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陽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作為一名老黨員,心潮起伏,浮想聯翩。一件往事浮現在腦海里,如同昨日,記憶非常清晰。
1946年3月15日,我中原軍區13旅政治部文工隊,將舉行一次公開的入黨宣誓活動(當時黨的組織活動是不公開的)。為什么呢?
因為文工隊有不少隊員,原先是大后方重慶國立劇專的學員,投奔到抗日前線,參加新四軍5師(在豫鄂邊區和武漢周邊)抗日救國的。他們的文化水平較高,業務素質好。但由于他們身處重慶的政治環境,有的曾參加過三青團,更有個別的參加過國民黨。所以,在文工隊兩年多的時間,竟然沒有人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經了解,他們認為加入共產黨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還有的隊員雖不是來自重慶,但由于出身問題,也不敢有申請入黨的想法。黨組織就想借這次活動,對這些隊員進行一次思想教育。
這次的入黨宣誓,是為隊里年齡最小的兩位隊員舉行的——曹彥18歲,楊藝新不滿17周歲。楊藝新就是我。我1940年很小的時候就參加新四軍了,原在15旅文工隊,1946年2月15旅文工隊撤銷,隊長楊景成帶著我和其他兩名人員調到13旅文工隊。這才一個月,怎么就入黨了?這里有個故事。
1945年11月,15旅政治部組織科的王科長把我找去,給我分配一項任務:有個新到文工隊的女同志,因種種原因思想上波動很大,要我注意觀察、幫助。臨走時,王科長說:“你們隊里問你組織科叫你去干什么,你就說談你的組織問題(即入黨問題)。”我回答說:“你根本沒談我的組織問題啊。”他說:“你這小同志要入黨?”我說:“當然啦!”
當時我只有16歲,在文工隊里是最小的,從領導到戰友都叫我“小楊”,沒人叫我大名。可我行軍不掉隊,宿營到村里就往墻上刷大標語;到老鄉家里,把稻草扛到堂屋里鋪好,燒一鍋熱水等后邊的同志到了好泡腳。我們一共有5個女同志,她們跟部隊行軍都掉隊,我就成了小積極分子。
那位王科長了解了我的入黨志愿,還真負責任,把我在15旅文工隊的表現寫成材料送到了13旅政治部組織科。13旅文工隊馬上給我安排了兩位入黨介紹人:一位是原15旅文工隊隊長楊景成,另一位是13旅文工隊指導員,也是我1942年秋在抗大青訓隊學習時的指導員王萍。這兩位領導對我都非常了解,所以我到13旅才一個多月就被發展入黨了。
1946年3月15日這一天,全隊同志參加了入黨宣誓儀式,王萍指導員講的一席話,解除了許多同志的思想顧慮。她講話的大意是:在重慶的特殊環境里,國立劇專的學員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集體參加三青團,現在他們毅然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隊伍,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思想上的變化……
這次公開的入黨宣誓儀式,在文工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帶來了很好的效果。隨后不久,好多同志紛紛遞交入黨申請書,在中原突圍前(1946年6月),就有許伯然、萬春福、丹敏、尤加利(均為大后方來的),陳一非、陳覺(1943年到豫鄂邊區的)先后被吸收入黨。
新中國成立后,這些經過革命戰爭考驗的同志,分別擔任了多個文藝團體(廣州、上海、北京、武漢)的領導人,成為黨的文藝戰線上真正的骨干。
(編輯 韋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