源一直是一個謎。讓我們自豪的是,這個謎團最終被中國古生物學家解開了。
在甘肅省的臨夏盆地,一塊頭骨化石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注意:頭骨上有一個大大的鼻角,位置向后靠近頭頂;鼻角上方還有一個小小的額角。中國古生物學家于是將這種動物命名為中華板齒犀。
中華板齒犀很可能是板齒犀的直系祖先,其腦袋上后移的大鼻角與額角最終融合成一個獨立的大角。這構成了板齒犀的演化軌跡。中華板齒犀生存于700萬年前的北方草原,當時的氣候比今天要溫暖濕潤。后來,冰川期來臨,這些大犀牛長出長毛,以適應變冷的氣候和環境;同時向外遷徙,一直遷徙到了西伯利亞和歐洲等地。
因為寒冷氣候而崛起的板齒犀在5萬年前消失了,那時冰川期還沒有結束。早前,古生物學家將板齒犀的滅絕歸咎于人類的獵殺,而最新的研究卻顯示,造成板齒犀滅絕的罪魁禍首是一場巨大的火山噴發。
7.3萬年前,蘇門答臘島上的多巴火山突然噴發,這可是2000萬年以來地球上發生的最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這次火山噴發直接造成全球氣溫的下降。
大降溫將北方的草原變成了冰原,對大型動物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許多巨獸因此滅絕,其中就包括板齒犀。板齒犀的巨大體形讓其在生存競爭中占有優勢,而當災難降臨時卻成了拖累,最終將它拖入了滅絕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