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蕭桐
摘要:依托京杭大運河與衛河交匯的區位交通優勢,明清時期臨清經濟快速發展,有“天下第一碼頭”之稱。本文選取明清時期臨清城市為研究對象,以散布于地方志書中的文獻資料和城市輿圖為基礎,以京杭大運河開通以后臨清城市空間營建為主線,對明清時期臨清城市空間營建進行分析。
關鍵詞:明清時期;臨清;城市空間營建
一、明清時期臨清城市發展歷史背景
臨清的名字來源就是臨近清河的意思,臨清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城市選址都與河流有緊密的聯系。但臨清真正的大發展時期是在明清兩朝。隨著永樂遷都、漕運政策、海禁政策等一些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臨清的政治軍事地位在明清得到空前的提高,布置有國家運河鈔關、漕運倉儲、衛河船廠等諸多國家經濟利益設施,這些設施具有明顯的經濟利益訴求,是國家對臨清城市經濟職能的主動賦予和強化。這些設施吸引運河沿岸的物資向臨清聚集,形成良好的商業氛圍,促進了臨清城市發展。
二、明清時期臨清城市發展三個階段
1、大運河與城市發展初期
明代初期,與北方蒙元勢力的戰斗還沒結束,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徐達遷軍于臨清,并“立臨清倉貯餉轉運”,在臨清建立軍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解決軍餉問題,可以運輸江南物資的大運河的重要性重新凸顯。自此,臨清的發展迎來了轉機,明政府為了督理漕運、保護閘口,在洪武二年,將臨清縣治由曹仁鎮遷徙至會通河(元)南邊的紙馬巷但此時處于元末明初,國力較弱,同時因為運河的長期荒廢,臨清的漕運地位尚未顯現,故臨清雖然在此有縣治,但無城墻的保護,也無任何禮制思想下的營建規劃。
2、因循禮制思想的磚城空間形成
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政治中心遠離經濟富庶的南方,臨清在南北轉輸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永樂十三年大運河疏浚開通,漕糧悉由大運河運往京通二地,海陸運俱廢,臨清開始成為交通要道。隨著臨清漕運地位的上升,為了維護漕運暢通以及國家漕糧倉儲的安全,作為一縣治所所在,臨清需要一座城池來保護官民的安全,同時也是以城池之牢固來據守國家的戰略要沖,維護國家漕運系統的暢通。漕運乃明清國家之本。臨清的政治職能既然以運河漕運中心為主,故臨清的城池營建,往往由山東巡撫來主持修建,而非臨清地方知州主持修建。他們在營建臨清城市的時候,既要滿足臨清城市作為地方行政權威本身的莊重性,一定程度上受到禮制思想的影響;同時,還要從維護漕運、保障漕糧倉儲安全等角度出發,對臨清城市的選址、城市建設進行綜合考慮。這兩方面的政治意志在臨清磚城的空間營建上都有明顯的體現。
3、漕運和商業影響下的土城空間形成
明清時期普通府、州、縣城市一般只有一座城池,作為行政體系和官民的保護之所。而明清時期臨清城市不僅有磚城,同時還在嘉靖二十一年修筑土城,并且按面積計算,土城是磚城的五倍有余,這在明清時期可謂罕見。同時,土城的空間形態并非方正城池,而是因地制宜,將蓬勃發展的商業空間和兩河交匯的重要漕運設施保護在內,整體形態呈現橢圓形狀,打破了對北方城市都是方正城市形態的傳統認知。商業空間的形成與磚城這樣的行政城區不同。磚城內的主要道路走向是營建城池的時候就已經規劃好的。而土城內商業空間則是依托商業貿易的便利,以運河為發展軸線,多依碼頭、城門為空間導向,自由多變,以商業街巷、街市等形式進行擴張。
三、明清時期臨清“雙城”的空間結構
與其他傳統明清城市不同,臨清磚城,也就是臨清地方行政中心并不是臨清城市發展的原點,明初臨清縣治位于今紙馬巷,沒有城墻保護,隨著臨清作為漕運中心的政治地位日漸提高,臨清先后升級為臨清州、臨清直隸州,山東巡撫洪瑛主持修建了磚城。作為督查一省軍政、水利等建設的官員,洪瑛的城市營建思路,首先著重在對于國家漕糧倉儲的重視,磚城是沿著廣積倉而建,倉儲占了整個磚城建設面積的四分之一。其次,也體現了儒家禮制思想,城市平面大致呈方形形態,城墻每邊各設置一座城門,內部主要道路與城門相連,道路系統則以方格網形為主等。但臨清磚城是按照當時普通府縣的規格建設,在容納大大小小的官署衙門和官紳住宅區之外,已沒有空間發展工商業。故,可以把磚城稱為城市行政城區。
而土城,既有眾多漕運設施和漕運機構,又是臨清商業發展的精華之所在。二者皆依水利之便而建設,所以土城空間格局必然是追求實用的結構,臨清土城大致成圍合兩水交匯的橢圓形。因為土城依靠商業而興盛,可以把土城稱為城市商業城區。
整體來看明清臨清磚土二城,磚城周九里一百步,測繪面積約1.37平方公里,土城周二十里,測繪面積約7.8平方公里。雖然土城范圍內還有大量的土地是農用、園林等用地,但總的建成區面積約有4.5平方公里,仍然遠遠超過磚城的建設面積。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臨清作為運河漕運中心之一,其經濟職能的重要性遠超過其政治職能的重要性。正是運河的開通,才讓臨清城這個地方從原來的非傳統政治中心地區發展成為江北重要商業城市。
臨清也表現出與明清其他傳統古代城市不一樣的空間格局,傳統古代城市主要以城池圍合的行政空間為主,在城內的主要道路,以及城門外的關廂地帶形成商業空間;而臨清商業空間沒有依附行政城池發展,而是依運河之便利,因漕運之重要,而單獨發展成為以商業為主的土城,形成“府市并列”的“雙城”空間格局。
四、明清時期臨清“雙城”的形成動力
臨清雙城空間格局的形成中,主要有三個動力因素推動臨清雙城空間格局的形成。一是國家漕運系統帶來的動力因素。大運河的開通造就了兩河交匯的區位交通優勢,是臨清城選址及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設置在臨清的臨清倉、臨清鈔關為臨清的商業發展帶來了商機,同時這些漕運設施因其本身的重要性,受到城市營建者的格外關注,磚城和土城的空間營建均受到漕運設施的重要影響。二是地方政治系統給磚城空間營建帶來的動力因素。臨清的政治地位逐步提升,對于代表國家權威的“城池”的需求也就越大,磚城的修建應運而生。同時,也正因為這樣的政治目的,臨清磚城的空間營建受到禮制思想的影響,呈現出與明代諸多政治城池相類似的特征。三是商業發展給土城空間營建帶來的動力因素。經濟發展是明清時期臨清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商業空間以運河為軸,發展出沿河而列的五個商業區,隨運河地勢的走向呈現出因地制宜的空間布局特點。
五、總結
總體來看,明清時期臨清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位于大運河與衛河兩河交匯的區位交通優勢,一系列國家漕運設施因此設立于此,成為臨清城市選址和發展的最重要條件。在臨清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空間營建主要受到兩種營建思想的影響。磚城作為國家權威代表,主要受到禮制思想的影響,自上而下的先規劃、后落實建設;土城則因地理因素,按照因地制宜的實用思想,隨著商業空間的拓展自下而上的建設形成商業城區。
參考文獻:
[1](民國)徐子尚等修.《臨清縣志》,民國二十三年(1934 年),影印刻本。
[2]許檀:《明清時期的臨清商業》[J],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