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蓓
摘要:語文教學始終繞不過對教材、文本的關注與解讀,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就是個例子”,而一般文選型語文教學更無非是基于“例子”教學生品出“那個”甚至“那些個”。從“例子”到“那些個”是學生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遷移,是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更是一種思維的提升。但是,語文課注重過語言積累與遷移,聚焦過課文朗讀與品味,何曾重視過思維能力呢?語文課如何把學生的思維之火點燃,既有語文味、人文味又充滿思維性?語文的整合閱讀教學恰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關鍵詞:思維提升;整合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學
引言
學生的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部分,課內閱讀主要是指針對教材文章的閱讀,這部分閱讀內容往往在課堂上進行,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完成。課內閱讀可以有效轉變學生學習態度,通過對課內文章的閱讀與學習,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同時在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時,他們的寫作技巧也會得以提高。課外閱讀主要是指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的課外文章閱讀,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來完成,也是造成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產生差異化的主要原因。教師可以通過優化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者之間的實際教學來提升教學質量。
1、小學語文整合閱讀方式
1.1話題式融合
這是以同一話題為邏輯,聚焦不同作家對同一談論內容在表達形式、結構形式、語言特色、主旨思想等方面的異同。如于永正老師的經典課例《卜算子·詠梅》:兩位詩人圍繞同一話題——梅花,寫出了不同的感受,一首細膩清新,一首豪邁大氣。學生圍繞不同的“梅花”閱讀思考,了解了“梅花”的文化意味,理解了詞的不同意義和別樣情感。
1.2體裁式融合
這是以同一體裁為邏輯,聚焦各類文體形式下的行文特色、章法結構等。小學語文教材體裁多樣,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可進行融合。以統編教材三下為例,圍繞寓言式文體邏輯,可將《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和《伊索寓言》中的《狐貍和葡萄》三篇文本融合,旨在關注古今中外寓言故事中不同的表現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其“小故事,大道理”特點。
1.3主題式融合
這是以同一主題為邏輯,聚焦不同的作家作品或文本材料如何表達同一主題,關注融合文本在表達、結構、主旨等方面的多元性、多元化。如孫雙金老師的《送別組詩》一課,以“送別”這一主題邏輯,將《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和《渭城曲》有效融合,關注了送別不同方式,如《贈汪倫》的“以歌相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以目相送”等。
1.4單元式融合
這是以教材的自然編寫單元為邏輯,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側重點不同選取文本予以融合。如對統編教材三上“祖國山河”這一單元,將《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和《美麗的小興安嶺》三篇課文融合,側重于引導學生探究發現該文本中共性的結構與寫法: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采取精讀一篇,帶學其他的策略,提高教學效率等。
2、小學語文整合閱讀教學措施
2.1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
學生的課內文章閱讀主要是通過反復朗讀、詳細分析、總結歸納等具體的環節來完成的,作為閱讀過程中的首要環節,朗讀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往往會出現閱讀興趣較低的問題,很難集中注意力進行文章朗讀,為了克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學生以個人形式進行朗讀是最簡單的閱讀方式,在實施過程中,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大聲朗讀,避免其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2.2整合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雖然課內閱讀在學生小學階段的閱讀過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不能僅僅依賴于課內閱讀,課內時間是有限的,課內容文章講解也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利用所有的課堂時間來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因此,整合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激起學生的課外閱讀熱情,讓其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實際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很多學生對于課外閱讀興趣低下與其自身的學習態度有關,部分學生很難認識到閱讀對于自身學習的幫助。教師可以先選擇一部分具有較強趣味性的內容,讓學生進行閱讀。當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時,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就會變被動為主動。
2.3通過閱讀彰顯單元的整體性,提升學生整體把握水平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幾篇主題、體裁、內容相似的語文教材能夠形成一個整體性的單元,通過閱讀,可有效地彰顯單元的整體性,讓學生通過單元整合閱讀,學習與掌握單元的整體性與個性化的知識內容,使學生能夠將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相互融合,充分體現單元整合閱讀的整體性特點。
總而言之,基于思維提升的整合閱讀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理念、新思路,它在教學內容、形式和目標上做到了“三突破”,在注重“群文”的基礎上更注重教學活動的思維與理性。同時,整合閱讀也需要廣大語文教育者有更開闊的整合觀、更扎實的實踐觀,才能給學生帶來更理性、更思辨的整合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永.基于深度學習的群文閱讀教學路徑探微[J].教學與管理,2019(14):36.
[2]黃宏偉.整合概念及其哲學意蘊[J].學術月刊,1995(9):16.
[3]魏宏森,曾國屏.試論系統的整體性原理[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58.
[4]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伍中友,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