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國祥

2021年元月,熱映3D動畫片《心靈奇旅》引發了諸多討論。我卻對片中兩位主人公喬伊和22號靈魂分別擁有的“肉身”有種特別感悟。
在影片的開頭,心靈學院的22號靈魂尚無“肉身”,在虛無縹緲的世界,與現實永遠保持遙遠的距離,身心無法健全成長。而身處凡塵的喬伊,對人間的冷暖,對事物的好壞,感覺麻木,不覺痛癢,空有一副“臭皮囊”。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以孝道作為動力,讓我們珍惜自己的肉身。《心靈奇旅》從社會實踐的視角啟示我們,沒有“肉身”,或徒有“肉身”,都不成其為人生,打仗、建設和生活都將凌空虛蹈、一事無成。人靠肉身吸取天地精華,也以肉身向天地反哺巨大能量。
毛澤東同志說:“任何知識的來源,在于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否認了這個感覺,否認了直接經驗,否認親自參加變革的實踐,他就不是唯物論者。”有這樣一種說法,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最大的問題不是深奧的哲學問題,而是最基礎的問題,即人感覺快樂和痛苦的能力,這種能力始終離不開肉身。
實際上,不要說對人類懵懂無知的22號靈魂,就是一個正常的人,無論具有多么高貴的靈魂,或擁有多少智慧和天賦,如果沒有健全的身體,你就無法直接感知現實生活,這將會極大限制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過去的一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襲的嚴峻形勢下,全國832個國家貧困縣仍然全部脫貧摘帽。回頭看,全國20萬駐村第一書記、300多萬扶貧干部,如果只是待在城鎮,安坐機關,不是奔赴農村,沉下身來,櫛風沐雨,胼手胝足,就不會有這一“當驚世界殊”的奇跡。這一偉大實踐,既顯示了黨中央造福于民的堅定決心,又為我們鍛造了一支接地氣有本領敢擔當的干部隊伍。
央視熱播劇《跨過鴨綠江》將人們的目光帶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在大部隊開進戰場之前率先潛入戰區,堅持將指揮部不斷往前挪,哪里打得最艱苦他就出現在哪;敵方主帥麥克阿瑟則不同,他依賴飛機了解戰場和指揮作戰,從來不在戰區過夜,即使在東京指揮部,也不讓前線電話第一時間找到他。不同的領導作風,才會出現肉身對戰場形勢感知的巨大落差,決定了勝利的天平自然倒向志愿軍這一邊。
“夢想是最不重要的,看天空、走路、吃披薩才是正事”,影片折射肉身重要的這一句旁白,有效擊中了處于過度競爭,陷于內耗人們內心的軟肋,但如此排斥夢想,顯然有失偏頗。以22號為例,把生活永遠定義在肉體感覺的初始階段,也不會是真正的人生,或者說不是完整的人生。沒有信仰滋養的人生,只能是行尸走肉。所謂人生如夢,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說夢想與人生一直相伴相隨。南柯一夢,錯不在夢想,而在于夢想與現實的脫節。人生一世,誰不想讓有限的生命發揮最大的光熱?即使有人追求那份淡泊和自然,也得像陶淵明、王維他們經歷過人生坎坷,才有資格享有。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我們堅持夢想,用肉身不斷知覺世界豐富多彩的過程。感性素養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取向,理性認識又回過頭來促進新一輪感性認識。二者循環反復,總是離不開肉身,離不開實踐。唯有以完整的認識論來審美《心靈奇旅》,我們才能既感知“肉身”的可貴,又不至于走入排斥夢想的另一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