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核心提示·Core Reading
今年5月,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召開,專題部署科技創新工作,錨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個主目標,為未來五年、十年的科技創新繪制藍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厚的產業基礎、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先行的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等多重優勢疊加下,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重慶越來越明亮的底色。
In May, the 10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5th CPC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was held to specially deplo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hit the key target of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enter which stands out nationwide. Such effort aims to navig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the next five to ten year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With combined strengths of distinctive location, profound industrial base,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dvance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en serving as an increasingly powerful growth driver for Chongqing.

如果要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重慶的5月,藍色最合適不過。
春夏之交,天空蔚藍,同時也在醞釀著火熱的未來。
這個5月,對重慶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專題部署科技創新工作,錨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個主目標,為未來五年、十年的科技創新繪制藍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搶占先機、贏得優勢。重慶正在譜寫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市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盯緊做實科技創新,經過近幾年的積勢蓄能,區域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強勁的、深厚的基礎,釋放了空間。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對成渝地區的明確要求,同時也是重慶的優勢所在。在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厚的產業基礎、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先行的大數據智能化發展等多重優勢疊加下,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重慶越來越明亮的底色。
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Building the Western (Chongqing) Science City in a High-quality Way
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重慶科技創新的重大平臺,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
5月17日,西部(重慶)科學城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這是科學城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志著科學城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自去年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啟動以來,重慶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建平臺、興產業、聚人才、優環境、提品質,全力打造“科學之城、創新高地”。目前,科學城已編制完成國土空間規劃,啟動了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等17個科創平臺建設,聯合微電子等135個產業項目簽約落地,科學大道、科學谷等84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科學城建設起步扎實、開局良好。
5月27日,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重慶市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等8大項目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集中開工;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一期項目計劃今年9月投運;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重慶中心已完成事業單位注冊,一期項目計劃今年6月底投運。
大科學裝置是重大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也是科學城重要的標識符號。備受關注的超瞬態科學實驗裝置,由重慶大學建設,建筑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該裝置將集成同步輻射光源和超瞬態電子顯微,利用X光和電子的互補性,在空間尺度上實現從埃到米、時間尺度上從飛秒到秒的覆蓋,以滿足超瞬態研究的需求。作為肩負原始創新重任的“科學重器”,超瞬態科學實驗裝置將面向經濟主戰場,服務先進制造、先進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中的核心科學問題。
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首批入駐項目,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一定進展。該中心主要在數學與信息科學、數學與先進制造、數學與智能交通、數學與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研究,致力于造就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國際視野的數學高層次創新人才,推進數學與工程應用的對接融通夯實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科技支撐,聚焦制約產業發展中重大、關鍵性的數學問題并予以解決。
“我們目前開展的幾個項目是用數學中的最優化方法原理建立智能交通系統,解決紅綠燈自適應問題;用概率統計方法與機器學習手段解決高壓電輸送穩定性問題;用微分方程與深度學習作為工具研究新能源汽車蓄電池的續航能力等問題,研究工作有了一定進展。”今年4月,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的主任楊新民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目前,西部(重慶)科學城已集聚市級及以上科研平臺278個,創新動能正在不斷匯聚。
協同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lves the Bottlenecks
5月17日,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黨工委、管委會授牌儀式后,一個重要的協同創新項目在科學城簽約——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西部(重慶)科學城管委會、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簽署協議合作共建汽車軟件創新研究平臺。根據協議,中國科學院與重慶將聚焦解決我國汽車軟件“卡脖子”問題,加快突破汽車軟件原始創新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

去年12月,重慶與中國科學院就簽訂了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而此次簽約的汽車軟件創新研究平臺,也是落實院市戰略合作協議的具體舉措,對于后續推動中國科學院資源在重慶系統化布局具有重要牽引作用。
在兩江協同創新區,風景秀麗的明月湖畔,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正在加緊建設二期科研用房。按照“院士領銜、團隊落地、屬地發展”的模式,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確立了現代兵器、先進車輛、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數據、新材料5個與重慶產業發展高度契合的研究方向。每個研究方向均由院士領銜帶團隊,帶著項目到重慶來。短短兩年時間,從當初籌建新機構的兩個人,發展成如今200多人的團隊。在將北理工的先進技術成果與重慶的產業相結合方面,他們已推進10余項科研成果轉化。
據了解,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目前已分別引進落地創科研機構21家和35家,資源集聚的虹吸效應逐步顯現。
重慶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許洪斌告訴今日重慶記者,下一步,西部(重慶)科學城將突出科學主題、聚焦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兩江協同創新區將突出技術創新主題、重點建設產業創新高地,聯手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同時,我市將深入實施“名校名院名所”引進計劃,進一步提高科技資源的密度,提升前沿科技的高度,形成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和裂變效應。
協同創新的故事未來還會在重慶不斷上演。
產業創新是主戰場Industrial Innovation is the Key
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西永微電園內的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有一間不足70平方米的硅光實驗室。實驗室面積雖小,來頭卻不小——這里是全國首個能實現硅基光電子芯片全流程封裝測試的實驗室。
2020年5月,聯合微電子面向全球發布了180nm全套硅光工藝PDK,標志著其具備了硅基光電子領域全流程自主工藝能力,并正式開始向全球提供硅光芯片流片服務,突破光芯片“卡脖子”難題,助力用戶開發更復雜的芯片,對5G、傳感、人工智能等多個應用方向起到支撐作用。
硅基光電子芯片是未來信息產業發展的前沿技術,也是未來集成電路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英特爾、IBM、華為等知名公司都已在這一領域布局。自2018年重慶市與中國電科合作建設聯合微電子中心開始,重慶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就面向未來鋪開了新路。
距離西永微電園約10公里,金鳳電子信息產業園內,重慶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研發人員們重點研究的是如何進一步提高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使其在同樣的體積或質量下儲能更多。
超級電容器是指介于傳統電容器和二次電池之間的一種新型儲能器件,它具備充放電速度快和儲能密度大等特點,能夠在秒級時間內完成充放電并實現充放電循環運行百萬次以上。
近年來,我國將超級電容器產業的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超級電容器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2018年中科超容的成立,為重慶在超級電容器產業發展賽道上注入了強勁的創新動力。
中科超容董事長劉雙翼是海歸學者。2018年,他帶領團隊與中科院重慶研究院、重慶石墨烯研究院共同創立了中科超容,落戶于金鳳電子信息產業園,并很快聚集了一支長期從事超級電容器產品及核心材料研發的科研團隊,掌握了性能領先全球的超級電容器產品及其全部知識產權。對比國外同類產品,他們研發出的雙電層超級電容器產品在性能、價格等多方面均有很大優勢。
憑借著全球領先的創新產品,中科超容在2020年6月投產后的半年,就實現銷售收入500萬元,預計今年將達到4000萬元以上。為滿足快速增長的訂單,這家公司在既有的3000平方米小批量生產基地基礎上,今年還將建設8000平方米的生產基地。
產業創新是創新的主戰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重慶正在集聚創新資源,不斷提升產業能級。
人才是第一資源Talents are the Most Valuable Assets
近年來,越來越多像劉雙翼這樣的創新人才來到重慶,扎根這片熱土。
來自重慶市委組織部的一組人才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重慶新招收博士后人員238人,他們中超過八成是在國(境)外、市外取得博士學位的博士后;博士后出站78人,出站留渝比例超過八成。

2020年,市委組織部、市人力社保局等六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快博士后事業創新發展的18條措施,被廣大博士后譽為重慶推進博士后工作創新發展的“黃金18條”。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去年全市新招收進站博士后806人,比2019年增加413人,增長105%(全國增速為10%),提前14個月實現“重慶市博士后倍增計劃”,出站留渝比例提升至80%。重慶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中,博士后占到40.7%。博士后研究人員已成為重慶“塔尖”人才的重要來源。
“今年,我們將深入實施博士后‘倍增’計劃。目前,全市收集到2508個博士后崗位,力爭全年吸引1000名優秀博士后來渝進站。”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黎勇告訴記者。
不僅僅是博士后,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團隊涌入重慶這片熱土,在這里茁壯成長。
近年來,我市加快構建“近悅遠來”人才生態,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推動人才工作邁上新臺階,全市人才總量超過560萬。
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建設具有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迫切需要匯聚一大批優秀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人才以及高水平創新團隊,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為此,今年4月,我市完善出臺“塔基”“塔尖”政策,圍繞安家資助、項目支持、崗位津貼、科研經費、金融扶持、成果激勵等方式集成獎補,對高層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大支持力度。
5月17日,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召開,圍繞服務科技工作者又形成“一張清單”——《重慶市“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工作清單》。這張清單,總共包含20條行動措施:一方面聚焦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所盼所急,盡力為科技工作者解除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著力打通一些制約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的關鍵堵點,為科技工作者“松綁加油”,讓他們能夠凝神聚力、創新發展。
人才是第一資源,用平臺聚才、用政策引才、用服務留才,筑巢引鳳,重慶一直在路上。構建“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重慶正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一切創新潛能充分釋放。

創新生態不斷優化Innovation Ecology is Constantly Optimized
建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只是一個開始。能否讓人才留下來并充分激發其創新活力,將科技成果產業化,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
去年10月投用的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創新生態社區,是一個集科研、孵化、展覽、辦公、制造、生活為一體的創新平臺。針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難點,這里專門建有一個先進的共享中試放大平臺,提供了標準化中試產線服務及測試設備,可協助企業嚴格按企業或國家標準進行小試、中試,企業不用再自購設備,或是手工制作樣品了,大大提升了產品試制效率。
重慶萬泰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幾款新產品,曾經因為缺乏中試平臺而無法上市,錯失了發展的先機。董事長劉寶玉說,入駐創新生態社區后,公司利用產業研究院的中試平臺開展投產前試驗,加速了產品迭代,目前已走出了困境。
重慶平創半導體研究院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駐這個雙創生態社區的企業之一。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全碳化硅智能充電樁,與同類產品相比體積更小,轉換效率更高,工作溫度范圍更寬,還可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相關技術已躋身國內先進行列,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為保證這家新創辦的企業順利起步,生態社區全程幫扶,派出服務團隊,其中一人擔任副總經理,負責平創公司前期的人才培訓、制度建設等保障企業運行的基礎建設。
“入駐創新生態社區,讓我們真正體驗到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加速度’。”平創半導體研究院負責人陳顯平介紹,目前企業已申請了13項知識產權,訂單額已超過6000萬元。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創新生態社區自成立以來,已按“篩選引入、論證評估、組建模擬公司、成立新企業、中試制造、產品推向市場”的流程,調研論證了100多個成果項目,成功孵化的1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分別處于光電芯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前沿,其中無線充電、智能電氣、柔納薄膜等6個項目的累計訂單已超過1億元。
諸如此類,良好創新生態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故事,正在重慶各個地方發生。
打造孵化平臺載體,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優化科技創新服務……近年來,重慶持續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良好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創新生態不斷優化。
踩著過去堅實的腳印,我們今天有了更為清晰的目標: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把大數據智能化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方向,把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為主目標,把產業科技創新作為主戰場,把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作為主平臺,把科技成果產生轉化應用作為主抓手,把優化創新生態作為主任務……
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人人崇尚創新、人人希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那天一定會到來。