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行

風信子秋季生根,早春出芽,在3—4月開花。風信子其實還有一些很好聽的別名,比如洋水仙、西洋水仙、五色水仙。不過,風信子不是水仙科的,而是風信子科植物。
風信子是栽培歷史悠久的植物之一,早在16世紀就有了栽培記錄。風信子的花色最早以藍色為主。如今,人們已經培育出眾多的園藝品種,風信子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商品花卉之一。
風信子在國內很受歡迎。但是,你知道嗎?它其實是地地道道的外來物種。
風信子的原產地為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等西亞國家和地區,后來受到荷蘭人的喜愛,逐漸成了歐洲大陸上的“新寵 ”。
大約在19世紀中葉,風信子自歐洲傳入日本;20世紀20年代前后,風信子走進了中國。
風信子的園藝品種約有130種,主要分為“荷蘭系”和“羅馬系”兩類。荷蘭系風信子多數每株只長1 支花梃,體勢粗壯,花朵較大;羅馬系風信子多是變異的雜交品種,每株能生2—3支花梃,體勢幼弱,花朵較小。
國內市場上,我們看到的風信子基本上是荷蘭系品種。

市場上售賣的風信子,通常是一顆顆光禿禿的種球,需要我們買回家耐心培育才能開出一串串花朵。這圓圓的種球到底是植物的根還是莖呢?
鱗莖是一種變態莖。具有鱗莖的植物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百合花、水仙花、蔥、蒜、韭、洋蔥等。
鱗莖的頂芽長在鱗莖中心頂部,可發育為風信子植株的地上部分;側芽長在各鱗片狀葉子的葉腋內,稱為子鱗莖。子鱗莖發育成長,最終長成為新的鱗莖。
風信子的鱗莖內貯藏著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水分。這些營養物質和水分不但可以讓風信子適應干旱炎熱的環境,還可以滿足風信子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風信子不一定非要種在泥土中,只要有水分,風信子就能生長。這也是許多人選擇水培風信子的原因。

有一次,在植物園里游覽時,我看到花匠正在種植風信子的種球。我好奇地前去觀看,還拿起一個種球仔細觀察。正當我打算把種球外面干皺的鱗片剝掉時,花匠阻止了我。
花匠說,風信子的種球是有毒的,他們拿種球的時候,都會戴著手套,稍有不慎就會過敏。有一名小花匠因為沒有注意這個問題而導致過敏,臉腫得很厲害。
風信子開花時,會散發出陣陣濃郁的香味。不過,這香味也會給人們帶來麻煩——風信子的花粉中含有芳香性的酮等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少量吸入,人體可以通過代謝將它們排出體外;長期吸入,就會影響身體健康。對花粉過敏的人,最好不要在居室內擺放這類芳香濃郁的花卉植物。
在欣賞風信子的美時,也不妨去探究一下風信子名稱的由來吧,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