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帥
摘要:現代社會背景下,地鐵作為一種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它的運營安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它對促進城市健康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建設。因此,有關部門和責任人應積極管理地鐵運營安全,進一步提高地鐵安全水平。本文主要探討了地鐵運營安全風險的管控策略。
關鍵詞:地鐵運營;安全風險;管控措施
1 地鐵安全交通安全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交通運輸中的擁堵、阻塞等問題越發突出,按照綠色交通理念的發展和推行,“公交優先”的政策已經成為交通領域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軌道交通具備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以及舒適安全快捷等優勢,地鐵也逐漸成為大城市的交通骨干系統,備受民眾青睞。軌道交通系統屬于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系統,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安全性更高,但是因為客流量的不斷增多、設備運行壓力的持續提升,安全事故的發生問題也在逐漸顯現,同時安全事故發生后所能夠形成的影響也更加嚴重。安全運營屬于生產的生命線,軌道交通對于安全性要求不斷提高,有許多研究發現,國內外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安全評估模式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借助安全評估體系能夠有效提升安全事故的預防和控制能力,可以以動態化、及時性的方式實現對安全事故的發現和控制,并根據評估的結果提出針對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從而保障地鐵安全運行的實效性。對此,地鐵運營安全管理評價具備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
2 地鐵運營事故的主要類型
2.1 火災事故
火災是對地鐵運營系統安全的重大威脅,有關各方必須予以重視。地鐵的正常運營需要大量的電氣設備。一旦這些設備出現故障,就會引發地鐵火災。此外,乘客違反規定攜帶易燃物品、恐怖襲擊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引發火災。地鐵一旦發生火災,很難安全疏散和救援。火災會使通信系統癱瘓,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全面提高預防火災事故的能力,可以提高地鐵運營的安全水平。
2.2 列車脫軌或碰撞
地鐵線路設計不合理、線路設備老化、地鐵高速運行等都會導致列車脫軌事故的發生。因此,良好的設計和規劃,定期的安全維護和檢查,完善的規章制度是地鐵安全運營的前提。地鐵運輸不同于航空運輸和公路運輸,他自身具備承載量大,速度快等特點。局限在一個特定的軌道上。一旦兩列車意外相撞,災難性破壞是不可避免的。
2.3 踩踏事故
目前,我國地鐵運營中發生的自動扶梯踩踏事故是主要類型之一。主要原因是電梯設備缺乏維護,安全管理不到位。目前,地鐵電梯、自動扶梯維修中存在著一個不易忽視的隱患,即關鍵部件的損壞不能及時、全面檢查、維修。一旦中間環節個別部分出現故障,人流量密集的弊端就完全裸露在外,慌亂之中人員之間就會出現碰撞、踩踏等現象,導致事故的發生,其后果和場景不能想象。因此,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的生產規范對自動扶梯進行維護,并注意及時填補監管漏洞,防止此類地鐵事故的發生。
3 地鐵運營安全管理措施
3.1 明確地鐵運營安全管理方向
首先,要將安全管理納入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生產,必須安全生產”的原則,把安全管理貫穿于運輸組織和維修組織運行的全過程。一方面要求生產人員在開展安全控制與生產管理相結合的工作時,考慮安全因素;要求安全管理人員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開展安全管理工作,通過安全管理真正參與過程安全控制。其次,針對地鐵運營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風險評估,并通過風險評估對現有運營系統進行改進:對新投入運營的設備的功能和應用要求進行評估,并對其進行控制。提前風險:完善公司組織體系結構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風險評估,控制風險處于萌芽狀態。
3.2 構建保障體系
積極構建關于運營安全管理相關制度,并以安全管理作為基礎的管理要求之一,這也是安全管理中的關鍵性環節。在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方面,務必保障體系建設的完全性、全面性、細節性以及可執行性,體系的建設需要維持高層次、大局觀等作用,不僅需要形成制約的作用,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戶型性作用,在確保制度落實效益的同時提高安全管理實效性。對此,在制度建設方面,需要從多個層面上進行優化:一是合法性,任何的規定和管理體系都需要滿足相應的法律規定以及企業的相關安全管理要求,例如安全評價標準;二是落實性,確保任何體系都可以有效落實,能夠讓執行者按照章程辦事,這也是落實性的基礎性要求,能夠達到一定的操作效益,并且利于操作;三是前瞻性,在規章整丟的制定同時,需要按照具體工作狀況進行針對性優化設計,確保任何設備都可以準確運行,保障制度本身的前瞻性和可拓展特性;四是針對性,對于不同專業和不同崗位需要制定出具體的管理規章要求,杜絕以偏概全和紙上談兵;五是權威性,制度本身必須保障剛性、科學性、不徇私等特性,不能直視單純掛在墻上而是有效落實,制度需要具備一定的約束和強制性效益,做到自查自管,做好相互監督與查對,對于任何違規行為都需要及時處理。
3.3 加強基礎設施安全管理
基礎設施的安全水平直接影響地鐵的安全運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鐵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在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有無人駕駛的地鐵列車。機械設備一旦發生故障,必然會引發地鐵事故。目前,許多城市的地鐵系統都面臨著老齡化問題。如果不及時進行維護和檢查,很可能發生嚴重的地鐵事故。現在。為了提高地鐵運營水平,我國在地鐵基礎設施建設中引入了許多新技術。然而,由于缺乏安全監督和設備維護方面的技術知識,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需要加強車輛、安全設備等基礎設施的安全管理。對于這一點,還需我們專業人員進行創造性、完善性方案去實施。
3.4 強化全方位的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能力
一是完善事故信息發布制度,建立應急短信發送平臺,便于在最短時間內澄清事實、減少恐慌,同時對乘客的行動進行引導和疏散,避免衍生事故的發生。為了提高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效率,需要對工作內容和流程制定標準和細則,明確信息發布的主體、途徑、內容等。
二是健全應急組織機構,推動應急聯動體制,形成“多方聯動,逐級上報”的應急響應機制。豎向形成“深圳市交通運輸應急指揮機構—地鐵集團/參建單位—車站”的三級組織模式,橫向形成運營公司、建設單位、政府相關部門、轄區政府、市公安機關、公交、電力、通信、供水等單位的聯動組織模式,加快對信息報送、人員疏散、設施設備搶修等關鍵環節的響應,提高協同應對事故的能力。
三是完善應急預案體系。針對地鐵在運營過程中的大客流擁擠踩踏事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爆炸、自然災害以及突發性設備故障等原因造成的運營危害,制定相應預案,明確不同級別安全事故的上報層級與聯動部門和單位,形成“一類一預案”的應急預案體系。
四是強化安全演習。除了地鐵相關單位內部的應急演練外,需至少每年公開組織一場應急演練,例如對火災、列車沖突、脫軌等事故的模擬演練,加強市民的安全意識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
4 結束語
綜上,地鐵以其大容量、準時、快捷的特點,在有效解決人口流動問題、促進城市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滿足乘客對地鐵安全、迅速、準時方面的要求。以上是筆者根據實際工作經驗總結的安全生產管理實踐,通過與國內地鐵運營安全管理人員的相互溝通,共同提高地鐵運營安全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波,黃樹智,薛亮.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企業安全管理標準化研究[J].價值工程,2017,36(28):34-36.
[2]鐘志盛.地鐵運營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探究[J].科學中國人,2017(20):80.
[3]匡偉林.關于地鐵運營安全管理的對策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19):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