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辛辛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水利水電工程有了多維度、多角度、多價值的需要和要求。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可能會造成環境問題,影響自然生態。提升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效率,更好地保護環境,重構生態系統是技術人員研究重點。應創建優質工程,提升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效率,運用先進技術提升工程生態環境效益,加強工程生態環境發展功能,做好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態自然環境。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監管;管理
1水利水電建設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占用土地資源。
占用土地是水利需要面對的問題,施工期間,當地生物環境改變,部分陸生生物須尋找新的棲息地。環境影響下,生物鏈受到影響,生物競爭加劇,在生存資源和生存空間壓力下,原有生態平衡可能被破壞。部分水利建設生態管理力度不足或手段滯后,會造成生態污染,破壞土壤環境,導致可耕作農田縮減。小型水利影響相對較弱,但同樣需要占用土地,會影響農田種植。
1.2造成水域污染。
水利工程類建設,其施工階段會產生建筑垃圾、廢水等,處理不當易造成影響周邊環境。部分工程廢水未經處理便流入附近水域,排放物或廢水中存在有害物質,會導致水質下降,水生生物受到影響,生存環境失衡,導致生物死亡,影響生物多樣化。工程垃圾在河底堆積,加速泥沙聚積,造成河流堵塞,嚴重時會使河流改道。
1.3改變河流環境。
水利建設時,周邊水流量受到影響,水文環境有所改變,導致部分河流從動態流淌轉為靜態蓄水或流速降低,此種變化下,水體中溶解氧減少,河流原有的自我修復、清潔能力減弱,不利于保持河流水質。水利對原有河流的利用率較高,通過溝渠建設,可與河流建立關聯。河流會改變工程水利環境,例如溝渠或小型水庫中的水流速較低,氧氣流失加速,水溫較高,水體自凈能力較弱,易造成水生物死亡,導致有害細菌滋生,水利設施中的水資源通過水體循環,可以改善河流環境。
1.4整體環境影響。
水利工程可按照功能分為輔助農田管理的農田水利及防洪、發電、城鎮供水排水、灘涂圍墾、港口工程、環境水利和漁業水利等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會影響建設區域地質結構,破壞原有植被,造成地形變化。在水利建設時,生態處理不當,植被覆蓋率降低,光合作用減弱,易引發地域性氣候失調、水土流失等問題。水利建設后,應關注區域降水和地表蒸發情況引發的溫濕度變化。水利建設不會毀滅性破壞區域陸生植物,氣候影響有限,農田水利可調節農田環境,向河流引流調水的方式獲取水資源,保證農田灌溉用水,在此過程中,農田面積越大,土壤水分越高,會導致當地土地吸水能力減弱,改變區域環境溫濕度[2]。
2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方法和措施
2.1運用先進技術提升工程生態環境效益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具有工種交叉、系統復雜、科學技術含量大等特點,發揮這些功能優勢和價值作用可以大大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質量,為提升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效益提供了可能性。
要立足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要求和特點,對工程項目進行分解和重構,找出保護生態環境實施重點和基本點,使其內化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建設過程和細節中,最大限度提升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效益,讓更多科技元素成為確保其達成生態環境目標的現實支撐和保障。
要立足于水利水電工程現實狀況,通過先進思想、科學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現實應用,有效解決工程建設污染、浪費等問題,減小水利水電工程對周邊環境和生態的破壞和影響,將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成優質、友好的生態環境工程。
2.2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管
有效的監督和監管是確保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生態環境效益的重要基礎和必要前提。加強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生態環境監督、監管工作有利于對內重構管理和監督體系,有助于綜合目標和效益的全面達成。監督、監管工作要立足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實際,建立科學的責任體系和監控機制,完善水利水電工程監督流程,在監管工作中結合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具體情況,突出對環境隱患、安全風險、生態問題的發現、干預、處理等關鍵環節,使環境生態風險和隱患控制置于監管體系調控和管理范圍中,確保環境生態目標能夠通過科學、嚴格的監管得到實現。
2.3做好生態環境管理工作
建立生態環境變化檢測機制、工程質量反饋機制,著眼于工程項目周邊環境和基礎生態,進行針對性的檢查、測量、布控和評價,通過系統、完善的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發現水利水電工程存在的環境風險、生態危害和安全隱患,并針對性地提出優化措施和解決方案,真正將破壞因素、影響因素降到最低。要強化對關鍵數據的跟蹤和檢查,重點對林木恢復狀態、植被覆蓋水平、土壤理化性質、生態完整程度進行系統檢測,一旦出現參數上的劇烈變化和突然波動,及時應對,快速反應,保護水利水電工程區域生態環境。要強調對特殊場地和區域的綜合治理,特別是取土地、砂石廠、廢料場、礦石場等對生態環境影響巨大的地點,應采取多種管理方法和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消除特殊區域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避免水利水電工程造成生態環境次生災害。
2.4水利工程建設與影響預測機制
水利工程建設與影響預測機制。這個影響預測機制,需要在水利工程建設在施工之前就應該建立的工作機制。這個工作機制,可以通過對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與評價,通過這樣的分析和評價,就可以為今后水利工程建設的設計和選擇環保方案提供有效支持。這樣就可以保證,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水利施工人員在施工操作中,每一位施工者都應當自覺融入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于使用的制劑一定要創新,要努力將傳統的理念進行創新,一定要站在創新的角度,積極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評估水利工程建設當前的工作質量,只有通過評估,才能實現生態環境建設。對于這些問題,可以舉例來說,在設計水利工程建設的施工方案時,設計人員首先應當考慮到如何保護神態環境,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可以給當地的動植物生長和繁衍提供必要、適宜的空間與環境;這樣的措施才可以在水利工程建設的施工階段,盡可能的保證使用綠色無污染的材料進行作業;這樣就可以保持在水利工程運行階段,始終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并評估其影響程度,避免不良影響被無限制放大。這樣才能保證水利工程建設對建立影響預測機制,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
3.結語
水利水電工程是水資源建設、民生工程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與保障,其建設過程和使用對生態系統環境有著重要影響。應做好水利水電工程規劃建設,包括戰略規劃和具體實施,努力發揮積極因素,加強工程生態環境發展功能,減少水利水電工程負面影響,使其成為生態環境重構新路徑和新載體,力爭在新規劃、新理念的指導下更好地指導工程項目實施,創建優質水利水電工程,構建和諧、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大環境和大系統。
參考文獻:
[1]孫曉巖.淺議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2,12(10):125-126.
[2]劉湘春,彭金濤.水利水電建設項目對河流生態的影響及保護修復對策[J].水電站設計,2011,27(01):58-61,66.
[3]韓榮生.關于水利水電施工項目管理中有關問題的研究[J].四川水泥,2015,(08):227.
[4]宋國軍.水利水電建設項目管理中有關問題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4,(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