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

公司誕生于西方國家。最早的公司不是誕生于英國,而是誕生于地中海沿岸。當時地中海沿岸商人為了擴大經商規模,組建“海上協會”,集資入股,從事商業活動。“海上協會”存在階段,可以被稱為公司的自由設立階段。后來由于海盜盛行,地中海沿岸城邦國家普遍禁止公司化經營,“海上協會”逐漸銷聲匿跡。直到1620年,英國王室批準成立特許公司,開展貿易活動。英國議會認為,英國王室批準設立公司不利于貿易的發展,因此1624年通過《反壟斷法》,允許核準設立公司。
從核準設立到注冊設立,西方國家公司制度不斷演變。最早的公司制度和現行的公司制度,無論是從治理結構還是從行為規則來看,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由于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公司股東遍布全球各地;因此,為了提高公司的決策效率,公司決策中心逐漸下移。從“股東會中心主義”,發展到“董事會中心主義”,從“董事會中心主義”發展到“經理中心主義”,公司經理享有部分董事會的權利,一些公司的經理變成了首席執行官。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公司是股東組成的社會組織。保護股東的利益,是公司的首要職責。絕大多數國家公司法都明確規定,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首要任務是為股東獲取利益。如果股東不愿意拋頭露面;那么,是否允許股東隱姓埋名,讓其他人出面注冊公司呢?
對此,我國的公司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定:中國并不排斥匿名的出資制度,司法機關保護匿名股東的合法權益。
由此產生的后果是,如果公司的股東身份特殊,比如屬于“國家公職人員”;那么,這樣的公司制度設計,是否會掩蓋或者滋生腐敗呢?事實上,一些腐敗分子并不是直接通過“權錢交易”謀取不當利益,而是借助于匿名股東身份,從公司獲取長遠利益。一些腐敗分子退休之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與公司不發生聯系。可是,一旦時機成熟,立即從公司獲取股東權益。正因為如此,一些學者主張,在我國應當提高公司的透明度,讓公司成為供公眾檢閱的社會組織。
有一些學者認為,我國公司法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國家的經驗。上市公司當然應該披露股東的真實信息;但是,對于封閉公司,沒有必要要求公司的股東公布自己的姓名和財產。司法機關處理有關案件的時候,應當查明公司股東真實情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司出資行為不會違反國家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才能防止腐敗案件發生。筆者以為,公司是一種社會組織,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公司必須公開出資人的姓名,這對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現有的公司查詢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公司股東、債權人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但是,公司出資人和公司受益人是兩個不能等同的概念。換句話說,我國事實上存在著兩類公司:一類是按照出資比例承擔義務享受權利的公司,還有一類是按照雙方的特殊約定,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公司。從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來看,后者同樣受到保護。司法機關允許公司的出資人達成協議,并不按照出資的多少享受權利,承擔義務。出資多并不意味著收益就多,出資少照樣可以多收益。出資人可以通過出資協議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也可以在公司章程中進一步明確出資人各自的權利義務。
筆者認為,為了解決公司內部的分配問題,公司法有必要通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確保社會公共利益不受損害。當事人可以約定,以出資人的名義享受權利承擔義務。但是,實際出資人必須注明,如果在公司章程中沒有詳細列舉實際出資人,一旦發生法律糾紛,法院不應保護匿名股東的利益。出資人可以隱瞞自己的實際出資來源;但是,其他股東必須了解真正的出資人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反腐敗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公司法修改同樣涉及反腐敗的問題。筆者曾經多次指出,腐敗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利用制度獲取不當利益 ;另一種是參與制度的制定和修改,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條件。
英國王室成員是否干涉英國議會立法,是陳年舊事,可以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筆者建議,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公司法,應當增加有關反腐敗的內容,其內容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應當對匿名股東做出明確規定。匿名股東行使權利,不得損害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一旦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公司必須與股東承擔連帶責任。如果涉及匿名股東,公司其他股東可以向匿名股東提起訴訟。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成為公司的匿名股東,恰恰是因為其手中掌握權力或者具有社會影響力,即使匿名股東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其他股東有時也不會向法院起訴,因為他們已經成為特殊的相關關系。
第二,公司法是否禁止匿名股東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公司經營業務涉及社會公共利益;那么,公眾有權利要求公開股東名單包括匿名股東的名單,接受社會檢驗,因為這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如果公司是上市公司;那么,公司的匿名股東必須公開。至于匿名股東是否為實際控制人或者一致行動人,則需要根據證券法及其配套性規則加以認定。
有一點必須說明,公司匿名股東必須對外公布持股情況。上市公司匿名股東必須披露信息。非上市公司匿名股東不得損害其他股東合法權益。如果非上市公司的債權人要求披露公司匿名股東信息;那么,公司必須承諾披露真實信息。如果披露的信息是虛假信息,公司故意隱瞞匿名股東,進而隱瞞公司的業務來源;那么,司法機關應當行使自己的調查權,調查公司股東的基本情況,以便查處腐敗案件。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