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專學校的小教專業,是當下不少幼專學校的現實存在,與普通小教專業學生在大致相同中存在不同。本文以“培養和涵泳幼專小教專業學生美學素養”命意,從“利用幼專校園美學資源,讓學生充分浸潤在美的氛圍里”“挖掘與高舉課堂美育元素,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提升教師審美素養,強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三方面進行分析與闡述,對現實教學中的美育素養培養和具有美育素養的小學語文師資培養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幼專 小教專業 美育素養 培養思考
“核心素養”概念,見于教育部2014年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強化了語文教學的四要義——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觀其四端,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與工具性特點,但其關鍵在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體現著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影響著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審美品位的確立和終身發展。
幼專的小教專業學生,是未來的小學教師,審美素養培養既關乎他們的發展,還關乎小學生的審美素養,鑒于此,提升其審美素養應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是利用幼專校園內外的美學資源,讓學生充分浸潤在美的氛圍里。
幼專院校,學生主體是幼教師資。為培養學生的幼教情懷,校園環境的美化與教學及活動環節的美育是被特別強調與突出的。作為身在其間的小教專業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浸潤其間,充分感受和融入美育創造的各環節——唱歌跳舞,繪畫彈琴,研習書法,品鑒茶藝,朗誦演講,研究心理,跑步打球……讓他們在其間快樂成長,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審美素養。就我校學生而言,還有設計別致校門涉及的美學與人文資源可以充分利用:校門兩邊,各以“三本書頁側面的寫意造型”命意,每一冊頁各鐫刻著中國古代儒家強調的“禮、樂、射、御、書、數”中的一字,合起來就是古代教學中提倡的“六藝”,這個別致的設計,將中國儒家思想的光芒刻在校園的門楣上,給教學和學生的發展指明了一個方向。作為教師,要首先在教學思想和行為上與之契合,再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引導學生將這“六藝”隱含的做人求學標準深勒于心,落實于行,全身心地投入校園的美育環境,讓自己在感受美中發現和創造美,具有美育的自覺與自省,并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美學素養。另外,也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比如我市是全國聞名的石牌坊之鄉,帶著學生徜徉在立體史書,感受“功德坊”“樂善好施”“政通人和”等的厚重內涵,感受書法的剛勁雄健,品悟故事的真善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審美情趣。
二是挖掘與高舉課堂美育元素,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培養小教專業學生的審美素養,主陣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以語文教材中的優秀作品為載體,如大學語文、普通話、兒童文學、現代漢語等課程,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通過閱讀和品味,感受語言魅力,沐浴情感甘露,品鑒思想與力量,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讓學生受到情感砥礪,領悟人生哲理,并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美的發現、表達和創造,形成富于自我的審美能力和意識,最終養成一定的審美品位和情趣。
以生動鮮明的形象,創設教學情境。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以教材中生動鮮明的形象,用多媒體等形式展示畫面、呈現音樂,輔以動情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審美想象,蕩滌學生審美感受。如賞析郭沫若的《鳳凰涅槃》,就可先選播“五四”電影片段,以聲音和畫面刺激,讓“五四”激情澎湃的時代精神感染學生,再呈現鳳凰形象,在其涅槃過程中,讓學生激情朗讀“鳳凰和鳴我們更生了,我們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翱翔!翱翔!歡唱!歡唱!”拉近學生與作品,從而促近學生感受詩歌背后的狂放與真摯、反叛與創造。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審美活動的主體,充分開發和運用鮮明的教材形象創設情境,可讓學生通過意象、景色等體會形象的思想,領略語言的魅力,激發其審美鑒賞與創造。
利用課程的關聯,充分拓展整合。教材所選文章,文質兼美、意蘊豐富,包含著作者深刻的思想與豐富的情感,具有“以情動人“的巨大審美感染力。語文教師要利用教學內容情感的關聯性,拓展整合內容,推進群文審美,引導從內心深處體會和享受到語言文字愉悅的美感。如在講授余光中的《鄉愁》時,則可以“鄉愁”為主題開發群文教學和閱讀,將古典與現代“思鄉詩”整合,讓古情與今情交融,引導學生走進詩境,感悟詩情,激發情感共鳴,進而愛家鄉,愛祖國,愛人民。
以教學的質疑問難,搭建探究平臺。審美不只是個體和封閉的過程,更是在相互的點撥和點燃中推進和強化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巧妙設問,引導思考、探究與評價,讓學生在質疑問難和相互評價中,鍛練和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如講授《狂人日記》時,可發起“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的辯論,讓學生尋據文本,闡述觀點,充分分享收獲與困惑,促進深入閱讀、深度思考和深刻理解,提升美學鑒賞能力。如教學《山鬼》時,學生對“山鬼”形象有不同的認識,就可布置任務:分小組以不同形式解讀對“山鬼”形象。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學生用素描畫山鬼,更有學生通過剪紙、表演、寫詩、吟唱和書法等形式來表現山鬼形象。正印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把這些資源傳到學習通,收到了不同凡響的效果。教師應充分的以課程為載體,挖掘美育元素,在課堂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是提升教師審美素養,強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教師是學生能力培養的涵泳者和引導者,是學生能力發展和提升的榜樣和典范。贊可夫說:“只有教師本身具備這種品質——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出這種品質。”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師的審美素養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控,就幼專小教專業的學生而言,要想直接有力地強化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自身審美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時代共振,樹立正確審美理念。語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時代的洪流總是滾滾向前,語文教師要站在生活的高處和前沿,胸有家國與時代,將時代的活水引入教學的視野,讓自己的教學永遠有時代的色彩。如,事件突發,面對意想不到的困難,面對恐慌的心理或者麻痹的狀態,作為教師,要有前瞻思考,要有科學與正確的行動,要與國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什么是“最美的逆行”?什么才是科學的態度?怎么實施“網上教學”……再如,在偉大的“脫貧攻堅”世紀工程中,我們的黨、黨員干部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取得了怎樣輝煌的成果?我們該怎么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又如,看了熱播電影《你好,李煥英》,你有怎樣的情感波濤和理性思考?應怎樣珍惜擁有的父母之愛和家庭溫暖……這樣的富于時代精神的延伸與拓展,會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讓美育教育有實在的載體,對教師自身的美學觀念是一種提升,對學生的美學素養更是一種激勵。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平時抽空閱讀一些美學書籍,比如黑格爾的《美學》、李澤厚《美的歷程》、朱光潛的《談美》等。這些著作,作為語文老師,都需涉獵、研讀,能較好的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
提升課堂美質,構建有效美育課堂。充分解讀和準備課堂教學內容,以飽滿的精神和十足的自信走進課堂,讓自己成為照進教室的溫煦陽光,給學生以激情和溫暖,引導和感召學生積極投入學習;設計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讓最好的導入、最妙的點撥、最恰當的教授,化作春風的溫柔,以溫情的手撫摸學生的心田;化作潺潺的溪流,以滋養的力量浸潤學生的腦海;讓富于成效的溝通和討論點燃課堂,和學生共同發現文本的審美元素,挖掘和打造課堂的美學特質,以美育美,收潛移默化之功,盡力放大語文課堂的美育效能。
張揚愛的力量,譜寫愛與美的樂章。教學與愛永遠的同頻共振的。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就正如我校的校訓“兩代師表,仁愛篤行”,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育至圣孔子從教四十多年,朱熹從教五十多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立足教書,鞠躬盡瘁三十多年;徐特立先生獻身教育七十載,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獻身教育的傳統美德激勵無數后人。作為幼專小教專業的語文教師,要高舉愛的旗幟,生活上以真誠扶持給予學生,教學上以全力哺育學生,發乎真誠,流淌鼓勵,學生自會于心底萌發愛與希望的種子,茁壯愛與宜人的枝葉,在愛的前行中,美育作為小學教師必須的美學素養。
審美素養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元素,讓學生具有較高的審美素養是小教專業語文教學的神圣使命和必須責任。在語文教學和校園生活中,我們要心中有愛、眼中有美,要把培養學生審美素養與學校教育教學的各環節有機融合,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學生的抓也特點,充分張揚校園環境、人格魅力和語文課程中的審美元素,有效發揮教師引導作用,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培養更加全面的未來小學語文師資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郭維奇.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J].教師,2018(17);
2.龔成.如何在初中散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8(13);
3.李如密,王禧婷.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審美素養的提升[J].教師教育論壇,2018(10)。
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曾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