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摘要:18世紀中葉長笛管體結構的發展,隨著作品風格、器樂演出形式、演奏家的演奏需求逐漸地向前改革推進。優秀的樂器制造家與演奏家的結合,使長笛管體結構的改革更加合理、規范化。指鍵的增加拓展了長笛的音域,樂器結構的改進提高了演奏性能及操作運用的便捷性。本文將從古典主義時期長笛管體結構、指鍵發展,以及對長笛管體結構的改革做出重要貢獻的樂器制造家進行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古典主義時期? 長笛管體結構? 指鍵? 研究
一、古典主義時期長笛管體結構的發展概況
自從巴洛克時期長笛管體結構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之后,長笛深受演奏家、作曲家以及樂器制造家的關注和喜愛。18世紀中后期隨著器樂作品、演出形式的增多,協奏曲、交響曲逐漸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器樂體裁。演奏技法的多樣性豐富了音樂作品的表現力,輝煌明亮的演奏效果成為了這一時期音樂風格的特點之一。樂器的使用性能隨著藝術風格、演奏家、音樂作品表現力的要求,不斷地改革向前推進。
古典主義早期的長笛管體結構,延續了巴洛克時期晚期的結構特點,通常有四個部分的管節相接合,另配有不同長度可更換的中心管節,通過管節的更換改變管體的有效長度,從而達到調節整體音高的作用。管體形狀為圓柱形的吹奏部加圓錐形的主體管,6個指孔分布在中心管節的上、下部,尾部管處附加一音?E鍵。由于各個管節長度的不同,每個管節音孔所開鑿的位置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管節的更換會導致長笛整體音準略有偏差,微調管體兩端可移動的塞子,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方法。大約在1750年后,長笛的管體頂端與末端幾乎都安裝了可移動調節的塞子,塞子部件的出現使長笛管體結構逐漸發生著變化,并且慢慢替代了早期運用更換不同中心管節改變有效管長的方法,從而進一步方便演奏者調整樂器整體音高及音程的偏差,使聲音能夠達到準確、諧和的音響效果。一些樂器制造家在長笛結構制作方面,延續了約翰·約阿希姆·匡次(Johann Joachim Quantz)的改革理念,在吹奏部與管體之間增加了一個可以移動的圓筒部,這個部件的增加為長笛調節聲音的準確性又多了一種可操作的方法。到了18世紀末期,倫敦著名的樂器制造家理查德·波特(Richard Potter)對長笛管體結構進行多方面研究,并加以創新性的改革制作。主要體現在根據長笛發音所需赫茲數的要求,對吹奏部及圓筒部的整體結構做了進一步的探究,通過用數字標記的方式,明確部件移出的位置、管子的長度及相對應的音高數值。其次對指鍵的形狀、密封墊的材料進行了設計和研究,這樣做的目的使演奏者更為清晰、準確地校準音高,使樂器可以獲得良好的發音效果,也是提升長笛整體聲音品質的主要方面之一。
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長笛的指鍵逐漸有所增加,英國和德國樂器制造家最先開啟這一領域的探究,在原有長笛結構的基礎上,對指鍵結構的創新、數量的增加以改善長笛演奏性能,并促使樂器進一步地向前發展做了相對應的改革。除了這些國家以外,其他國家并沒有太關注長笛指鍵增加的必要性,以及指鍵的增加對樂器后期發展的延展性。演奏者也不會因指鍵的缺失而放棄演奏,同樣運用一音鍵長笛的指法演奏著不同風格的樂曲,并進行著各種場合的表演。但是這種管體結構的長笛已不能完全滿足當時演奏的需要,會因指鍵的缺失導致交替指法頻繁出現,運指繁瑣而復雜,從而影響長笛聲音的準確性及音樂作品在演奏過程中音樂表現力的再現。18世紀中下葉最為重要的兩位樂器制造家——倫敦的理查德·波特和德國的約翰·喬治·特羅姆利茨(Johann George Tromlitz)為長笛指鍵、結構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兩位樂器制造家改革的長笛深受莫扎特和眾多演奏家的喜愛。
二、古典主義時期四、六鍵長笛的產生
古典主義早期長笛仍屬于單鍵、6指孔的樂器,?E閉孔鍵的產生可以使D調長笛獲得自然音階以外的半音,同時可以改善一個八度音階的均衡性,除此之外,獨立音鍵的產生可以獲得準確、明亮的聲音效果,改善樂器的使用性能。雖然一音鍵長笛的誕生,為巴洛克、古典主義早期長笛音樂作品風格發揮著它獨有的聲音魅力,但是仍然不能擺脫交叉指法的頻繁使用,這種結構的長笛已滿足不了當時演奏技法、音樂作品所需要的音樂表現力和準確的音高效果。
18世紀60年代由倫敦樂器制造家弗洛里奧·蓋德尼(Florio Gedney)和理查德·波特在原有一鍵長笛基礎上,經過多方面聲學研究確立音孔開鑿位置,在中心管節的上、下部各增加指鍵,研制出帶有四個閉孔式指鍵的長笛。指鍵分別由弗洛里奧·蓋德尼研制左手(LR4)控制的?G鍵,以及理查德·波特研制右手(RH3)控制的F鍵和左手(LR4)拇指控制的?B鍵。這些指鍵以獨立的形式安裝在管體上,不但能夠較為順利地演奏半音,而且還擔任備用指法的使用以及作為演奏技法中裝飾指顫音的角色,最關鍵它避免了交叉指法反復出現,提高了演奏指法的便捷性。
在四鍵長笛出現的幾乎同一時間里,一些樂器制造家延續了巴洛克時期長笛制作的理念,在尾部管處增加了兩個開孔式指鍵,分別為低音C和?C鍵。尾部管增加C鍵的提案早在1720年就有記載,當時除了英國以外的歐洲國家都較為排斥帶有低音域C音長笛的出現。原因:①樂器制造商認為C音增加導致管體加長,會破壞長笛音調的協和性;②習慣了當時長笛管體結構的模式,認為C鍵的增加會影響長笛管體的美觀性;③還有一些樂器制造商認為C鍵的增加,加大了制作工藝的成本,目的要節省開支。所以導致早期C鍵未能順利安裝使用在管體上,帶有C鍵的長笛也沒有被廣泛傳播運用。在他1752年的報道中,記錄了帶有C鍵長笛實驗制作的事實,直到古典主義中后期C鍵才確立安裝在長笛管體上。由于指鍵的增加要符合樂器結構、聲學的發音原理,尾部管的長度向下做了延伸,由此帶有?B、?G、F、?E、lowC和?C的六鍵長笛誕生。指鍵的增加不但拓展了音域,而且改善了指法及演奏技法使用的便捷性,同時豐富了音樂表現力。18世紀后期帶有四、六指鍵的長笛在英國非常盛行。
古典主義早期長笛指鍵的結構特點:鍵蓋形狀大多為正方形,這是與管體表面所開鑿的音孔形狀相吻合,鍵蓋內安裝了用動物皮革制作的密封墊,密封墊的材料是硬毛氈和皮革,通過膠水的粘貼使兩個物品組合而成。鍵柄的形狀呈花瓣或水滴狀,低音C鍵鍵桿的設計也是尤為的獨特和創新,拱形的鍵桿越過?C鍵既不影響音鍵的靈活運用,也起到了指鍵整體統一、美觀的效果。除此之外,開孔式音鍵的運用成為了長笛指鍵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它是通過手指按壓鍵柄,利用彈簧的作用使鍵蓋密合音孔從而獲得音高,這種開孔式指鍵成為了古典主義時期長笛低音區音鍵形成的固定模式,為之后長笛指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音鍵制作材料為鎳銀。
四、六鍵長笛的產生深受演奏家、作曲家的青睞,1778年莫扎特為長笛創作了《長笛和豎琴協奏曲K299》,1790年海頓為長笛創作了三重奏室內樂作品。除此之外,1780年長笛已出現在上述作曲家所創作的交響樂伴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