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
摘要:在研究國內外土地整理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針對土地整理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撫順市土地整理項目中管理的關鍵技術。
關鍵詞:土地整理;關鍵技術;措施;經濟效益
1、建立集約高效的管理機制和規范化、標準化的工作流程,確保項目獲得成功。
以土地整理項目為平臺,統籌政府各個職能管理機構的作用,成立市、縣兩級土地整理項目領導機構,自然資源、財政、農業、水利、環保、電力、交通、審計、紀檢(監察)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在土地整理工作的前期策劃、論證立項、規劃設計、工程實施、竣工驗收、交付使用階段加強行政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項目勘查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理、資金使用等薄弱環節的工作,落實好項目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公告制,實現項目規劃設計的專業化、資金投入的社會化和運作的市場化,確保土地整理項目獲得成功。
2、整合資源、實施區域性土地整治,顯現最大化經濟效益。
撫順市政府立足于地區經濟發展,整合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檢查,分別實施”的原則開展區域性土地整治,突出土地整理區域綜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點。在具體操作上,由政府主導,自然資源部門搭建平臺。自然資源部門會同農業、水利、環保、電力、交通、財政等相關部門編制土地整理項目規劃,建立土地整理項目數據庫,作為各部門立項投資的依據,避免重復立項、重復投資等問題。工程建設標準參照《遼寧省土地開發整理建設標準》執行。在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制定聯席會議制度和聯席檢查辦法,做好資金撥付、核算、審計等政策的部門上下和部門之間的銜接,同時對資金來源和收支情況可能出現的變化做好分析預測,積極應對,確保投資到位。按照“誰立項投資,誰組織實施”的原則,各部門分別組織實施各自任務,聯合進行工作檢查、項目抽查,確保項目進度、數量、質量達到要求,立項、設計、投資、施工、驗收等符合規定。通過資源整合,實施區域性土地整治,在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增強灌溉和防火防災能力的同時,結合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鄉村特色,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土地資源的綜合整治和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最大化顯現土地整理經濟效益。
3、制定落實公共參與措施,確保相關利益人廣泛接受。
規定了公眾參與的階段及其內容,確立公眾聽證制度、公示制度和群眾監督制度,使公眾參與制度具體化、規范化、程序化。公眾參與的主體包括整理區的農戶以及與土地整理有關的農業、水利、環保、電力、交通等部門。當前較為關鍵的是確保土地整理得到農民的深入參與和支持。立項階段,自然資源部門向開展土地整理的村提出建議,村委會充分征求廣大農民的意見,集中大家的意愿,經集體研究后向自然資源部門提出立項申請。規劃設計階段,設計部門通過走訪農戶、召開村民座談會等形式了解當地農民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和農民關心的問題,對項目區進行勘測、拍照、登記,弄清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確保每個農戶都自愿簽字,在此基礎上編制規劃,規劃編制完成后進行公示,并召開農民聽證會,根據農民意見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土地整理規劃。項目實施階段,業主單位向農民公示項目規劃方案、實施進度、資金使用等,發揮農民對工程質量和資金使用等的監督作用。同時,將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程承包給農民,讓農民直接參加整理,增加農民收入。竣工驗收階段,吸收當地農民參加,站在經營耕作者、使用者的角度進行驗收、評價。后期運營階段,將項目成果交給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管護,由農民耕種土地、使用新建設施并進行維護和管理,延長土地整理的后續效益。
4、采取適宜的工程和管理措施,發揮土地整理改善生態環境、協調人地關系的功能。
在土地整理規劃中根據項目區自然條件的適宜性、經濟的合理性、社會的文化性和繼承性,增加農田防護、水土保持和景觀美化工程建設內容,實現土地整理維護農田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農田生廠力、促進土地可持續利用、美化景觀的功能。在土地整理實踐活動中遵循規劃設計,順應農時,剝離表土,少占耕地,減少硬化工程,設立生態孔,降低對自然的干擾。特別是采取適應的工程和管理措施,解決了林帶脅地而不被農民接受、成活率極低的問題。技術上科學地選擇造林樹種;把渠、路設計在林帶的陰面以減少林帶脅地面積;挖截根溝或利用灌排渠道,阻止近地表的根系深入農田;采取深翻與深植的造林技術,使樹木根系向土壤深層發展,避免與農作物爭水爭肥。管理上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發揮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積極作用,細致地開展農民思想工作。對因實施農田防護、水土保持和景觀美化工程給農民造成經濟損失的統一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植樹后落實樹木管護責任、資金和人員。引導農戶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安排農作物品種,在林帶兩側的脅地地段內選種耐蔭、耐貧瘠、耐旱的矮稈作物,如豆類、薯類。對林緣作物偏重施肥,最大限度地降低減產幅度,將脅地影響控制在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