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課是教師專業成長許多途徑之一,也是快速、有效的方法。研磨課的過程中通過評課議課可以讓教師從多個角度對教材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而且對課堂節奏、學生的預設也有更加有效的把握。我最近這段時間在科組的幫助下研磨的一節人教版二年級數學的“搭配”一課,下面是我在研磨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一、停留在教材表面解讀的初次教學
整節課在閱讀教材,教參后,安排了三個活動。
活動一:用數字卡片1、2、3擺不同的兩位數。
活動一中擺卡片,三種方法固定個位法、固定十位法、交換位置法板書出來,介紹了方法,小結出三種方法的規律:有順序、不重復、不遺漏。活動一由于都是利用板書的形式,讓學生邊說師邊寫,花費不少時間。
活動二:兩種食物搭配三種飲料,有多少種搭配的方法。
活動三:三個小朋友站一排排隊,有多少種方法。
在活動二活動三這兩個活動中,與活動一中的活動經驗建立起聯系。導致后面的活動僅僅只是活動。
在第一次試教完之后,板書亂且沒有建立邏輯關系。在課后收集學生完成的作品后發現學生掌握情況不太樂觀。課后教研評課中收集聽課老師的意見,整合反思發現,整節課僅僅只是停留在教材,而且僅是該課時的理解。缺乏從小學教材的知識結構出發,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二、理清教材知識點邏輯的再次教學
在第一次試教中發現的問題后,在二次試教前進行二次備課,結合評課教師的意見,重新回到教材,梳理小學階段教材中有關搭配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由于在一年級學生已經對如何“搭配”事物有了初步的認知,對這節課的教學做出調整。
活動一:用數字卡片1、2、3擺不同的兩位數。板書學生的其中一種方法并讓學生口述擺卡片的思路。其他兩種方法用投影的方式展示,緊接著小結這三種方法的共同點:先固定一個,再搭配其它。這三種方法意在引導學生有順序搭配出所有的情況,從而不重復、也不遺漏。通過一個擺數字卡片的活動喚醒學生舊知,探究如何去有順序的“搭配”出所有的情況,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鋪墊。
書中僅僅只是借助1、2、3三個數字為媒介,介紹交換位置的方法,但是留白太多,給予教師太大的空間去思考,結合教參,以及一年級學生對利用三個數字組成多少個兩位數這個知識點已經初步認知了,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設計這樣的活動,通過白數字卡片,喚醒學生的舊知,展示學生多種方法,得出在尋找搭配結果的過程當中利用“先固定一個,再搭配其它”這樣有順序的方式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在學生已經知道什么是搭配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感知怎樣去搭配。
活動二:三件上衣和兩條褲子搭配穿著的方法。在這個活動中,預設讓學生利用活動一中小結出的方法先固定一個,再搭配其它進行搭配穿著。通過先選擇上衣再選擇褲子,或者先選擇褲子再選擇上衣兩種形式,再次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搭配的知識。并且在這個活動學生操作展示后,引導學生用算式表示出搭配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到搭配除了擺一擺、連一連,也可以利用算式的方法。
有了活動一喚醒學生舊知后,接下來的活動二,讓學生體會搭配也有跟“位置”無關的時候,也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感知,搭配不單單是動手操作,也可以借助圖,與算式建立聯系。
活動三:數一數有一個頂點引出的四條射線的圖形中有多少個角。在這個活動開始前,先讓學生一起回顧一個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再讓學生動手數一數,在學生匯報完之后,教師利用課間,動態演示,讓學生更直觀的感知如何用“先固定最下的一條邊,再搭配其它邊。接著再固定第二條邊......”。
數角這樣一個活動,對于二年級學生剛認識角這個知識來說,能數出部分,但是通常會遺漏、重復等。但是有了前面兩個活動的鋪墊,讓學生學會有順序的“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數一數,同桌之間的交流,互幫互助,再結合課件的動態分步演示,讓學生借助“數角”這樣的活動對“搭配”這樣的知識更進一步的理解。
在這節課的設計的三個活動,既涵蓋排列的知識點,也涵蓋組合的知識點。難度是逐步遞增,每個環節都讓學生用“先固定一個,再搭配其它”這樣的思路,有了思路后,搭配的方法也是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最重要是要引導他們能有順序的把所有的結果都尋找出來,從中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而不是給予他們方法,讓他們通過練習鞏固知識。
三、借助研磨一課,反思自身不足
通過這次的磨課活動,雖然并不是比賽的磨課,但是對于作為一個新教師的我,打磨這節課的過程當中,讓我收獲許許多多,“備課”并不是僅僅的看教材、借助教參,而是需要從很多方面考慮:學生的學情、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了什么樣的鋪墊、通過這節課需要達到怎樣的效果,學生是否能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可以掌握知識等等。打磨一節課并不是簡簡單單的聽完一次課,反思,再修改就完事,是需要不斷的打磨。磨課是件“痛苦”的事,因為每次上完都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但是磨課又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有一個團隊在背后支持著,引領著。這樣在實踐當中去成長,是一件痛苦但快樂的事。
通過這樣的一個磨課活動,讓我充分的感受到好課都是打磨出來的,一節成功的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不斷的反思,修改,一次又一次的打磨,慢慢形成的一節課。
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鳧山小學 梁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