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冠錦 劉鏡堯
為了早日取得全國勝利,他毅然留在部隊,未能見到父母生前最后一面。這位老黨員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愛黨愛國愛民的情懷,也詮釋了“生命不息,為黨工作不止”的理念。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5月,崔慶民出生于江蘇邳縣一個貧農家庭,家里靠為地主種地、看糧倉勉強糊口。有一年,惡劣的自然災害導致大姐被送走做童養媳,全家外出討飯,靠吃榆樹葉和榆樹皮,才活了下來。
當時,年幼的崔慶民疑惑:為什么有些人家有那么多土地,不需要勞動也可以衣食無憂、孩子可以上學,而自己的家里卻只有少得可憐的土地,父母工作任勞任怨、積勞成疾,有時甚至還需要去逃荒要飯,仍然難以維持生計?后來,共產黨在崔慶民的家鄉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免費辦學,批判地主罪行,崔慶民這才懂得了富人愈富、窮人愈窮的原因。他感慨地表示:“地主老財欺壓百姓、霸占田地,通過剝削壓榨、高利貸盤剝來發家致富。共產黨是實實在在為咱老百姓、為窮苦人撐腰作主,讓我們有吃有穿有書讀。我打心眼里覺得共產黨好、人民政府好!”
1944年冬,讀中學的崔慶民認識了閆四維。他回憶:閆四維帶給人一種共產黨能帶領人們克服一切困難、走向勝利的感覺。1945年4月,崔慶民發現了偷走學校公款的同學,反被那位同學誣陷,時任學校中學部輔導員的閆四維經過多方查證,曉以利害,使那位同學承認了錯誤。通過這件事,崔慶民被共產黨人做事認真負責、深入細致、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徹底打動了,心中那顆要加入共產黨的種子開始逐漸生根發芽。
1945年,經過黨組織考察,閆四維介紹崔慶民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經常教育崔慶民:“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黨員要大公無私、不怕困難,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
開糧倉運傷員,軍愛民民擁軍
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有的邳睢銅靈四縣聯合中學要遷往睢寧縣。經閆四維的介紹,崔慶民前往淮北師范繼續學習,次年考入華中建設大學,并擔任教導干事。1947年秋,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設立濰坊特別市,并抽調了華中建大的部分干部前去接管,崔慶民被分配到華東野戰軍,并于1948年初派往農村工作組。
時值春荒,一個村30多戶人家,面臨斷糧的竟達20多戶。上級下達了“不許餓死一個人”的指示,崔慶民與同事們研究決定,將舊政權屯在糧庫的小麥按人頭計算,全部發放給村民。村民們贊不絕口:“共產黨來了,既扳倒了活閻王,又發放了救濟糧,窮人有盼頭了!”貧困戶老孫一家五口送來一籃雞蛋,崔慶民推脫不掉,提出用錢買。他真誠地說:“你們的情我領了,雞蛋我收下,錢也請你們收下。要是感謝共產黨,就請你們今后多多支持鄉里的工作吧!”寥寥幾句話打動了老孫一家。此后,老孫家的兒子柱子和一批同村青年成了鄉里工作的積極分子,經常保護他們回駐地,生動詮釋了“軍民魚水情”。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為了配合主力部隊追殲黃百韜兵團,22歲的崔慶民被安排帶領121位鄉擔架隊隊員趕往前線、搶運傷員。歡送動員會上,縣委書記慷慨激昂地說:“要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沒有我們廣大后方人民的支援是不行的。我們要不怕苦、不怕死,圓滿完成搶運傷員的任務,絕不做逃兵!”擔架隊浩浩蕩蕩、斗志昂揚地出發了。一路上,大家抱定一個信念:解放軍是為我們流血的,我們一定要千方百計把傷員搶運下來。為了爭取時間、減少傷員痛苦,擔架隊員們一邊躲避敵機掃射、一邊拼死用身軀守護傷員的安全,即使腳上起泡、天氣寒冷,也要淌過結冰的爛泥河,避免繞路。他們成為了淮海戰役中121名特殊參戰者。
舍小家為大家,未能見到父母最后一面
從淮海戰役前線回到濰縣縣委組織部后,已經和家中失去聯系四年的崔慶民收到了兩封家書,信中寫著父親離世、母親重病,希望能見他最后一面。崔慶民心急如焚,恨不得馬上就回到家。然而此時,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準備奪取全國政權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決議》,華東局作出了《關于執行中央準備53000名干部決議的指示》,分兩期抽調干部隨軍南下工作,崔慶民也在其中。
南下隊伍到達徐州臨城時,正是1949年春節,此地距崔慶民的家鄉邳縣只有50公里,崔慶民便向組織申請能否請假兩三天回家探親,上級領導認為:如果準了假,待崔慶民歸隊時,部隊已行軍至其他地區。崔慶民考慮后,想起曾經立下的“要將一生奉獻給革命事業”的志向,毅然決定舍小家為大家,不回家。他在給家中回信里解釋:戰士們正為了早日解放江南人民拼命流血,自己不能因私事離隊,望母親能夠諒解。就這樣,崔慶民未能見母親最后一面。

1949年4月,崔慶民作為先遣部隊的一員參加了渡江戰役,乘船前往荻港鎮。船到江中后,炮聲、槍聲、炸彈爆炸聲震耳欲聾。登岸后,面對敵軍的飛機轟炸與掃射,渡江部隊絲毫沒有恐懼,宛如利劍一般對敵人一陣窮追猛打。部隊追到青弋江邊時卻發現,敵人已將江上橋破壞,攔住了前路。經老鄉提醒,首長下令:分頭泅水搶渡。有的戰士在搶渡中犧牲,有的因水勢太大被沖走,崔慶民也差點栽入深水中。剛剛踏上岸,崔慶民就看到有三名戰友已經倒在了血泊中。
部隊在行經廣德后直奔上海,崔慶民也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參與了接管原上海市江灣區的工作。此時的上海并沒有因解放而完全安寧下來,國民黨的散兵游勇及潛伏特務仍在威脅群眾、搶劫民物,大批工人因工廠關閉陷入了失業狀態,銀元價格飛漲。崔慶民與同志們一邊清剿國民黨特務及散兵、打擊銀元販子,一邊安定人民生活,既要對失業工人進行登記與社會救濟,還要發動組織群眾恢復生產。清剿散兵期間,崔慶民還險些被地雷炸死。
1949年底,崔慶民的家人打聽到了他當時的工作單位,寄來一封信,告知他母親離世、家中只剩年幼妹妹一人。1950年初,崔慶民終于返鄉,才知道因叛徒告密他是共產黨員,家破人亡。他憤懣地寫下這首詩詞:少時從戎去,萬里走風塵。南征北戰罷,歸途失雙親。屋檐生青草,風雨留傷痕。淚落如流霰,哭向父母墳。
回到上海后,崔慶民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此告慰去世的父母、犧牲的同志,以此報答黨的領導與恩情。
不忘初心,致力于提升工人文化水平
新中國成立后,崔慶民歷任江灣區政府辦公室主任、上海行政干部學校班主任、楊浦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浦區街道黨委書記、上海市住宅總公司教育處副處長等職務。
“文革”期間,這位老黨員曾被斗得死去活來。造反派指責崔慶民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包庇右派,讓他站高凳、掃廁所、戴高帽子游街,對他拳打腳踢,把他關入牛棚,誣陷他是死不悔改的“走資派”,還質問他為何只有一名入黨介紹人,懷疑他是假黨員。崔慶民解釋說當年黨組織尚處于秘密時期,只能單線聯系,因此只有一位入黨介紹人。但造反派依舊對他反復審查、多次批斗。
盡管曾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崔慶民始終堅定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因為它能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改正錯誤。
1973年1月,崔慶民重新獲得工作的機會。長期在街道基層工作的崔慶民訪過貧、問過苦,親眼看到部分上海市民惡劣的居住條件,于是在“四人幫”被粉碎后,主動要求到上海新建的住宅建設總公司去工作。
住宅建設總公司是新建單位,職工文化水平在市建委系統排倒數第二位。他到任后,拿出老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難精神,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改變了狀況。他在材料處航運隊的文化補課做法非常有效,得到推廣。
該隊負責建筑材料水上運輸任務,共有職工268人,其中正式職工189人,文化補習對象170人,具有人員分散、勞動強度大、工作任務重、文化基礎差等特點。
崔慶民調查研究后,制定文化補習方案,為了方便重組船隊學習,配備一名在船上工作多年、有大學文憑、責任心較強的同志任隊長,還聘請一位義務教師,充分利用散裝船隊停船等貨空隙補課,并創新教學方法。
經過五個月學習,56%學員通過考試,拿到行業合格證,三名學員獲得初中文憑。船隊改變了散、亂、差局面,組織紀律性增強,同事相處和睦,學習氛圍濃。幾年后,總公司職工文化技術水平在建委系統中上升到中等位置,得到好評。
1985年離休后,崔慶民堅持學習、寫作、宣講,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服務,關心教育青年,豐富了自己的晩年生活,也發揮余熱為社會作了貢獻。他還經常用詩詞、書畫等作品傳遞對黨的偉大事業的歌頌,經常前往中學、小學、居委會、街道講述自己的戰斗故事,弘揚黨和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及奮斗精神。
“要將一生奉獻給革命事業”是崔慶民入黨時的承諾,也是他真真切切的行動。他一生秉持認真求實作風,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是一名值得尊敬的、愛黨愛國愛民的老黨員。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生,指導老師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