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勉鈺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陳毅和項英一起,領導了南方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功績卓著。陳毅與項英正確地判斷形勢,制定了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并創造出一套游擊戰爭經驗,粉碎了敵人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臨危受命率先提出實行戰略轉變
1934年10月在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前夕,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中央軍區。項英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陳毅任中央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中共中央賦予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的任務是:在蘇區堅持斗爭,掩護中央主力紅軍長征,保衛中央蘇區,保衛土地革命的勝利果實,在中央蘇區及其周圍進行游擊戰爭。
這時,陳毅正在瑞金醫院住院治傷,確是臨危受命。他冷靜地向項英分析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的形勢,并說:“這次不能搞大的行動,江西總要有個大風暴,渡過這個大風暴就轉入勝利,不能渡過這個大風暴就要滅亡,江西蘇區就會全部被消滅。這次就要考驗我們在這大風暴里能保存多少。”他還提出要考慮改變蘇區時的領導方式、工作方法,大家穿起便衣打游擊去。
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辦事處成立以后,一方面,領導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游擊隊同“圍剿”紅軍的國民黨軍隊繼續作戰,牽制敵人的兵力,配合主力紅軍的轉移;另一方面,發動群眾,做好開展游擊戰爭的各種準備,以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為此,陳毅親自簽署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布告(第一號)》和《緊急命令》,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共賣國罪行,指出“實行反帝抗日,大隊已經先遣,野戰紅軍出動,快要對日作戰”,號召群眾開展游擊戰爭。
其時,中央蘇區斗爭形勢已經十分嚴峻。敵人派了薛岳、周渾元兩個縱隊去追擊主力紅軍,其余幾十萬軍隊留在中央蘇區“圍剿”。中央主力紅軍長征不到兩個月,中央蘇區就基本淪陷。陳毅向項英提出,要敢于承認失敗,把部隊分散,實行靈活的游擊戰爭。
1934年12月下旬,形勢愈加嚴重。陳毅又向項英提出建議,要迅速轉變戰略思想,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分散的游擊戰爭,采取正確政策和得力措施,粉碎敵人“清剿”。項英采納了陳毅的意見,并請陳毅起草一個文件。由于交通中斷,大部分地方聯系不上。瑞金縣委收到了文件后,立即組織了100余人的游擊隊,并一直堅持下來了。1935年2月初,中央分局在于都黃龍的井塘村連續召開會議。會上出現兩種意見:一種向西突圍;另一種向南發展。
組織突圍保存力量上油山
1935年2月5日,遵義會議后黨中央給項英和中央分局發來了“萬萬火急”的電報。2月13日,又發來了一封“萬萬火急”的指示電,即《中共中央關于堅持游擊戰爭致中央分局電》,傳達了黨中央關于中央蘇區斗爭的決議,明確指出:“放在你們及中央區全黨面前的任務是堅持游擊戰爭,是動員廣大群眾用游擊戰爭堅忍、頑強地反對敵人的堡壘主義與‘清剿’政策。”中央要分局必須“立即改變你們的組織方式,使與游擊戰爭的環境相適合”,提出“占領山地,靈活機動,伏擊襲擊,出奇制勝是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這就為處于嚴重關頭的中央蘇區的黨和紅軍適時地實現歷史性轉變和勝利地堅持游擊戰爭指明了方向。
2月17日,中央分局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部隊分成九路,向閩西、閩贛、尋南、三南、湘贛、湘南等方向突圍,開展游擊戰爭。中央軍區領導人項英、陳毅、賀昌隨紅軍第二十四師七十團行動。1935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被圍困在于都南部的近萬名紅軍陸續出發,向外突圍。

3月9日,陳毅與項英率領紅軍七十團最后撤離中央蘇區。由于福建方向敵情嚴重,突圍不出去。陳毅恰巧遇代英縣委書記曾紀財。曾紀財是信豐人,對贛粵邊很熟悉,建議轉移到油山去。于是,項英、陳毅決定改變突圍方向,在曾紀財的帶領下,向油山轉移。他們換成老百姓裝束,夜行曉宿,歷盡艱險,幾經輾轉,終于在3月底抵達了贛粵邊游擊區的中心——油山,和贛粵邊特委書記李樂天、副書記楊尚奎等勝利會合了。隨后,蔡會文、陳丕顯率領的贛南軍區的部隊也上了油山。三支部隊合成在一起,加上當地的游擊隊,共有1400余人,長期堅持在贛粵邊進行游擊戰爭。
長嶺會議制定正確戰略方針
陳毅到達油山后,于4月上旬在大余縣長嶺村召開了干部會議。蔡會文、李樂天、楊尚奎、陳丕顯等近70名軍政干部出席了會議。會上學習了中央關于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分析了形勢,研究和部署了在贛粵邊堅持和發展游擊戰爭的方針和策略。陳毅在會上講了話。他說:“現在中國革命雖然暫時遭受挫折,但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要對新的形勢有足夠的認識,采取新的斗爭方式,必須按照毛主席‘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積極開展游擊戰爭,積蓄和保存力量。插一桿紅旗在山頂,尋找適當的時機,打擊敵人,壯大自己。”
長嶺會議制定了“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針,明確了以油山、北山為主要根據地,依靠群眾,長期堅持游擊戰爭的任務。在戰略上,要以保存有生力量為主,積極領導群眾斗爭,反對死打硬拼和消極隱蔽的傾向;在戰術上,采取機動靈活的游擊戰爭。
長嶺會議按照“統一指揮,分散行動”的原則,決定將紅軍游擊隊編成4個大隊和若干個小隊,到上猶、崇義邊境和三南以及梅山地區發展,分散活動。長嶺會議是在革命遭受嚴重挫折的時候,正確地執行了中央制定的方針和策略,實行了由正規戰轉入游擊戰的戰略轉變。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堅持贛粵游擊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依靠群眾粉碎敵人的軍事“清剿”
1935年3月,蔣介石派了余漢謀的第一軍和江西保安團等反革命武裝三四萬人,對油山游擊根據地實行大規模的“清剿”。敵人狂言“要在三個月內消滅游擊隊”。他們構筑了三道封鎖線,實行“山砍光、屋燒光、人殺光”的三光政策。在政治上,整頓保甲制,懸賞通緝項英、陳毅,限制人民行動。在經濟上,嚴密封鎖游擊區,強迫移民并村,控制圩場,限制群眾購買生活品的數量,妄圖切斷群眾與游擊隊的聯系,把游擊隊困死餓死。
在反“清剿”斗爭中,陳毅拄著拐杖,拖著傷腿,奔波于各游擊區,難免與敵人遭遇。有一次,和敵保安團遇上了,陳毅和警衛員急忙埋伏在路旁水溝的蘆葦叢中,從下午一直蹲到第二天天亮。1936年在梅山時,陳毅被國民黨軍隊包圍了20多天。苦慮不得脫身,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梅嶺三章》: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種遍自由花。
敵人在對游擊區軍事“清剿”的同時,又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使游擊隊的衣、食、住、行困難重重,幾乎喪失了一切正常的生活條件。他們生活戰斗在深山老林,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陳毅和項英帶領游擊隊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采取自力更生、靠山吃山的辦法,度過了極為艱難的歲月。
群眾想盡一切辦法來支援游擊隊,但在“清剿”最緊張時,游擊隊只有到山上去找吃的,春天挖竹筍,夏天摘楊梅,秋天吃野菜,冬天找山果,找不到時只有啃樹皮吃草根。陳毅曾經餓過整整五天,僅僅吃點野菜野果。他在《贛南游擊詞》中寫道:“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住宿就更為困難。開始時,他們搭過草棚,后來敵人搜山,草棚目標大,不能住了。下雨天,大樹底下把傘一支,背靠背就睡起來,天晴,就在墳上的石板上睡覺,臥看星星月亮。陳毅和游擊隊員三年中沒有換過新衣服。他們與當地農民一樣,身穿便衣,頭裹毛巾,腳穿草鞋。為了便于隨時行動,他們總是和衣而睡。因為敵人跟蹤腳跡,游擊隊不能走大路,只能揀沒有路的地方走,不能留下腳印,有時干脆在河溝里走。

游擊隊的行動要靠群眾來掩護,游擊隊的傷員更是要靠群眾來安置和藏匿。陳毅的腿傷,是大余縣彭坑婦女周籃嫂用草藥治好的。陳毅和項英的兩次脫險,都是由于得到了群眾的幫助。陳毅多次感慨地說:“三年游擊戰爭,是我一生中經歷的最艱苦的戰爭。”在那樣艱苦殘酷的長期斗爭中,沒有人民的積極支持,要想堅持下來是不可能的。陳毅在《贛南游擊詞》中,發自肺腑地寫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
下山談判促成南方國共合作抗日
七七事變后,陳毅下山到大余、贛州和南昌,同國民黨江西地方當局的三次談判,經歷了一場尖銳復雜的斗爭。
1937年7月中旬,陳毅從一本香港出版的《新學識》雜志上,得知毛澤東1937年5月2日在延安中國共產黨蘇區代表會議上作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的報告摘要,如獲至寶。陳毅積極主動地提出與國民黨江西地方當局談判。7月29日,他致信國民黨大余縣縣長彭育英,倡議雙方舉行合作抗日的談判。同時,陳毅起草《向贛南軍政當局提出合作意見書》。8月15日,中共贛粵邊特委發表了《告贛南民眾書》。隨后,特委將《宣言》和《告民眾書》分別寄給國民黨大余、信豐、南康、南雄等縣政府和國民黨第四十六師,迫使他們聯合署名發表《告中共同志書》的快郵代電,表示“歡迎中共志士下山談判,共商北上抗日事宜”。8月20日,特委寫信給國民黨江西省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提出協商合作抗日事宜。經過斗爭,首先在大余開始談判。
9月8日,陳毅代表贛粵邊特委和紅軍游擊隊,到大余與國民黨大余縣政府的代表舉行正式談判,雙方很快達成了協議。9月12日,陳毅由大余縣縣長彭育英陪同,到贛州與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代表熊濱、第四行政督察專員馬保珩談判。經過一場唇槍舌劍的斗爭,贛州談判達成了九項協議。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游擊區,游擊隊改稱江西抗日義勇軍,暫按國民黨保安團的待遇提供給養。為了解決其他游擊區的合作抗日問題,國民黨當局要求項英到南昌談判。9月24日,陳毅和項英一同來到南昌,同國民黨江西省政府進行談判,解決了國民黨軍隊從游擊區撤走、釋放政治犯、在南昌建立紅軍游擊隊總接洽處等六個問題。項英打電報給正在南京的中共代表博古、葉劍英,通過他們傳電毛澤東、張聞天,和黨中央取得了聯系。9月底,項英、陳毅在南昌發表了《告南方游擊隊公開信》,要求各游擊隊立即集中,聽候改編,為抗擊日本侵略,爭取民族解放而斗爭。南昌談判的成功,標志著南方地區國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陳毅在三次談判中,將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巧妙地結合起來,對第二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