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云 李卓 韓娜娜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也是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而公園作為城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城市居民的熱烈歡迎,尤其是習總書記提出“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綠色發展理念以后,原有“以林為主”的生態格局和防護型街頭綠地已不能滿足地區生態景觀建設的需求,各類公園建設隨之大力開展。在介紹公園建設的眾多文章中,很多業內人士均提出:公園在植物配置上是以原有片林為基礎的改造,但由于改造難以一步到位,故植被總體仍較為單一,需要在豎向層次上進一步豐富。為改善這種現象,豐富植物立體層次和增加色彩,最大限度的減少裸露土地,減少水土流失,地被植物便成為公園生態景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植物材料,而選擇與周邊環境及公園主題定位相協調的地被植物也成為公園景觀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人通過多年來在公園建設、管理中的經驗,回憶了北京公園發展的歷程,分析了公園中常用地被在使用過程中常常存在的問題,同時闡述了地被植物的概念,以及幾種常用地被植物在公園實際應用中的表現、優劣性,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析,結合實際施工中的經驗,總結出對應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公園;綠地;地被植物;鄉土;生態習性
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近些年來,經過全市上下的努力,北京地區的公園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幾百平米的街頭口袋公園,到幾百、幾千公頃的郊野、濕地公園如雨后春筍般,一座座拔地而起,從其在保護生態環境,豐富城市景觀,提高居民生活環境等方面均發揮了十分明顯的作用,然而,有關它的設計、施工、養護等建設工作均未形成完整的理論,因此需要通過實際工作和后期觀察總結積累相關經驗。
本文通過對北小河公園中常用地被植物的統計,結合本人在實際工作中,所使用的的各類地被植物的栽植效果以及后期管理中表現,總結出北京地區公園地被植物選擇與應用中還存在著的一些共性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公園的概念及其在北京地區的發展
1、公園的概念
按照《公園設計規范》(GB 51192-2016)中的定義,公園一般是指向公眾開放,以游憩為主要功能,有較完善的設施,兼具生態、美化等作用的綠地。其按分類可以分為綜合性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郊野公園等等,比如北海、天壇公園、朝陽公園都屬于市級綜合公園,北小河、大望京公園屬于區級綜合公園。而近年以來,以北京市第一道隔離綠化帶為依托,以提供更多的休閑、游憩空間為目的的郊野公園建設全面開展,并以體現其周邊環境特點的形式陸續建成,如位于朝陽區常營的五里橋公園、位于通州區溫榆河畔的通州新城濱河森林公園等等。這些公園以其環境幽深和清涼避暑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也成為情侶們,老人們,孩子們的共同圣地,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2、公園在北京地區的發展
例如頤和園、北海、天壇、圓明園等北京的公園,雖然他們的歷史悠久,舉世聞名。但在解放前,他們只是貴族的“皇家林苑”和“私家花園”,從來沒有無“公園”一說。而在北京,真正意義上的公園也不過百年歷史。1908 年,“京師萬牲園”(北京動物園的前身)正式對外開放,這是北京歷史上的第一座真正意義的“公園”(如圖1-1)。
解放后,頤和園、北海、天壇、圓明園等都對公眾開放,并陸續興建了東單公園、陶然亭公園等一批城市公園。到了新世紀,隨著人們對人居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加之北京市政府對于園林綠化建設的大力推動,公園的建設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本文主要依托本人工作的北小河公園以及參與施工建設的五里橋公園、賽洛城公園等介紹下地被植物在實際工程中的使用,本文也是從地被植物這個角度探討下這些植物實際使用過程中的利弊。
就地被植物在公園中的發展來講,我認為大體趨勢經歷了從 “鄉土地被”到“ 引種外國品種”再回歸到“重新開發鄉土地被”這樣的一個過程。尤其由于歷史性的原因,九十年代,我國曾掀起一場“廣場”熱、“冷季型草坪”熱,但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應用冷季型草坪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一,這一類的草坪雖然綠期較長,但結構單一,層次單調,難以形成立體結構,生態效果極差;第二,病蟲害嚴重;第三,維護成本太高,這種冷草間隔半月左右就需要修剪一次,一年澆水至少得二十多次,太過耗費資源(如圖 1-2)。這與建設節約型園林城市、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森林系統嚴重背離。
3、地被使用過程中常見到的問題
除了上面提到的過度使用冷季型草皮以外,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鄉土植物品種應用較少。目前還很多公園綠地的建設中大量使用引種的冷季型草,除了前文提到的弊端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容易退化,并且大樹長成后,其耐陰效果很不好。例如在北小河公園中,早些年的冷草早已經換了好多遍了,直到最近的改造中開始大面積使用一些鄉土的、綠期較長、抗性較強的地被例如嶗峪苔草、丹麥草、沙地柏等。但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品種應用太少,僅有10種左右,見下表(表一)。
二、種植的應用形式較為單一。地被植物配植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常用的有花帶、花叢、花鏡、花壇,花坡等多種多樣的種植形態,但我們在使用中大多只是簡單的一條花帶,搭配形式很是單一,整體的植物群落景觀單調,空間結構層次少,群落結構簡單,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生態效益,達不到植物群落的合理分布和植物種類的多樣性要求,從而造成景觀的相似和生態群落穩定性差。
三、忽視冬季地被景觀,雖然三季有綠,但一季蕭條。一般在春、夏、秋這三個季節,公園內有花、有葉,景觀較豐富。但是到了冬天,除了一些常綠的喬木能有點綠色,地面的往往是一片蕭條,枯黃一片。
四、忽視地被的生活習性,耐陰地被及藤本植物應用較少。我們在公園的建設中經常能見到將玉簪種植在烈日之下,將喜水的地被與油松這樣怕澇的植物搭配,將月季與圓柏組合等等。
二、地被植物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和種類
陳有民先生對地被植物有過一個定義,他認為:“凡是能覆蓋裸露地面的植物都可以稱為“地被植物”,不僅僅限于草本,較為矮小的叢生、蔓生、藤本、木本植物,均可作為園林地被植物用。
文所述地被的范圍僅涉及草本植物,不包括灌木。
2、地被植物的作用
豐富的地被植物品種是一個地區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優良的地被品種都具有很強的萌蘗能力,能迅速、有效的覆蓋地面,可以在陰、陽、干、濕多種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生長,且不需過多的養護管理,除了覆蓋地面,其還有下列作用:
(1)水土保持:地被植物能夠覆蓋地表,也是維護生態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2)凈化空氣:有些地被植物吸收二氧化硫和凈化空氣能力較強,高低搭配,形成復層結構,還能起到良好的隔音和降噪效果;
(3)景觀美化:地被植物是構成整個植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很難想象一個公園中只有喬灌木,地下一片黃土裸露是個什么樣的景觀效果。通過不同高度、線條的地被組合,往往能將上層植物表現得更加立體、美觀,同時也彌補了草坪結構單一、難以維護的不足。
因此,地被植物在公園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三、北京地區公園在地被植物選擇中的要求
北京地區現在的公園建設,無論是改造還是新建,都必須是節約型園林、城市森林式景觀,這樣的公園都具有管理粗放、自然野趣的特點,因此,在地被植物選擇應用的要求概括為以下幾點:
(1)生長迅速,能在短時間內覆蓋地面,收到較好的觀賞效果;
(2)綠葉期長,能較長時間覆蓋裸露地面;
(3)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干旱、貧瘠土壤、池溏、溝渠、林蔭樹下、坡地均能根據其自身特性生長良好;
(4)抗性強,較耐鹽堿,生長期內管理粗放,不需較多養護就能生長正常;
(5)形態自然多樣,色彩豐富,富有野趣。
四、幾種北京地區公園常用地被植物特點及其應用表現
1、二月蘭(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
堇菜科堇菜屬多年生宿根草本,花淡紫色,花期3~4月,株高7~14cm,抗逆性強,喜冷涼,耐貧瘠土壤,耐半陰,適合林下播種,可自播繁衍,覆蓋地面的效果非常好,北京地區可露地過冬,是早春開花的良好地被(如圖 4-1)。
但我們在使用中發現,二月蘭在盛花期后,往往一片枯黃,景觀性極差,甚至還很容易引起火災。
為發揮其優勢,遏制其劣勢,我們在五里橋公園的施工中采用混播的形式,坡地及林下以8-10g/平方米播種,均有良好的長勢,且在生長期內迅速覆蓋地面,林下播種時亦較其他品種表現出更好的耐蔭性。
2、白三葉(Trifolium Repens L.)
豆科多年生草本,葉片非常秀麗,花白色。較耐寒,不喜連續高溫,有一定抗旱能力,是保持水土及護坡的優良品種(如圖 4-2)。我們常與二月蘭、紫花地丁等混合播種應用,在疏林下長勢強壯,但是在郁閉度較高情況下往往生長欠佳,尤其不耐踩踏,踐踏后影響整體觀賞效果。
3、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 Hand.-Mazz.)
扶芳藤是衛矛科常綠藤本,它生長旺盛,在林下栽植仍有良好的效果,相對于其他地被耐寒性較差,且在后期管理養護中相對較繁瑣。
4、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 Cav.)
菊科、秋英屬多年生草本,花期較長且外形美觀,顏色豐富,能極好的體現公園的野趣,自播能力極強,但他易倒伏,且生長期過后地面裸露,所以應與其他低矮地被植物混合播種,要及時處理枯萎桿莖。波斯菊抗病能力較差,易患白粉病及受紅蜘蛛侵害,發現后需要及時防治。另外,近年來波斯菊還開發出了矮生的品種,也極好的解決了其容易倒伏的問題。
5、東方狼尾草(Pennisetum orientale)
東方狼尾草是狼尾草中較高的一種,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對土壤適應性較強,耐輕微堿性,亦耐干旱、貧瘠土壤。狼尾草生性及其強健,喜歡陽光,根系非常發達,固土護坡功能非常好,是近年來常用的觀賞草類,其形態獨特,能體現公園的野趣(如圖4-3)。
結論
經過我多年的實踐證明,地被植物在公園中的作用是不可以替代的,尤其是近年來經過馴化的鄉土地被品種,雖有個別不足,只需稍加注意,即可揚長辟短,充分發揮地被植物在綠化建設中的優勢,由此筆者結合上文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幾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1、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空間環境,選擇多品種的地被植物
在公園的建設中要依據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空間環境盡量采用多品種的地被,并且要將鄉土地被與新優品種搭配使用,充分體現生物的多樣性,形成植物群落的合理分布,既形成穩定了的生態群落,同時也豐富了整個公園的色彩與景觀。例如在五里橋公園的建設中我們在150畝的用地內,應用了大約30多種地被,將各種地被與喬灌木、臺階、矮墻、景亭,充分結合,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景觀形態(如圖5-1、2)。
2、采用多種形式的種植形式
豐富的種植形式將進一步豐富公園的植物造景,例如將花帶、花叢、花鏡、花壇等不同的種植形式結合總體的規劃進行合理搭配,形成豐富燦爛的景觀,但同時要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從植物生長特性考慮:在林下郁閉度較高,光線不好處,選擇耐蔭且耐貧瘠的種類;在濕潤湖岸周邊,選擇喜濕耐澇品種;在山林坡地,選擇生性強健的草本類地被植物,以起到護坡的作用。從周邊環境考慮:在距居民區較近處多選擇開花品種,但仍應嚴格控制一、二年生花卉種植數量,以能自播繁殖、管理粗放的草本地被品種為主。
3、合理搭配,相互補充
根據地被植物的自身生長特點,選擇單一播種或混合播種的種植方式,合理搭配,相互作用,以突出各品種優勢,回避其不足。例如前文提到的二月蘭,單獨使用的情況。
4、粗放管理,適當養護,厲行節約
地被植物管理粗放,適當養護即可,但這不等于不需管理,應根據植物自身特性及應用地點的景觀要求適當進行養護工作,做到發現病蟲害時及時防治,發現空禿現象及時補救,從而保持植株生長健壯和良好的景觀效果。
5、建議適當保留天然地被
在郊野公園建設中,原有生長良好的地被植物自身具有良好的長勢,且種類繁多,抗性極好,尤其在林蔭樹下,只須定期修剪亦可表現出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包滿珠,《花卉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2]杭程、孟祥彬,《2007~2008年北京郊野公園建設實踐與分析》
[3]梁芳、白淑媛,《幾種鄉土地被植物在北京城市綠化的應用研究》
第一作者簡介:王鵬云,1987年出生,男,北京人,中級工程師,本科,從事園林綠化施工和養護工作。
通訊作者:李卓,男,北京人,中級工程師,本科學歷,從事園林綠化施工和養護工作。
韓娜娜,1988年出生,女,北京人,中級工程師,本科,從事園林設計與施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