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生
媒體報道,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系處副處長王林為體驗生活,變身“外賣小哥”,在大街小巷奔波12小時只賺了41元,最后竟累癱在馬路旁。他深有感慨地說:“這個錢太不好掙了!”
有句話,叫“換位思考”,而王林顯然是更上一層樓了,干脆換位勞動,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外賣小哥的勞動狀態。公務員若不知道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需求痛點,僅僅坐在空調房間里拍板決策,如何能為大眾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呢?王林此舉確有不可低估的時代價值。
相比之下,目前一些基層干部的反差就比較大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似乎已成頑疾。一位友人有過親身體驗,普通百姓進入蘇北某市機關大門,要過五道關:首先要出示身份證;其次要登記手機號碼;再者要拍攝照片;還要報出要找的部門的門牌號碼;最后由大門值班人員打電話進去征得對方“批準”,如果被求見的人不同意見面,那就泡湯了。如此森嚴壁壘、銅墻鐵壁,可以想像,群眾能輕易進入這個大樓嗎?
時代不同了,工作程序上出現一些變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變得太離奇了。抗日戰爭年代,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子弟兵,軍隊與老百姓之間有過什么距離嗎?解放戰爭中,人民群眾冒著槍林彈雨,推著獨輪車支前,需要批準嗎?現在,基層群眾生活中有些問題,想找政府人員見個面,這么難嗎?連門都進不了,還能說上話、辦成事嗎?
當今中國站在歷史轉折點上,迫切需要王林這樣善于聯系群眾的干部現身,用實際行動解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廣大群眾“同心干”。這就需要成千上萬個“王林”,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歷史的經驗,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