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士欽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琵琶的制作已經進入到一個準數據化、求規范操作的大生產階段,從全國每年的琵琶生產數量來看,龐大的制造廠家群體需要一個交流技藝、提升研發能力的平臺,更需要一線工匠師傅們的經驗。筆者從生產實踐體會出發,結合生產規程的研發過程,細致地將琵琶生產的排品操作規程做出階段性總結和建議,為完善排品工序的操作規程,做出積極的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琵琶生產? 操作規程? 排品工藝? 產品調試
琵琶制作中的排品也稱調品,是建立舒適手感、保障琵琶音準的關鍵工序。
筆者作為生產一線的工作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結合自身崗位,組織并參與各項研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體會。本文將結合筆者的生產實踐,拋磚引玉,就琵琶生產中排品的操作規程和后期調試的相關事項進行探討,意圖使實踐經驗能在琵琶精品的生產中,對提升樂器品質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琵琶排品的操作規程
琵琶由琴頭、背板、音板、琴軸、縛手、琴弦、相、品等主要部件組成。每個部件都有特定的結構作用。近年來,這些部件逐漸轉為流水線生產,即數據化生產。每個部件的設計尺寸均可準確無誤地生產出來,為琵琶琴體構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琴體結構完成之后,就進入了稱為“排品”的工藝流程。在樂海樂器公司琵琶生產流程中,排品工序細分為拴弦、開弦槽、刨品、排品、打磨、拋光、粘品、調試等幾個步驟。
為完善琵琶排品的操作規程、把控琵琶產品質量,我們從細節入手,提出每道工序的操作規程。
琵琶拴弦的方法直接影響琵琶演奏狀態的穩定。一般來說,人們習慣把琴弦帶弦扣的一端固定在琵琶縛手上、另一端直接纏繞在琵琶琴軸上。因整體操作及外觀無明確的技術要求,經常會因手法差異出現問題。例如,弦扣打得逛量太大,琴弦拉緊后容易松動打滑,影響音高穩定,影響正常演奏與技術發揮。為此,專門制定拴弦操作規程顯得十分必要。
1. 打結操作
栓弦前要分別完成琵琶四根琴弦在琴弦弦套處打結。打結的方法是:弦頭穿過弦尾端的鋼套,把弦套縮成直徑3.5mm左右的圈套;一只手抓住鋼套,另一只手用鋼扦插入鋼套內擰三圈即可。琴弦打結擰的圈圍大小也非常重要,或大或小都會影響上弦的進度與質量,手法過硬則容易斷弦。因此,規范的打結要成橢圓形狀,圈圍長10mm左右,其目的是防止琴弦打滑松套,提升琵琶琴弦纏繞的穩定性。
2.縛手栓弦
琴弦打結后,弦頭從縛手的底端穿過縛手的弦孔、并穿過打結的弦套后,將琴弦固定在縛手弦板的前端,拉伸琴弦并鎖緊弦套,以防滑動。
3.琴軸栓弦
在琵琶琴軸掛弦的中心位置上用1.5mm的鉆頭打好栓弦孔,然后用長度100mm粗度1mm左右的棉質線作為琵琶栓弦的引導線,穿過栓弦孔打死結。(棉質引線有固定琴弦,防止琴軸打滑、倒軸、脫弦的作用)把琴弦的另一頭在引線封閉套上打結,然后轉動琴軸把引線旋緊,以此類推拴好四根琴弦。注意拉緊琴弦時要理順四根琴弦的線路順暢,無折彎現象。屆時檢查二三四弦的纏弦外皮是否有破損現象,及時更換。
實踐證明:正確的打結方法使琵琶上弦后發音干凈、無雜音,穩定性好。如不栓引線直接把琴弦纏繞在琴軸上,可能會有雜音、琴弦打滑等現象。
4.山口開槽
山口開弦槽的深度、寬窄形狀都會影響琵琶張弦的質量,也會影響琴體外觀美感和演奏。譬如,弦槽過寬,演奏時拉揉琴弦會出現琴弦在弦槽內擺動、滑落;弦槽淺了,在大力度演奏時琴弦會彈出弦槽,且無法歸位,使弦與弦的間距產生誤差,影響左手的演奏效果;弦槽深了,琴弦的振動受到制約,空弦共鳴差。因此,開山口弦槽的關鍵是要把弦槽開均勻,槽形整體就像一條倒置的豬尾巴,擱弦點要結合嚴密。成人的琵琶山口弦槽總長為27mm,弦與弦的間隔平均分為9mm。弦槽要順直,無重疊棱角。
二、刨品規程與注意事項
1.品料選擇
琵琶品由天然毛竹精細制作成型。琵琶演奏按弦觸品是將琴弦振動的聲波傳導至音板,使音板與背板產生共振。琵琶品的選材尤為重要。通常是兩至三年的毛竹比較嫩,密度小、傳導快、反應靈敏但不耐磨,壽命短易損。不耐磨的品峰會出現磨損凹陷,形成演奏打品出雜音的隱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演奏效果則要換品。換品對琵琶音板是一種傷害,會造成音板表面坑洼不平,影響琵琶的音色。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研發團隊嘗試選用5年以上的老竹子做品,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品的使用時間并使品的振動保持通透。5年以上的老竹其竹青、竹黃的密度比2~3年的竹子密度要大,其密度及韌性具有耐磨性。
2.等級適配
所有產品按等級選用品的制作材料。例如,樂海“海之尊”琵琶的品條選料等級標準是:選用50年左右的老扁擔、老炕沿經過精細加工,去除瑕疵后成為這一級別琵琶的品條,從而使樂海“海之尊”琵琶從通透性、振動均勻度上達到了最佳狀態。
3.品條標準制作
經研究考證,樂海樂器生產成人琵琶的品條標準數值(供參考),品峰和底部的寬度分別為:
1~6品? ?3mm/6~7mm;7~15品? 2.5mm/5mm;16~26品? 2mm/4.5~4mm
要注意品的底部過寬或過窄使琵琶音色發悶或尖銳,也會影響琵琶面板的振動量。當然琵琶品條制作有時會因琴而宜做出經驗性調整。
三、排品標準
排品的關鍵環節在于琴品排列的高低、長短、打磨等工藝。防止有掃品、剎音,雜音等問題是檢驗質量的重要指標。為此,樂海研發技術部制定有排品規程:
1.定音與誤差:排品之前要按老弦(四弦)到子弦(一弦)為序調好標準音高,隨時復查,保持誤差小于5音分。
2.品條光滑度:把刨制好的琵琶品條,用平開齒挫把品峰挫平、挫直,兩側挫圓滑,品峰呈圓弧形狀,再用240#、400#、600#砂紙依次把26根品條的品峰打磨成圓滑平直,光潔度要達到“不可辨加工痕跡方向”的工業標準。避免演奏中的拉揉雜音。
3.品差控制標準:品差是指相鄰品之間的高度差。制作標準規定琵琶六相相峰與琵琶琴弦底邊的垂直距離是4.5±0.5mm,不低于4mm。要避免出現掃相和大力度演奏時出現的沙音現象。但是如高于5mm時會按弦手感偏硬,甚至導致演奏按音不實,影響琵琶的音質、音色。調式標準是:
①品高。當琵琶六相相峰與琴弦的垂直距離是4mm時,那么必須保證排品到六品的時候,六品品峰與琴弦之間的垂直距離尺寸是6mm,排到15品時,15品品峰與琴弦之間的垂直距離尺寸是7.5mm;六相到六品的品差是2mm;六品到十五品的品差是1.5mm;各品條間的品差一定要均勻。
②外觀。從整體上看琵琶品要排成一弧線、第12~13品為最低點,過了這個品條后品條的高度會逐漸增高。
③質量。在保證不掃品的情況下一定要保證手感舒適,觸品時要使弦的張力穩定,使琴弦得到充分的振動;要保證品垂直于琵琶的音板表面,使品的底部和面板接觸點相吻合,無空隙。
四、品條打磨與拋光
1.品條倒角打磨
品的倒角是指我們把品條的兩端品峰用平板銑挫成圓滑角的操作工藝。在倒角的過程中不要傷到已經排好的品底部,因品的底部損傷后會影響品的粘合,影響品的穩定性。注意倒角不要過大,26個品的R角要大小一致,保證其R≤5mm。品的打磨是用240#、400#砂紙把品端兩側打磨成圓滑一致,外觀不允許有紗布痕跡。
2.品條拋光
拋光是把打磨的琵琶品條用白棉布輪、打白拋光蠟,把品條的各個端面均勻地拋一遍,但不要拋到品的底部使其沾蠟影響粘合。然后再用紅拋光蠟把品條再拋光一遍。紅拋光蠟主要是給品上色,使品有光澤和亮度達到最佳狀態。在拋品時還要注意每隔三、四個品就要打一次蠟,這樣拋光的方法使品條既光亮又不會因拋光造成品條變型。
4.粘品環節
注意細節處理的事項:
①粘品時,首先要“揉弦”。制作中的“揉弦”是指用絲綢或棉布料夾住每一根琴弦,適當用力把琴弦抻拉幾遍,使琴弦的張力達到最佳狀態。揉弦時要把琴弦外皮上的雜質都擦掉。揉開后的琴弦聲音干凈、雜音少。
②穩定琴弦。琴弦定成標準音高后,使琴弦張力達到最佳狀態,不易回弦,伸縮量會減小到最低以保證品的音準。當四根琴弦的和諧度達到最佳狀態時,琴弦振動最佳。
③消除誤差。琵琶的排品“若要品準要弦先準”,琵琶四根琴弦調準再排品是最基本的標準,改掉只調一根琴弦就開始調品的不良習慣。
④品底清殘蠟。粘品前要把品的拋光蠟擦干凈,避免底部有殘留物導致品差出現。
⑤品象調直。拋光竹制品的時候會出現品彎曲的現象,要把每一根品輕輕地用力調直,保證品的外觀整齊條順。
⑥粘品定序。粘品時要確認品的順序,分清每一根品的左右方向,按排品時的序號依次排好。品的序號用碳素筆寫在每一根品靠一弦的一側(外側)底部。嚴防顛倒序號,造成返工。
⑦粘品操作。粘品的關鍵是把每個品的品底向上,然后用一根較細的竹簽把品底均勻地涂好鉛筆膠。注意涂膠涂勻,不要過多。膠多了會溢至品底外側影響外觀,涂膠少了則影響品的粘合。粘品時,左右手用力要適當,要從品峰部位垂直按下去。觀看品差時要用左手大拇指按弦。假如我們按弦有偏差,無論偏里和偏外都會有±5音分到10音分的誤差。假如我們按弦偏后了,與演奏中按品的力度不一樣,會導致品的音準有誤差。所以粘品時一定要粘得周正,不能出現歪擰的現象。
⑧品條檢查。粘品過程中始終要關注其底部與音板表面吻合嚴密的情況。品條粘不嚴實會出雜音,還容易掉品;粘品時還要經常校正空弦的音準,彈弦力度保持在PP的力度。彈弦的部位與演奏琵琶的觸弦點相同。
⑨校對音準。琵琶品粘好后要專門調整一下品的歪正,品不正會影響琴弦的音準。如果一至四弦出現音高或音低的狀況,要用每根弦的泛音校正其音準。同時要保證每組琴弦的和諧程度,不合格的弦、品都要及時換掉。用這樣的標準確保每把琵琶品位的音準合格。
五、出廠前調試
產品出廠前的調試稱為產品后期調試。琵琶的后期調試是指檢查外觀油漆、檢查品位音準,嚴查可能產生雜音的現象;還要檢查琴軸松緊度,杜絕琴軸打滑。一把合格的精品琵琶,調試后還需經過專家試奏審聽鑒定質量,合格后才簽發等級品質證書。
結束語
如果說,一個企業的產品質量就是生命,制作與研發就是保持生命力。那么,作為一線工匠,堅持產品質量就是崗位職責,就是為企業注入活力。筆者期望以文章形式總結琵琶制作經驗與同行交流,誠請同行就琵琶排品規程的制定與實踐提出新的建議。在完善生產流程的各項操作規程的構建工作中,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