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快速發展,似乎觸動了美國世界老大地位。早在奧巴馬時代,美國就把外交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特朗普時代,美國進一步拉攏印度和澳大利亞,形成“印太戰略”。拜登上臺后,改變了特朗普單打獨斗的方法,欲拉攏西方國家建立反華聯盟,無端造謠“新冠病毒來源于武漢實驗室”,污名化“新疆棉”,干涉香港政制改革,企圖打壓中國的發展。最近,美國和西方針對中國的動作連連。
美國宣布美中“接觸”時代結束
5月26日(北京時間5月27日),美國拜登政府在這一天發出兩大強烈信號:一是拜登發表聲明,重啟新冠病毒起源調查,包括病毒來自中國武漢實驗室的可能性,要求美國情報界必須在90天內拿出明確結論,并呼吁中方配合關于疫情溯源的國際調查。二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在斯坦福大學舉辦的一場會議上公開宣稱:美中關系“接觸”的時代已經結束。坎貝爾是白宮中國政策設計者,也是奧巴馬時期“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設計者。他的宣示代表了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因而分量很重。
曾記否,特朗普去年也是在新冠疫情方面,制造出“中國病毒”“中國瘟疫”概念,惡名化中國,導致了美國乃至整個西方國家的民眾對中國負面看法的飆升,至今居高不下。拜登在大選期間曾經反對特朗普有關疫情和新冠病毒溯源的種種說法,但就職后就變臉,先是質疑世衛組織專家組在中國進行的獨立調查結論,現在更是火力全開,指責中國武漢病毒實驗室制造或外泄病毒引發疫情。
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是要先造輿論。美國打擊對手最狠毒的一招,就是利用其掌控的國際話語權惡名化對手,徹底摧毀對手的道德和政治形象。與此同時,讓自己站在道德、政治和外交的制高點上。這是美國慣用的手法。
而白宮印太專員坎貝爾在這個當口,公開宣布美中關系“接觸”時代已經結束,實際上是為拜登政府的翻臉背書,公開宣示跟中國分道揚鑣。
如果翻出今年1月14日坎貝爾在亞洲協會舉辦的“美中未來”網絡討論會上的講話,這位即將出任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員”的候任官員表示,可以“考慮一下雙方都可以邁出的一小步”,建立可行的中美關系;希望“以一種各方都受益的方式”給予中國和國際社會合作的選項,為此要有一個可行且平衡的美中策略。那個時候,他顯然希望中美關系有所改善,同時對特朗普政府在權力交接之前,密集發布針對中國的打壓政策和種種挑釁舉動,表示了極大反感,認為特朗普是在干擾即將上臺的拜登政府。
然而短短幾個月后,坎貝爾就顛覆了自己的立場,強調“競爭將是中美兩國關系新時代的主旋律”。其實,把拜登團隊口中的“競爭”改成“遏制”可能更接近實際!
美國會立法啟動與中國全面對抗
6月8日,美國會參議院以68票贊成、32票反對,審議通過長達1445頁、涉及2500億美元預算支出的《2021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該法案主張通過戰略、經濟、外交、科技等手段同中國開展競爭,并惡毒攻擊中國一系列重大內政外交政策。
美國國會通過一個極為龐大的法律來開啟與一個國家的全面對抗,無論是這個法案內容的全面性、可操作性,還是立法進程的速度,都創造了歷史記錄。該法案今年2月份才由民主黨高層提出構想,最初由內容幾十頁到幾百頁的多個法案組成,分別由民主黨議員和共和黨議員各自牽頭;僅僅2個月時間,參議員專門委員會就拿出了多個法案初稿,并經兩黨議員提出多項重大修改后,在專門委員會分別以壓倒性多數贊成審議通過;再過了僅僅一個月時間,就由參議院整出一個全文長達1445頁的法案,然后用了20天左右時間完成了審議進入最后表決程序,由參議院全體會議表決通過。
由于美國眾議院也正在審議內容大同小異的法案,參議院通過的這個龐大法案,只要吸收眾議院版本中的一些內容,把兩個法案整合成一個法案,僅需要對整合后的法案版本進行書面表決即可提交總統簽署,成為美國歷史上最長的一部法律并立即付諸實施。
當天下午,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發表聲明,指斥該法案充滿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詆毀抹黑中國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打著“創新和競爭”旗號,干涉中國內政,妄圖遏制中國發展。中國全國人大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參議院通過的這個法案,涉華內容歪曲事實,詆毀中國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渲染中國威脅論,鼓吹開展對華戰略競爭。在涉臺、涉港、涉疆、涉藏等問題上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充斥著冷戰思維,與中美兩國各界希望加強交流合作的普遍愿望背道而馳。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G7峰會,針對中國的“統一戰線”?
在全世界疫情依然嚴峻的形勢下召開的西方國家G7峰會,于6月13日在英國的康沃爾郡落下帷幕,會后發表的G7領導人公報公開點名中國,并且提及新疆、香港和臺灣問題。公報在闡述這些問題時措詞強度不盡相同,有的直接點名針對中國,有的沒有在文里提中國的名字,但針對的目標很明確。
這是西方國家最系統指責中國以及干涉中國事務的一次峰會。美國顯然主導了會議的節奏,美國把近來攻擊中國的幾乎所有議題都搬到了會議公報中。但是,我們也看到,公報的措辭比美方單獨攻擊中國時要緩和一些。比如,美國攻擊中國在新疆實行“種族滅絕”,在香港“踐踏民主自由”。但是公報寫的是“我們將推動我們的價值觀,包括呼吁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特別是在新疆以及《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規定的香港自由和高度自治方面”。這說明美國無法把其最極端的主張“七國化”或者“西方化”。
西方媒體報道說,七國領導人討論中國時發生了“激烈辯論”,尤其是德國和意大利以及歐盟領導人反對以對手的方式與中國打交道。最后的公報顯然是“美國主導、各方妥協”的產物。
美國在G7峰會上企圖拉攏其他6國和歐盟建立反華統一戰線。拜登在離開華盛頓時已明確表示,他要讓所謂“民主工業國”結盟對抗中國,并且為了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提出了名為“重建更美好世界”的計劃。拜登所描述的計劃似乎把美國、歐洲和日本拉在一起,籌集數千億公共資金和私人融資,以在2035年之前幫助填補貧困國家40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缺口,來排斥中國“一帶一路”的影響力。至于如何為全球基礎設施計劃提供資金,拜登政府官員沒有具體說明。作為G7核心成員國的美國、英國近年都面臨不斷飆升的國家債務,從哪里籌措這筆巨額資金?看看拜登近期在國內雄心勃勃提出的2.3萬億美元基建計劃,在國會里即使大大“縮水”后還是談不下去。對此,有網友諷刺說,“七個國家對一個國家,他們必須承認中國已經遙遙領先了”;這是一個“失敗者的聯盟”。
其實,歐盟也不愿被貼反華標簽。對于拜登的強硬立場,歐洲一些領導人擔心G7可能被視為一個反華集團。德國總理默克爾強調,“我們需要世界上的所有人”,“我們希望一起合作,特別是在氣候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如果沒有中國,我們將永遠無法在這些領域找到解決方案。”
意大利總理德拉吉更多地強調G7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有報道稱,當中國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向陷入絕望的意大利運送口罩和呼吸機時,一名意大利官員曾說過,意大利在疫情過后會記得誰是它的朋友。
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明確表示,G7不是敵對中國的“俱樂部”,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貿易以及發展政策等問題上,七國集團成員仍要同中國一起努力。在新冠病毒的溯源問題上,馬克龍強調,現在當然需要弄明白新冠病毒的來源,但不能聽某個國家的一家之言。病毒的溯源應當基于清楚的事實,并通過所有國家的合作,由世界衛生組織來展開調查。
這說明,美國和其盟國在對華問題上的利益分歧是巨大的。美國有維護自己霸權的戰略圖謀,要的是西方盟國一起扳倒中國。歐洲國家與中國有意識形態分歧,經濟上既是競爭關系,也有合作的戰略需求。美歐的這一對華戰略差異是不可逾越的。中國無須再對美國抱有幻想,但一定要把其他國家與美國區別對待。
是中國表明嚴正立場的時候了
2021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電話。
楊潔篪表示,對話合作應當是中美關系的主流。合作應雙向互利,平衡解決彼此關切。中方致力于同美方實現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同時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針對美國三位議員乘坐美軍飛機訪問臺灣的惡劣行徑,楊潔篪指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方核心利益。我們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重信守諾,慎重妥善處理涉臺問題,以實際行動維護中美關系大局和臺海和平穩定。
楊潔篪指出,最近種種跡象表明,一些反華勢力企圖掀起一股又一股惡浪,借所謂涉疆、涉港問題對中國抹黑,他們不可能得逞。我們敦促美方尊重中方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中國內政,不得以任何方式損害中方核心利益。
楊潔篪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體系、一種秩序,那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少數國家主張的所謂體系和秩序;只有一套規則,那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而不是少數國家制定的所謂規則;只有一種多邊主義,那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國際法為基礎,平等相待、合作共贏、真正的多邊主義,而不是基于“小圈子”利益、“集團政治”的偽多邊主義,更不能以多邊之名行單邊之實。
楊潔篪指出,中方積極參與和支持國際抗疫合作,堅決反對任何借疫情對中國污蔑抹黑和甩鍋推責的惡劣行徑。美方一些人編造散布“武漢實驗室泄漏新冠病毒”的荒謬故事,中方對此表示嚴重關切。我們敦促美方尊重事實和科學,不要將溯源問題政治化。
布林肯照例對中國進行一系列無端指責和攻擊后,不得不表示,美中近期一系列接觸對雙邊關系是有利的,美方期待同中方增加各層級接觸和交流。美方希望同中方保持在重要國際地區問題上溝通協調。
中國舉起《反外國制裁法》的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一天,6月10日,中國發起重重一擊: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同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并立即施行。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愿看到、不愿承認、不愿接受中國的巨大發展進步的現實,出于政治操弄需要和意識形態偏見,利用涉疆涉藏涉港涉臺涉海涉疫等各種議題和借口,對中國內外政策和有關立法修法議程橫加指責、抹黑、攻擊,對中國發展進行歪曲、詆毀、遏制和打擊,特別是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依據其本國法律對中國有關國家機關、組織和國家工作人員實施所謂“制裁”,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國忍無可忍,必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護我國公民、組織合法權益。
然而,在中國制定《反外國制裁法》過程中,美國又開始不高興了。美國政客譴責中國,認為中國制定這部法律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想要利用“制裁”打壓中國,必定會引起中國的反制裁進而遭受重大損失,要求中國必須停止制定該部法律。不得不說,我們制定《反外國制裁法》是一次非常高級的操作,對反擊西方國家對我國動輒實施“制裁”將非常有效。而且,只要中國開始這么干了,全世界會有更多國家起而效仿,中國為打破西方國家的圍攻,為建設更加民主平等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
《反外國制裁法》總共16條,簡明扼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來閱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其定名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反”字。我國對外交往一貫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動輒搞“單邊制裁”的霸凌行徑。中國人從來不惹事,也從來不怕事。毛主席當年說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話充滿正義、理性和斗爭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